资中筠:学习国学并不是为了抵制普世价值

1cc5553e0235e2d85774a51f11536eb4.jpeg

 本文2439字,读完大约需要5分钟

食堂君:近期英国一项针对1000多名未成年人父母的调查显示,在除印欧语系之外的语言中,英国父母最希望孩子学习中文。而我们在吸收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文章中,资中筠老师用独特的角度分析,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所谓“国学”抵制普世价值无关。


文/资中筠


中文是一种基本底蕴

那是2008年,为了迎奥运,媒体大肆宣传学外文。打开电视,在记者的诱导下,街头各行各业的百姓似乎都在积极学外文,连在公园晨练的老大妈也说学了外文便于出国探亲。

与此同时,电视的字幕充满错别字,广告乱改成语成风。所谓“历史剧”中半通不通的对话,人物的称谓混乱:称对方父亲为“家父”,自己的妹妹为“令妹”,把自己家叫做“府上”等等,不一而足,惨不忍睹。

但现在似乎忽然走到另一个极端,强调学中文、弘扬传统文化了,就要压缩外文,在高考中降低外文的分量。

似乎学中文和学外文互不相容。我必须声明,我主张学好中文绝不是与外文相对立,也与现在以所谓“国学”抵制普世价值无关。

619eda4424bc9c3c4da79ab74465b8c4.jpeg

历史剧中经常有不通的对话

更不赞成那种让小孩子穿着古装读《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做法。我坚持中国人首先要学好中文,是作为一种基本文化底蕴的养成。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中文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与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汉语自成体系,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

中文的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正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当然不能要求人人都是文章高手,但是基础的语文教育至少应该严格规范,应该有一定的要求。

每个人本能地都用母语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

当然语言也是有发展、变化的,时下的许多新的网络语言,老一代的人就跟不上了。不过要成为汉语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待时间的淘洗。

个人的古文体验到思想情怀

读文章、诗词,不是读字典,必然包含着思想、情怀,或者至少表达某种意境吧?那么我从这些古文中受到什么感染和影响呢?

2c7eadfcdca850f13babae05b574f2fe.jpeg

三纲五常

感染我的不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那些东西。有一些传统道德是自然而然贯穿在家教和学校教育中,那些中国书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我生活的时代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内忧、外患。我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

所以文天祥、岳飞、辛弃疾、陆游等的作品必然特别往心里去。像“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总之是痛感国土沦丧,总是想着要恢复国土。

c70507a01053f823e9f8269dfafc50a0.jpeg

文天祥

02

厌战、渴望和平


中国几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从来战乱不断。所以文学作品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而且很动人。

最早读到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就有特别感动。

还有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作者曹松不太有名,全诗也很少人记得,但是这句话流传千古,因为太写实,太深刻了。

84de3a90f578891bdd3ed833c7f33ac3.jpeg

诗人曹松

很久以后,我见到一本加拿大作者写的小书,题目直译是《将军们死在床上(Generals Die in Bed)》,意思就是在战争中战死沙场的大量是普通士兵,而将军们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得以死在病床上。

最使我动心,对战争的残酷表述得最深刻,反战最彻底的是《吊古战场文》。文章一开头就气势非凡:“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以下大段文章历数自古以来的有名战役,想象战场的残酷和惨烈景象。结论是,秦起长城,汉击匈奴都使生灵涂炭,因此“功不补患”。

把那些帝王的“丰功伟绩”都给否定了。最后一段有几句简直是撕心裂肺,永远难忘:“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03

民间疾苦

民间疾苦其实和战乱分不开,老百姓除了赋税之外,还有一项沉重负担是服徭役,就是征兵,或者劳役。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是教科书经常选的。我想着重提的是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

有好几十首,每一首诗都是讲一种劳动人的疾苦,主要是手工艺者或者农民,覆盖面极广,而且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就是和宫廷、权贵的那些穷奢极侈享受作对比。

比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我们设想一下,那个老头儿,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还希望天冷一点,炭能够卖个好价钱。

292da1059b57e75f68324b249f4400bd.jpeg

《卖炭翁》

但是最后这个希望也落空,这里市场规律不起作用。他那一车炭全被有权的人抢走了,只扔给他两段绸子,比城管对小贩还厉害。

04

隐逸情怀,逃离官场

这避不开陶渊明,他绝对是这种情怀和这种文学的代表人物。不为五斗米折腰已经是通俗典故。

无论哪个时代,大概中文课没有不读《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的,还有《五柳先生传》。

我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文中说过,中国读书人一方面对君王有一种单恋之情,但是有个性有才华的人又难长久在官场得意。

所以留下来的优秀传世之作,大多数是失意时候的作品,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内心藐视权贵的傲气。

5fd5c3134b630263543858316504ea7b.jpeg

《桃花源记》绘画作品

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坚守独立的人格,都想退居林下,但是表现在文学作品里的,这方面的感情居多。

那些歌功颂德之作,奉命文学以及凑趣的宫廷诗,大多被时间所淘汰。

但是,我不是提倡现在的小学生花很多时间大量学古文,更不提倡读经。我要说明的是作为中国人打一点中文基础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熏陶,不是作为实用的工具。

有这个熏陶和没这个熏陶,会让人的思想深度、审美品位、待人接物的教养不一样。在接纳外国文化时,在取舍之间的品位也是会不一样的。

现在一天到晚讲爱国主义,其实爱国也不是空的,有了这个熏陶,自然而然就对中国文化,对我们这个民族产生非常深厚的感情。

我觉得这种精神的故乡是不可替代的。不用人家来强制你,这便是一种永久的感情。


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兼任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36ed013c94ab59743d136fd1cb9cbef.jpeg

美国东海假期

公司地址:2832 Onyx Way, West Covina CA 91792, U.S.A

联系电话:1 (626)786-6166 ; 1 (626)454-9353

工作传真:1 (626)575-1234

官方网址:www.donghaivacation.com

联系邮箱:op1@donghaivacation.com

微信号:usdonghaivacation44a61c70fee628c7f60a28969596988c.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