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苏联轰然坍塌之后,我国其实一直都在承受来自大洋彼岸的压力。多年之中,美国的战略重心也发生过转移,历届总统你方唱罢我登场也多少会有不同的施政手段,但对于我们来说,从来就没有抱过不切实际的侥幸想法。
在我国自己的立场上,我们认为冷战过后还有后冷战,再继之以新冷战,友好相处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反倒是美国自己的专家发出了不太一样的声音:美国明明手握王牌,为何还对中国如此歇斯底里?
打压的理由
其实美国倒也不是一直都如此歇斯底里,至少苏联还在的时候,世界两极把彼此视为最大的敌人,一大半的恶意都给了对方。而和中国,虽然意识形态“谈不拢”的雷点从来都没有消失,至少在尼克松访华之后,两边的台面关系还算可以。
然而,随着“牢不可破的联盟”忽然消失,铁幕时代戛然而止,中国也开始直面来自美国的压制。为什么美国在面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时候总是展现出极强的压制力和侵略性?这甚至要从这个国家的诞生中去寻找根源。
众所周知,北美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后来甩开了日不落的控制独立建国,然而其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方方面面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欧洲国家的烙印,连同那套慕强好战、侵略殖民的理念也学了过来。
美国的智囊专家们也炮制出了关于战争周期性的“权力转移”理论——在国际秩序稳定、国家各自发展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发展成就有高有低,实力越强的国家越会不满现有的利益。
主导国当然不肯让出口食,挑战国则必然会想尽办法搞事,目的还是挤占更大的利益空间。他们认为,一旦有国家的实力达到了现主导国力量的80%,不管主观意图如何,这就是客观存在的“挑战者”,必须密切监视、果断打压。
风行于二十一世纪的“修昔底德陷阱”也植根于此,这个典故源自古希腊学者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在希腊城邦内部,斯巴达是守成者,雅典则是挑战者,只要雅典不肯自废武功、停止发展壮大的脚步,就必然引发斯巴达的恐慌与不信任,随着对抗不断升级,二者之间必有一战。
这也是一种西方风味的“以史为鉴”,即使我国从来都否认有什么“搞竞赛”的意思,奈何美国不信,自然也就谈不上消解敌意了。
修昔底德陷阱
专家看法:吃相太难看
这就是冷战之后美国压力骤然加码的根本原因,没了苏联作对的美国浑身松爽,坐上总统交椅的又恰好是号称“最会搞经济”的克林顿,1991年海湾战争更是从军事科技意义上刷新了大批旁观国家的三观。
那段时间我国的处境真不轻松——1993年,“银河号”;1996年,美航母编队进入台湾海峡;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被炸。2001年,81192,南海撞机……。好不容易2001年“911”爆发、迫使美国转移了战略重心,我们也终于加入了WTO开始经济加速。
然而即使这样相对平静的时间也并不宽裕,奥巴马上台后提出要“重返亚太”,特朗普在任的时候更是疯狂搞事:经济、舆论全方位攻击不说,就连20年新冠疫情这样一个需要全人类共同抗击的焦点,他都能用来攻讦中国。
不少人认为,美国专家约瑟夫·奈的此番言论指向的就是上任总统,言外之意也顺便说给现任听。他认为美国明明手握两张王牌,而且目前看来依然行之有效。
其一,是首屈一指的军事实力。美国海陆空三军综合实力若是自认第二,怕是谁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别的不说,光军费支出就有四倍的差距,差距很容易越拉越大。当然,这里讨论的是常规武器,但不到万不得已,哪个国家希望核弹互相洗地、全球捡瓶盖呢?
只要不谈核,美国的航母、五代机都占据着压倒性优势,海洋优势更是对我国形成封锁态势。
第二,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如果说前一条是武力威慑,那么这一条就是软刀子割肉,而且收割世界、绑定全球,可以说十分流氓了。如果用这一条来对付我们,威胁也是很大的,只不过美国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反正两张王牌在手,综合实力也是稳稳压制,何必还对中国如此歇斯底里?这里不难看出,这位专家的意思可也不是“别把中国当对手”,他只不过觉得话事人的某些吃相太难看而已。
关于“新冷战”
那么如果从我国自己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看待生存的周边环境?通常是一种“冷战三阶段”的说法。
“无印版”的冷战众所周知,源于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意识形态为最大鸿沟的非热战对抗。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事实上的单极霸权,推动金融全球资本化,这段时间被称为“后冷战时代”。
冷战后的美国多少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画风,在外渴望继续维系自己单极霸权的地位,在内身份认同危机甚嚣尘上,如果放任自流很可能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前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惯性般地回到了“冷战剧本”的老路子上。
毕竟之前搞冷战搞了整整四十年,思维习惯和博弈意识早已深植在社会各界的大脑记忆之中,重施故技简直轻车熟路:树立一个“巨大的外部威胁”,从而凝聚自己内部的国民、拉拢西方国家站队,而中国,就是被美国选中的“靶子”和假想敌。
这种单方面“对抗”与“被对抗”的局面其实很冤,华春莹在答复类似提问的时候,说的都是我们专心建设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有人民的福祉要去努力,真的没有主动招惹对面的意思,更谈不上挑战或者取代。
然而达成一致终归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单方面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少人认为“新冷战”这个论调和当前世界主流的“和平发展”大势很不搭调,既不符合两国各自的国家级利益,也不是双方正确的战略方向。
因此往往用“软战”来称呼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的不同步和对抗。但这种非实质性的东西只是个专有名词的选择而已,并不能真的左右双方的态度与关系。
利益为先
中美之间的对抗日益风口浪尖,双方外交辞令说得文明又好听,实质上的博弈和对抗却从来不手软。两边倒是没出现明显的下风,倒是把不少第三国卷了进来,这本身就是全球矛盾变化的缩微体现。
美国搞完中兴搞华为,加拿大因为孟晚舟事件卷入其中,加拿大的康明凯又一波带走了德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霍伊斯根;另一边,和澳大利亚在经济战场冲突不断,连网络画师都掺和进去了……
在明面上,我国愿意和一切“可以沟通”的国家合作共赢,但实际上一旦涉及各自利益便无可避免的暗流涌动。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越来越显著,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同时也变得日趋碎片化。
这样的关系不同于我国古代外交策略中的合纵连横,也不代表军事行为上的共同进退,硬要类比不如说是“给予利益的同时绑上战车”。
微妙的是,恰恰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做法遭遇了约瑟夫·奈来自内部的批评,他认为美国老“退群”、搞单边从长远来看并无益处,毕竟美国在世界上得有如今的地位,基础就来自长久的开放与合作。
“人类都是利益的动物。”美国不少政界大佬也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想要干件什么对美国利益“看不到好处”的事,别的不说、首先美国民众那一关就过不去。
既然如此,那么美国将中国当作对立面、百般DISS就是避无可避的过程。哪怕中国从现在开始原地踏步、甚至经济下行、国力衰弱,也不可能指望美国就不打压我国。
这跟两国官方关系是否和谐无关,跟两边民间印象是否良好无关,当然跟哪个总统上位也没有一毛钱关系,最多这个总统唱白脸、下个总统唱红脸,推拉之间谋取更大利益,但总的趋势已经决定了、并不会因细节走向而有所改变。
霍伊斯根
结语
既然明确了其中的关系,就完全没有必要战战兢兢,何况即使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小心在意不要出格,也照样于事无补。作为一个国家,强势和力量不是错误,恰恰相反,弱小才是。越是强大的国家越是需要保持优势、维护利益,这是多年历史证明过的经验。
当然总体来说,合作比起对抗,终究还是损伤更小的道路,所谓“合则两利,争则两伤”,这也是当今世界提倡合作发展的根本理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