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美国无力改变与围堵中国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6月4日发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的文章《中美关系的未来》称,美国既没有能力和办法来改变中国,也没有能力和办法来围堵中国,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呈现出“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局面。

文章称,如果说前些年人们讨论得最多的是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近来随着两国之间贸易战不断恶化,人们思考的问题不再是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是这个陷阱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指出,如果把今天中美之间的关系仅仅理解为贸易冲突,就会太过于简单。在今天的中美关系中,至少存在三个“战场”:一、特朗普及其团队中的一些贸易官员侧重的是中美之间的贸易平衡、贸易公平、规则等;二、美国国会主导的技术冷战,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几乎在所有问题上都有不可弥合的分歧,唯独在中国问题上具有高度共识;三、安全和军工系统试图把中美关系引向传统意义上的冷战,即美苏那样的冷战。

文章认为,就大国关系来说,今天的中美贸易战是中美关系发展到这个历史节点的必然产物。贸易战不是两国冲突的终点,而是不同形式冲突的起点(或者导火索)。

文章指出,一个简单的现实是,中美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都具有很大的韧性和消化能力,除非两国贸易突然脱钩,否则不会对两国的经济产生即时的巨大影响。这种情况表现在两国谈判上,就是谁也不会向对方给予过多的让步。今天,中美贸易谈判已经大大超出了纯贸易问题,而演变成了力量的较量。

文章认为,无论是贸易战还是其他方面的冲突,这些其实仅仅是中美关系的表象。美国真正的国家利益从来就不是这些所决定的。就其本质而言,美国外交政策最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持其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或者人们传统上所说的“霸权”地位。

文章称,贸易战对中美两大国来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热战则非两国的理性选择,唯一可行的便是技术冷战,或者美国一些人所说的“经济战”。但在两个深度互相依赖的经济体之间进行经济战,除了两败俱伤之外,并不能出现一个明确的赢家。一个孤立的美国打不了“经济战”,就是说,如果美国要和中国进行经济战,美国就同样要结成国际联盟来排斥中国。不过,现实的情况是,美国可以在本土市场以“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的名义来排斥中国,甚至美国的一些同盟因为受美国的压力也可以排斥中国,但美国没有任何可能把中国挤出世界市场。

文章指出,这里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本身需要继续开放。而这也是这几年来中国所做的努力。中国不仅承诺更大的开放政策,而且在政策实践层面在加大、加深开放程度。在世界经济层面,中国更是在实行大规模的“走出去”计划,包括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有助于中国和世界的深度融合,而非相反。

文章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的技术冷战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危机,也是一个“机会”,是中国技术创新的机会。正如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所表明的,在很长历史时间里,中国的技术远远领先西方。西方只是在近几百年里大大超越了中国和其他非西方国家。今天的中国在改革开放数十年之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知识,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技术应用市场,更有成为最大的创新市场的潜力。

并且,只要继续开放,西方政府很难完全阻止科技知识的流传。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更是意味着西方技术发明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尽管中国的中产阶层在比例上小于美国,但中产阶层的绝对规模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市场的巨大消费能力,没有资本乐意放弃中国市场。

文章指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加快“走出去”,而美国也很难再次走向“孤立”,因此,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迎面相撞实为必然。美国既没有能力和办法来改变中国,也没有能力和办法来围堵中国,未来的中美关系可能呈现出“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局面,即存在着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都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往,而对其他国家而言则是选择问题,一些国家和美国交往多一些,另一些国家和中国交往多一些,更多的国家则是两边都交往,以求得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