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出国之后,不愿意再理我了?

作为国内公立学校一线班主任老师和多年的共青团辅导员干部, 和十几、二十岁的青少年打交道,早已经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982ab8b2e21cbb07e0787438891e98d5.jpeg

我在多年之后赴美继续深造国际教育专业。作为学生成长顾问,在服务来自国内的小留学生过程中,我才发现:

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们不仅和国内的爸爸妈妈离了一个大洋的物理间距,心灵沟通的距离也横跨了一个惊天的沟壑。

99866b5f313e70a7f0b75ce015c292ce.jpeg

孩子们到国外留学深造、学习本领、开放眼界、独立自主,这些本来都是对成长极有好处的益事。

但是遥远的距离,缺失的陪伴,跨文化与国内迥异的生活环境,亲子沟通的障碍,学业的压力,导致了很多孩子和父母的交流渐行渐远。

国内的爸爸妈妈焦急万分,心急火燎的长途电话那一端等来的确是冷漠的对峙与无声的回应。

6725888b98b9262cabec2a69c4527dd8.jpeg

孩子不愿意和万里之外的父母交流,爸爸妈妈对着敷衍和不耐烦的孩子心生无奈,感叹送出国去的心头肉就像放飞的风筝,一去无回……

难道出国留学就意味着孩子和国内爸妈的亲子链断裂?难道一个大洋的距离就让本应该紧贴的两颗心分道扬镳?

071b8bf1361121cf251ef237a9d030c6.jpeg

我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记录了孩子们的亲子沟通经历,让我们来听听孩子们怎么说:

“我妈妈每次给我打电话就在说教,说教,说教,一件事重复又重复,思想政治课好不容易在美国不用上了,我妈妈还在继续烦我…”

(重复说教,不肯放手)

“我妈妈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霸道女总裁样子,我爸爸就是封建家长专制,什么都是他们说了算,从来不让我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理解我的情绪…”

(家长制,绝对权威)

“我父母总是把我和其他人比较,什么谁上机器人课,谁上AP课最多,谁多优秀,我真怀疑你那么喜欢其他的孩子,干脆让他们当孩子好了…”

(和其他孩子比较)

“我爸爸总是给我开空头支票,明明就履行不了这些承诺还把我当小孩子哄,还喜欢说为了我他如何如何,为了让我有负罪感,可惜我觉得好肤浅…”

(空头承诺,感情控制)

“我不敢和我妈妈沟通这个,我也不敢告诉她我和同学吵架,她一定会在电话那头尖叫的…”

(同理心缺失,反应过度)

以上的这些只言片语,真实反映了小留学生面对和国内父母沟通时候的困窘和尴尬。

c10bf30df675082e5d2c8f46e5144fdb.jpeg

和孩子沟通不良真的不仅是孩子单方面觉得难受,爸爸妈妈也为此备受困扰。

甚至有一位妈妈和我沟通,说自己每次和孩子打完长途电话就觉得心情特别沮丧,跌到了低谷。

为什么明明血脉相连,心却越走越远?

027c974fed381e8b776528edd4822633.jpeg

其实亲子沟通起决定性作用的还在于父母。

爸爸妈妈们学会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国际小留学生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步。

Leanne姐姐家长课堂01.

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沟通的态度。

英文的倾听是“listen”,把这几个字母换一下顺序,就变成”silent”。

也就是说,学会倾听的第一步,是保持沉默

dd11622d115afbf5df284b83d47d1c68.jpeg

在和学生沟通的这些年里,我发现自己当了多年班主任,所以习惯性地总是以教育权威这个高度来俯视学生,会不自觉地,滔滔不绝地”talk”。

我总是想要对学生表达我自己的观点,总是想让他们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总是强调我说的都是对的,他们必须全盘接受。

事实是我一边讲,学生往往左耳进右耳出,或者干脆敷衍附和。

这样的说教不但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让沟通双方的关系陷入尴尬。

真正的倾听,不仅沟通双方应该是处在同一个高度,家长更应该卸去绝对权威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创造一个友好、平等而民主的交流氛围。

1. 

有效的倾听不仅仅是保持安静和睦、

把话语权交给对方,

而更应该时刻表现出真诚的关注,

从对方身上导出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比如,我经常会问学生:

“是否还有什么想和我分享?”

“是否还有什么事情令你感到不安/困扰?”

“还有哪些事情是我可以帮助到你的?”

这样的问题导入不仅能向孩子显示你诚恳沟通的态度,而且可以表现你对孩子积极的关注度。

f9e44ac94f1f61a729b624750eaea04e.png

2. 

当我们成为倾听的一方、

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被关注的时候,

我们才拥有了真正的影响力(Iinfluence)。

我们都希望和自己交流的对象是态度诚恳而全身心关注自己的人。

因为,每个人关注的对象总是自己。

当孩子得到这种关注度之后,TA其实已经把给予TA这种关注度的人,当作了可以尊重的权威。

家长朋友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否更喜欢、更信任、更能听进去那些本身就懂得倾听我们的人?

我们是不是不自觉地靠近这些人、不由自主地愿意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他们?

这些会倾听的人,是不是反而从真正意义上,影响和改变了我们?

同理,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表象上的“攻城略地”“口若悬河”“高高在上”,其实是给了孩子捂住耳朵的机会。

相反,“放弃权力”,安静地倾听,其实可能是我们拥有真正影响力的开始。

如果你还不相信:倾听,已经占据了现代心理临床治疗的主导地位。在认知行为治疗中(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基本所有的治疗内容都只是咨询师倾听+客户陈述而已。

因为,说话不需要烧脑,只说不听,其实是偷懒的行为。

而倾听需要做功,需要逆着人的本能。

可以说,读完了博士的心理学大师们,也只是在“倾听”这门科学上,比别人进修的时间更长、训练更多而已。

4c0e3453106254eef265031447dbfcbc.jpeg

3. 真实的案例:

我跟学生的年龄相近,平时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尤其有个高中男孩小A跟我关系要好,经常跟我讲心事,我也能很好地聆听。

可惜,这靠时间积累、靠经历巩固的师生关系,就在一次争执中,被轻易打破了。

缘起于我从别处,道听途说了一些小A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很多早已发生,已经多年未被提起了。

可我抱着一种“家长姿态”,更是仗势于跟这个男生本来就有很多的“感情存款”,便在微信上,颐指气使地“教育”了一番这个孩子。

结果,男生当场崩溃。之后好几个星期,我们都没再说话。

当男生被我的指责弄得气急败坏的时候,他马上去找了另外一位老师诉苦。

这位老师很善于倾听。她平时经常手托下巴,眼神专注,耐心地听完学生发泄情绪。之后,她不会马上进入结论、提供解决问题地方法,而是提出更多的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事情这样变化,你还会有这种感觉吗?”

很多时候,孩子们自己自然而然地发现了问题的症候,根本不需要这位老师指出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当我反思和小A关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最大问题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

在3周之后,我和小A在另一次活动上见面了。这时候,事情的风波早已过去。我给他写的一封信,也让两人释怀。

不过,我们都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

少即是多。

倾听+理解,永远大于任何形式上的“以爱为名”的无用功。

下期“优品课堂”中,Leanne姐姐继续跟您聊聊关于亲子沟通的那些事。

984edc253d7b0c032bd6db0398eb2670.jpeg

c0d98ef71c23e31ee2e00db6c7344578.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