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深圳,大中华区第三城:500万深圳人,将住在深圳外!

一、“大湾区”楼市的最大红利:500万深圳人,将住在深圳外!

来源:刘晓博(liuxb929)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方案,很有可能在未来两周内公布。

 

这将是201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其重要性将超过海南的“自贸区+自由港”的建设。原因很简单,“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实在太大了,一降生就是世界级的。

 

这里说的“世界级”不仅仅指经济总量、人口规模,还包括金融、航运、贸易、科技、高等教育在全球湾区里的地位。由于这些数据此前列举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而海南的“自贸区+自由港”的试验虽然力度非常大,但海南经济目前的体量只相当于东莞而已,其汇聚的资金总量只有大湾区的28分之一。

 

对于大湾区,普通老百姓只关心三个问题:第一,谁是龙头;第二,买房的机会在哪里;第三,我所在的城市有什么利好。所以,我的文章也未能免俗,将分别探讨这三个问题。

 

一、谁是龙头?

 

这个话题最容易引发争论。其实,每个人怎么想不重要,最终还是要看:第一,官方如何表述;第二,真实情况如何。

 

“粤港澳大湾区”方案是四方协商的结果,所谓四方:中央政府、广东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之所以要协商,是因为存在“一国两制”,以及“三个关税区”。所以,中央政府充当协调人,四方协商。

 

在四方协商之下,三个省级区域:香港、澳门和广东省都有自己的需求。所以,香港、澳门和广州很重要。然后才轮到深圳、珠海、东莞、佛山等。换句话说,深圳你再NB,也不能超过香港澳门广州;东莞佛山再NB,也不能超过珠海。珠海体量小,但辈分高,人家是特区(持有粤C的车牌),还是广东省的三大副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湛江和汕头)。

 

至于实际的中心,当然是“深港”。“深圳+香港”,面积只有3000平方公里,不到广州的一半,占大湾区5%的面积,但汇聚了65%资金。香港是全球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深圳股市的活跃度、成交量也能进入全球前十。所以,仅仅金融业,“深港”就已经是世界级了。至于集装箱吞吐量,深圳全球第四、香港全球第五,加起来全球第一。

 

大湾区内的世界级企业,也基本上都在深港两个城市。此外,香港还是中国跟世界联系最大的经济门户城市,中国对外投资的55%,外部对中国投资的65%,都通过香港进行。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让香港傲视上海。

 

香港还是中国重要的外交门户,拥有的使领馆数量超过上海,是广州的2倍多。

 

此外,香港—深圳—东莞—广州,还形成了大湾区的黄金轴线。大湾区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态势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把大湾区简化为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A”,则右下角是最闪亮的,右边这一条斜线是最有活力的。

 

下图是大湾区11个城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对比,海南省也参与了比较。

 

大湾区内城市2017年主要指标对比

排序

城市

资金总量

(万亿)

地方财政

(亿)

汽车拥有量

(万辆)

小学生

(万人)

1

香港

9.93

4641

65

35

2

深圳

6.97

3332

321

97

3

广州

5.14

1533

240

100

4

佛山

1.40

661

228

54

5

东莞

1.25

592

263

77

6

澳门

0.80

921

12

3

7

珠海

0.69

314

63

16

8

惠州

0.55

389

105

56

9

中山

0.54

313

89

30

10

江门

0.43

222

67

32

11

肇庆

0.23

95

49

37

海南省

1.00

674

110

81

注:香港的统计数据是截至2017年5月,其他城市截至2017年末。财政收入,香港、澳门为全口径(包含卖地),内地城市均为“一般预算内收入(不含卖地,扣除了上交部分)。”上述数据都折合成了人民币。

 

二、楼市的最大机会在哪里

 

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熔炉,也是汇聚外来人口规模最大的区域。广东公布的官方人口是1.13亿人,但根据我的推算,广东实际生活人口在1.32到1.4亿之间,而且高度集中在大湾区的9个城市。

 

大湾区属于广东的9个城市,被广东官方分为三个组——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在这三个小圈子里,人口增长最好的是“深莞惠”。你拉长10年,观察一下9个城市的“小学生人数”就一目了然了。表面上看,广州小学生在四个一线城市里率先突破了100万,但事实上广州增速并不快,其基数一直很大。

 

我们的团队曾统计过2010年到2016年广东所有城市“小学生人数”的变动情况,在这6年里深圳增长了47%,惠州增长了33%,东莞增长了34%,而广州、佛山、肇庆分别增长了17%、17%和-3%。珠海、中山、江门的增幅是:23%、22%、4%。

 

换句话说:珠三角9城市里,人口增长最慢的板块是“广佛肇”。这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a919ac5f5f034da86ff68494aab814ed.jpeg

上图:肇庆经济有点“撑不住”的感觉。

我一直在专栏里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机会,是深圳带来的,而不是香港、广州。原因很简单:深圳目前才是“大湾区”最大的人口、资金增长中心,而且由于深圳面积狭小,资源必须外溢。

 

对于广州来说,面积很大,很多区域还没有发展起来,能外溢的能量不多。香港那边,因为汇率等原因,资金其实是流向欧美的,回流内地的很少。看看李嘉诚家族的资金流向,就明白了。

 

深圳在2016年底,曾出台了“深圳市住房建设规划(2016-2020)”,这份文件值得细读。在这份文件里,深圳预计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全市住房总需求约180万套,其中,购房需求约70.8万套,租赁住房需求约109.2万套。

 

期间深圳的住房供应量有多少?说出来吓人:只有65万套!其中“力争新建商品住房批准预售与现售3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供应35万套”。

 

180万减去65万,还有115万套房子从哪里来?当然只能靠周边城市。

 

对此,深圳官方已经直言不讳,多次表态要跟周边城市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有消息说,深圳又在跟东莞、惠州商谈,仿照“深汕(汕尾)合作区”搞两地合建的开发区。这类开发区,一般会有配套的住房。此外,深圳还希望沿着连接东莞惠州的地铁线,建设一些能安置深圳居民的小区。当然,这涉及到落户、教育和纳税等诸多问题,需要协商。

 

115万套房子,每套住4个人,就是将近500万人。而这,仅仅是“十三五期间”。

 

事实上,过去几年东莞、惠州、中山都有相当比例的房子,被深圳人买走。据“乐有家”统计,2017年惠州的房子58.6%被深圳人买走,东莞的房子57.3%被深圳人买走,中山的房子51.4%被深圳人买走。(估计统计的是新盘)

 

由于缺乏便捷的“通勤方式”,绝大多数临深区域的购房行动,都带有投资性质。如果深圳连接上述城市的地铁、大桥能通车,这些房子就可以真正发挥居住功能了。

 

下面这份表格,列举了深圳跟东莞、惠州之间准备在未来对接的地铁线,其中连接东莞的有10条线,连接惠州的有3条(注意,尚未确定)。至于深圳中山之间的“深中通道”则有望在2024年通车。“深中地铁”虽然尚未规划,但这个概念已经被两地高层关注了。深圳目前的市长,此前就是中山的市委书记。

 

f5396ce379748c38c6c278105e1cc270.jpeg

想想看,当500万深圳人真正住到东莞、惠州、中山,这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一个真正的、高度互动的城市群就诞生了。其中带来的商业机会将非常巨大。

 

01e7313261008ec4e8ae1b20af56ce20.jpeg

深莞惠轨道衔接示意图

 

三、大湾区谁最受益?

 

大湾区是一个共赢的方案,11个城市都可以获得红利。但相比之下,红利有大有小。其中东莞、惠州、中山、广州获得的红利,或许更大一些。

 

东莞位于“大湾区”黄金轴上,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三个一线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包围的城市,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华为终端业务总部的迁入,让东莞成为中国本土智能手机的生产、研发中心(将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迁入)。更可怕的是,东莞未来有10条地铁连接深圳,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深圳“吸收资源”。

 

惠州至少有3条地铁会对接深圳。目前深圳发展的热点仍然在西部,但最迟5年之后,深圳必须全面东进。深圳规划的第二机场,也靠近惠州。“深汕合作区”也在惠州的背后开花。从前文的表格可以看出,惠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已经超过了珠海、中山,这都跟深圳资源的外溢有密切关系。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让中山的翠亨新区直接对接深圳的宝安中心区、前海。到那时,中山的优势甚至比惠州还明显。如果真的建成“深圳—中山”的跨海地铁,那么中山就更不得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中山可能超越珠海,成为珠江口西岸的老大。

 

深圳资源的外溢,会让深圳竞争力受损吗?当然不会,恰恰相反,深圳的总部经济会更发达。深圳应该乐于看到企业把生产线搬到周边城市,这比搬到内地更好。如果搬到内地,总部就有可能也迁走了。

在大湾区里还有一个非常受益的区域,就是广州的南沙。广州大力发展南沙,让广州和深圳从“对视关系”变成了“邻居关系”。也意味着广东经济重心进一步向珠江口汇聚。近年来,广州南下、深圳东莞西进和中山佛山江门的东进趋势同时出现,珠江口变得寸土寸金。而在珠江口拥有最多土地、居于中心位置的广州南沙,显然是大赢家。

 

至于区域内其他城市,也都可以获得“大湾区”的利好,只是肇庆距离稍远一点。这里不再赘述了。

二、刚刚,深圳,大中华区第三城!

来源:悦涛(yuetaoword)(本文不代表金融五道口立场)

b6f8cf9d8dc4212050ab80dc454e680d.jpeg

深圳前两天低调发布了2017年经济数据:GDP预计2.2万亿元,仅次京沪;全口径财政收入8624亿元,仅次京沪;进出口总额超2.6万亿元,连续25年全国一哥;全市科研投入900亿元,仅次京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2家,累计达7家,仅次京沪。

据非官方预测,2017年,深圳GDP一口气超过广州、香港、新加坡,坐实大中华区三哥位置。

非官方预测:


深圳 2.2万亿

香港 2.1万亿

广州 2.15万亿

大阪 2.15万亿

新加 2.04万亿

首尔 2.04万亿

 

但是东京,仍然是大东亚经济圈乃至全球的一哥。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全球城市排名中,东京GDP位列第一。

b086aad2b4502e1bd6d61e9524a5343e.jpeg

悦涛有文:35年,6500倍!人类永远无法再复制这样一个城市

 

它的背景是过去近40年里中国与世界的连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社会的剧烈冲击和席卷。一直到最近十年疯狂的货币扩张。

 

让对比来得强烈一点:把时钟往回拨20年。

 

1996年,全国GDP超过千亿的城市有六个,深圳没能入围,屈居第七(950亿,后期有修正)。除了北上广三座大山,挡在深圳前面的,还有重庆、天津、苏州。

 

深圳统计局的陈中先生1998年在开放导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深圳能在2000年实现全国城市前四名的目标吗?》

文章先给了一个保守的预测:

 

按199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到2000年会排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之后,成为第6名。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内心的期望:

 

如果每年增速比天津重庆和苏州高出5%,那么到2000年深圳就可以成为前四名的优等生。

 

对后一个目标,文章表示:“困难重重、希望尚存。”

 

字里行间看得出当年深圳人的心态:希望尽快上位,但又谨慎谦卑。

 

结果,到2000年时,深圳轻松碾压重庆、天津和苏州,GDP超越2000亿,跻身全国第四城。

 

从1996年到2016年,深圳GDP从950亿增长到2万亿,增长了逾20倍。

最近十年中国城市的趋势其实是:

金权天下和流量入口

也就是资金中心和商贸中心的地位,超越了其他元素对城市地位的影响。

广州和深圳之间,在金权上的此消彼长,最为明显。

 

 广州相当长时间里资金量高于深圳,但在近十年里,尤其是非金融业存款纳入银行业普通存款之后,广州资金量被深圳大幅超越,目前深圳存款约6.7万亿元,广州为4.95万亿。

 

券商、基金、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深圳更碾压广州。

 

此外,广州忽视了IT为主体的科技业。产业布局过于传统和保守。偏爱汽车业,在科技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的创新、扩张明显不足。

 

没有本土原生巨头,没有足够的独角兽。杭州体量虽小,在互联网经济上已碾压广州,无论巨头还是独角兽。

 

所以广州对自己的形象推广,一般是这样的:

 

92696977a1bed86b9c93c60df49347a9.jpeg

广州大爱汽车业,会成为广特律么

 

深圳则在金融和互联网两方面碾压广州。尤其是金融,从十年前,深圳就锚定了金融中心的定位,一方面稳住本土的平安、招商等巨头:凡事好商量,别去上海行不?

另一方面大力吸引京沪金融巨头来深圳落户或设立区域中心。包括一大批券商、保险、基金公司。

要地给地,要钱补钱。这方面没有一个城市力度超过深圳。

但总归是金权和流量两方面的因素,把深圳给撑进了前三。

 

拿互联网模式来套一下两个城市:

 

贸易流:深圳是外贸流量入口,广州是内贸流量入口。

 

资金流:深圳是跨境资金流入口,广州是省内资金流入口。

 

人流:深圳是全国人民入口,广州是中南人民入口。

 

产业上:深圳金融+科技,广州汽车+国企。

 

以上,过去40年,深圳一直站在更强的风口: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外贸便利化、IT电子产业链全球分工、互联网崛起。

 

深圳连接香港,深港作为共同体,是中国对外集散效应最强的城域。

 

广州是华南对大陆集散效应最强的门户城市。

 

广州自我定位低了。深港的格局和层次始终高于广州。而广州也没有发狠去突破自己的局限。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城市战争,毋庸置疑,深圳是最大的赢家。

 

背后最关键的元素是内外双开,这点也是香港败阵的因素。

 

一头对接国际飞地香港,区位不可取代。

 

一头对全国人民来者不拒,没有本土约束。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把对外和对内同步开放到最大化的程度。

 

香港对外开放而对内封闭。其他国家的开放型城市,背后没有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

 

这种级别的开放,给深圳带来了对年轻人的最强吸纳能力。全球最高比例的年轻人和优胜劣汰的高流转,是深圳取之不竭的能量源。

但是从十年为单位的中短期角度看,金权和商贸流量,成为决定城市地位的优先因素。

 

高速发展之后,短板也是有的

深圳在城市结构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包括人口、资源、财富、民生各方面。

深圳市长陈如桂发布2.2万亿GDP的同时,一口气列了9个短板。包括实体压力和公共资源紧缺等。

但悦涛觉得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短板,是公共民生投入的严重滞后和过早飞起的资产泡沫。

民生投入即使从城市竞争力角度,也是重要的资源依托,只有生产和效率而没有民生保障和生活延伸,难以长久吸引高质量的人才。

因为本质上仍然是工业流水线的大产业园,只是在工厂区还是写字楼的问题。

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教,深圳忽视了太长时间。事实上全世界没有在高校洼地上崛起的科技湾区。这条腿严重制约了深圳的后劲。

医疗资源,千人床位数3.6张,远低于全国5.1张的平均水平。

资产泡沫是个更难解的结。全球第一的房价收入比和急速膨胀的金融杠杆。

深圳到2017年末居民贷款接近1.8万亿,居民储蓄存款也就1.1万亿。杠杆率在一线城市里最高。消费总额可能要排到全国第七。

谁知道灰犀牛在不在自己的跑道上?

 

先不说这些了。

 

深圳毕竟年轻,想想20年前“坐七望四”都还有点不好意思,今天这个第三名,是过去30多年奋斗的奖赏。

 

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致敬。

 

—————————-

1992年,深圳就有一群年轻官员组成的“深圳赶超四小龙战略研究组”,写出一份报告《跨世纪的抉择——深圳赶超“四小龙”若干重大策略》,要在2010年左右赶超四小龙。

以当时的市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任克雷(后任央企华侨城集团董事长)领头,成员包括杨传耕、张思平、刘志庚等后来主政一方的官员。

cdf4d251cba22ff53ed7c710ae8330fa.jpeg

 25年后,他们15人中的10人相聚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芳华犹在

b84833d08c3447d60a13fc3a53529c7c.png

6260d3ba666e8b20b1d4a6fce8125668.jpeg

d52a7e6ca3a65304f752ee4a76b63fe8.jpeg

10541e78ed345cd52262271388b01eae.jpeg



73dc154c3468c69e8e67a612f8162b27.png

www.Amlacn.com

 华人资讯全天候送达!

华人资讯,尽有必精


我们是一家言论自由的平台,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态度的观点。

本公司对本平台的所有内容和读者言论态度不给予任何支持并保持中立。

© 2017 ACUPOINTOUCH ENTERPRISE (US) INC. 

深圳市安泰祺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本公司法律顾问团队:史密斯律师事务所 -刘莉莎律师

aff0aa48b0eb318c80229f7e28ccb951.jpeg

429adefde88d009d3eb9ac1352a84c97.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