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天才男孩一夜走红:这样的教育,让我毛骨悚然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

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前两天有一个问题上了知乎热榜:如何看待年仅4岁的天才曦曦?

42c57ecc94f0ee240ea5e9bd277f4ee9.jpeg

“年仅4岁”、“天才”这熟悉的组合,让我想起了去年被疯传的上海5岁男孩的简历,也是一群人在喊着“逆天了!”、“我985毕业,都被5岁男孩吊打了”。

78b850b6319cbf3f4ebe5197be8436a3.png

但哪怕当时全网热议,也极少人会用“天才”去形容那个5岁孩子,更多是称之为“牛娃”。所以这个4岁的孩子是厉害到什么程度,能够被称为“天才”?怀着好奇心,我点开了视频,却让我有点大跌眼镜。

视频里,4岁的天才男孩曦曦坐在讲台的椅子上,讲台下面则坐满了一群中年“粉丝”,有男有女,他们在曦曦爸爸的主持下,向曦曦提问。

播放

比如有人提问:外面的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受保护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问: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答: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

……

 

cf84d5842e0821d009e1c15653a02861.jpeg

无论这些成年人问什么问题,“天才”曦曦都能给出答案。从未经世事的孩子嘴里,你却听到了成功学惯有的鸡汤语句,不会觉得别扭吗?更搞笑的是,每次回答完问题,他都要在爸爸的提醒下问一句:这样你懂吗?

 

台下的大人一边大笑,一边回答“懂了”,台下的人是真的相信曦曦是个“天才”吗?我不敢下定论,但能感觉到,他们看着曦曦的眼神更像是看一件好笑的事情,而不是欣赏。

a3ff91f8a25a359184f6e3c70935482c.jpeg

套用网友@难得糊涂的一句话:这哪里是什么粉丝见面会,这分明是耍猴会。

 

如果说让一个孩子说出不符合自己的年龄的语句,坐在台上给一群中年人当“人生导师”就能称之为天才,那天才的门槛也真是变得太低了。

 

01

所谓天才背后

是把孩子当做商品的父亲

 

仔细看观众提出的问题,都是需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够答得出来的,而曦曦只有4岁,显然是不可能有这些经历。

 

听他的回答,很明显是大人调教过的:根据关键词背诵一些相关的鸡汤套路,给出指定的回答。

比如说有人问到“工作不顺利怎么办?”曦曦明显就没有听懂,转头问爸爸,“她说什么?”

 

5abbf9e2fd35a27a42385dc66d9678d5.jpeg

爸爸第一次是重新解释了一遍问题,但他依然没听懂,然后爸爸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突然改口道:“逆境,他说做事没有顺境,就是逆境怎么办。”提到了关键词“逆境”,曦曦立马就想起来了:

 

104ac1c7e0cf89bab3451761fc608a96.jpeg

像“逆境”之类的抽象名词,才4岁的曦曦真的理解得了吗?

按常理来说,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正常是5到6岁。才4岁的孩子,可能早熟的孩子,会开始建立抽象思维,但绝对不可能理解这么多抽象的词汇。

 

在网上一搜,则出现了更多曦曦侃侃而谈的视频:才3岁的他,就对着镜头去谈二八定律、破窗理论这些成年人都不一定熟知的理论。

 

播放

究竟为什么要让一个4岁的孩子去学习这些他平时根本就用不到的知识?他的父母是怎么想的?上网一查,就不难推测出曦曦的这些视频、套路式回答都是为了什么。

 

50d924ed82cc7bbf4d3a2109ceafebe3.jpeg

912c545f939253bf151e0fd5da5d0cec.jpeg

曦曦(大名陈曦)的爸爸名为陈光,号称记忆大师,经常上各种电视台、开设各种讲座去宣传他的NBU记忆学的理论。

在陈光发布的各类视频里,他都试图给自己的孩子陈曦营造一个“天才”的人设,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他的记忆课程。

 

ea64f304eea534289635333b37c22e80.jpeg

如果翻阅陈曦的视频,你会发现他爸爸陈光问的很多问题是重复的。比如8的一半是多少,陈曦会先回答竖切是3,横切是0,除以2是4等等,回答一大串有的没的。

可能乍听之下你还会觉得这个孩子挺有创意的,但当你在多个场合看到一模一样的回答时,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都是套路。

播放

如果问一个学过数学的孩子,那孩子可能会直接回答“4”;如果没学过,那就直接回答“我不知道”,而不是像曦曦那样一套又一套的说辞。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就算都是套路,那至少这个4岁小孩背下来了这么多东西也还是很厉害啊。在很多关于曦曦的视频下面,不少家长都是这样的称赞之声:

f307df91506987ff6851cfc900f35932.png

4c045be945a13db7391007b499b791c9.png

但是,学习就是为了背诵而已吗?哪怕你背下来唐诗三百首,但诗的意思、表达情感你一窍不通,这真的还能成为学得好吗?

 

也有一些家长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704179aa7e4bb1a6600c181529a00d1b.jpeg

正如我们的一位家长所说:

这孩子知道他自己说的是什么吗?他了解他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吗?我觉得他说的这些都是被教出来的,背下来的。

这个孩子不是一天被教出来的,他的种种表现不知道重复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不觉得他是天才,他说的这些话也都不是他自己说的,所有的语言都是问听到的很多“鸡汤”式语言。

 对于他来说也许这个可以娱乐大众,就跟给其他人讲个笑话一样,根本毫无意义,孩子教成这样我感觉是既可笑又可悲的一件事情。 不论父母是做什么的,我只是对这样的教育下教出的这个孩子表示担忧而已,不提倡。

 

02

从假笑男孩到4岁天才

这些被迫成年的孩子失去了太多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结果,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3-16、17岁)是习惯养成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而幼儿期又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该要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226d1916cf2cff3774ebc6419ebb0e58.jpeg

但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重要性阶段,陈曦的爸爸却给孩子强制灌输了一些固定又空洞的鸡汤,将孩子的思维固定化、套路化,限制了孩子应有的想象力,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不得不说这个父亲的教育理念是存在问题的。

 

其实这种“父子局”自古以来就有了,比如我们都熟悉的《伤仲永》,孩子的天赋早早萌芽,家长没有加以引导反而随意挥霍,只为了谋求短期的盈利而让仲永“泯然众人矣”。

 

a072b0a703c92a943975044d77e52538.jpeg

像之前红遍网络的假笑男孩,在表情包意外走红后,被父母带着参加各种商业活动,一遍遍露出标志性的假笑。之前来中国参加微博之夜,有人拍到了他疲惫地缩在沙发上睡着了。

 

fcccd5be6f5e469115a03e9b99050401.jpeg

包括今年4月份刷屏的杭州三岁童模妞妞被亲妈一脚狠踹,这些孩子本该是在校园里和朋友打打闹闹的年纪,却不得不辗转于成人世界,承担了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压力。

 

124ad8f557335be5331a600dfcabdfb4.gif

可以说,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孩子的发展。陈曦的父亲一口一个“厉害哦!你好聪明哦!”言辞之间是对自己教育的方法的盲目自信。

 

5f6ee951d0d1d5d2d53e8bc9473bd76e.jpeg

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因为父母的“自以为是”而被毁掉人生的小孩——李婧磁,当年9岁的她被父亲李铁军接回家,宣称要将她培养成一名生物磁场科学家。

 

966713ecbe9ac04acb4bd7cf3f5d3767.jpeg

14年过去了,李婧磁坦承自己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父亲李铁军也承认,女儿在语数外等这些学科方面均学艺不精,但他依旧坚称自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他说,他在培养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当时李铁军将女儿接回家的原因是,“除了叫人拍马屁,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而他在知识上交给孩子的却是诸如“恐龙灭绝不是火山或气象等原因”之类未经证实的伪科学。

 

在教育理念上,李铁军的观念,相对于陈光让陈曦背“没有风雨,哪来的宁静”之类的鸡汤语录,有过之而无不及。

638c34a9b5ff1d329aef844e1fd00603.jpeg

 

几年前,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李婧磁就用“古代四大丑女分别是谁”这样的冷僻知识,考住在场嘉宾,这让李铁军非常满意。

 

人们在质疑:一个孩子掌握诸 如“四大丑女的名字”这样的知识,对今后的成长和成才有多少帮助呢?她对四大丑女有深刻的文化研究吗?

李铁军对此并不在意,他自豪的是“我女儿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完全忽略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灌输一些“自以为”有用的知识,闭门造车,低估教育这件事情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完全脱离现实凭经验、凭主观去教育孩子。

这样的家长究竟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满足了他自己的虚荣心?或许李铁军的例子是极致,但其实“自以为是”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03

天才永远是少数

家长应该要找到孩子成长的节奏

 

不难理解每个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天资聪颖的,但我们依旧要正视一个事实:个体的智力发展存在早晚和水平上的差异。

实际上,智力发展显著高于自然年龄的超常儿童,即我们称为天才的孩子,不到3%。

153f8782a893156176ff0e453f67b838.png

 

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他们或许不能成为“天才”,但并不妨碍他们通过后期努力变得更好,其中关键就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之前曾经分享过有过多年儿童游戏治疗经验的Helen妈妈的文章《一位妈妈关于幼升小的反思:孩子学会好好生活,未来才能从容不迫》,她就提到:在人工智能时代,那些可以预见、程式化、重复性的,紧靠记忆和练习就能掌握的技能会在未来被机器完成。

 

无法被替代的,是人思考的能力。

 

想要孩子能够有面向未来的能力,光靠背一堆不知所云的鸡汤语录、或是冷僻知识足够了吗?这样的孩子或许掌握了“背”这项技能,却并没有懂得“思考”。

不谈那么极端的案例,就拿最近兴起的读国学经典的风潮,一群孩子摇头晃脑,到底记住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他又从中能学习、思考出什么?

 

a47e2e9c4f70a90a00bc7961f27bf216.jpeg

《高教纪事报评论》2013年末发表的肯塔基大学英文系教授丽莎·桑杉的一篇题为《小说更胜一筹》的文章就说,读小说更容易培育青少年的“思维理论能力,即定位自己和他人思维模式——包括思想、信念、欲望的能力”

 

但鼓励孩子读优秀小说的家长不多,总认为花时间读小说对孩子用处不大,哪怕是背唐诗宋词都更“实惠”一些,效果也更明显,会不会背,马上就知道。

现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追求速度,但“快”并不意味着“好”,至少知识是没有办法追求速成的。

 

我们不知道陈曦以后会成为一代记忆大师,还是另一个伤仲永,但是在他被热议、被称赞的背后,都体现出了我们很多家长的心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仿佛只要背个圆周率、背多几首古诗词,就超乎常人了。但反过来想,孩子真的喜欢站在台前,和一群陌生人讲一些他自己都不理解的话吗?他究竟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家长是否有主动和孩子沟通过?

 

2e0c743ea6f593ff3f837b7bfba080d5.jpeg

人人都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孩子的一生不是短跑,也不是长跑,他也许就不想跑步,他或许更擅长游泳、更擅长爬山呢?

 

我们都讲,教育要因人而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优秀与否,那必然总会有排在末尾的孩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无可救药,他只是有别的路要走。

我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孩子从生下来就是有思想的,就是有个性的,就是需要被尊重的。

我们不能仅仅是出于家长自己的焦虑,一方面在社会上呐喊给孩子“减负”、“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另一方面又不顾孩子的意愿让他上各种不喜欢的兴趣班,去做不喜欢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都希望未来自己有一个好的孩子,而并没想过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

4263c9133e8755f1dc62c874edff63b8.jpeg

相关阅读:

◈  印度人统治硅谷,中国人沦为打工仔?看看他们的后院吧

◈  量子速读的骗局,家长还不是最憨批的那个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d702e2c61648a3fc165aa67efefc8f6c.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