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重磅揭晓!
今年来了一个双黄蛋,来自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疗法”的贡献而喜提诺奖。
“我们与癌症战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评奖委员会此次的评价超高的。
加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日本人近18年已经拿到了18个诺贝尔奖了。
也是牛到飞起。
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已经跃居到除美国外,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了。
现在已经有27位了。其中物理学奖11人、化学奖7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文学奖3人、和平奖1人。
如此全面开花,主要是日本政府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一个吓死人不偿命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
此计划归属于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之中。
与此同时,政府自然大力拨款。
仅仅是从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日本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超过美国在2016年2.8%的数值。
当时“50年30个诺贝尔奖”计划提出来,各方也是质疑不断。
巧的是,日本有机化学家野依良治也在同年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他是此计划的开门红,但这位大拿当时也是摇摇头,觉得行不通,着实是好高骛远了。
但如今看来,咱还是小瞧日本的战斗力了,计划已经实现了大半。
而且在小编看来,日本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家的诺奖都是源自本国教育。
要知道在头名美国,诺奖是被各国移民占据了半壁江山。
日本重视国民教育,由来已久,打明治时代开始就不断革新。
光看看日本的“全民读书”风气有多奢靡,就能震惊你。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在《直言教育》中写道,
“在我的整个初高中时代,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法布尔的著作…他对我的人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小柴昌俊称,小学班主任送给他的各种物理书籍是他对物理的兴趣起点。
读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齿轮。
而小编最佩服的还是日本人特有的民族精神,武士精神到今天就演变成了“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匠人匠心。
以2016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日本生物学家大隅良典为例。
他发现了细胞自噬机制。
而在功成名就之前,他在学术长河里已经狂奔了25年。
博士加身的他,也曾在博士毕业后陷入迷茫。
不知道是该继续搞科研,还是要下海寻觅工作。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本心,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9年,只为心中那个生物梦。
今年得奖的本庶佑也是一类人,他在癌症领域的研究上已经探索了30年,为人敬佩。
不过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
如今的日本可谓相当争气,各国效仿、称赞的声音也是络绎不绝,但日本媒体倒是个最大黑粉,致力于波冷水:
“都是吃30年前的老本有啥可骄傲的!?”
咋回事?
原来日本研究者的获奖多是来自于30多年前的成果,在新领域上的研究其实处于鲜有人问津的状态。
但话说回来,在老龄化猖狂的日本,对科学和教育重视到这般地步还是很值得称赞的。
即便是如今取得重大成就,还不骄不躁,懂得居安思危。
真真是在世界舞台上为日本怒刷了一波好感。
小编心中一凉,那我们的祖国呢?
前段时间,航天研究机构的专家级研究员张小平离职引发热议。
作为研究火箭发动机最核心的技术岗位,他的年薪仅为20万元。
比起风光无限的戏子,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们,更值得我们喝彩。
祖国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