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美国《侨报》这次访问中,选取台湾北中南三地的女性与男性陆配分享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从这几位年纪半百或更年轻的大陆人身上,一起看看两岸婚姻的时代故事。
2017年12月16日,来自全台多地、逾千名大陆籍配偶与家人在台北一起踩街,诉求“两岸一家亲,牵手心连心”“深化交流,融合发展”。 (图片来源:中新社)
两岸交流走过三十年,婚恋是一曲不断更新的篇章……
“你的笑容这样熟悉,我一时想不起”,两岸分治这么久,三十年前开启交流的历史序幕时,当时的两岸同胞不知道心里是否同时默默哼唱起大街小巷“甜蜜蜜”呢?
回想起20世纪70、80年代,流行这么一句话:白天听老邓(邓小平),晚上听小邓(邓丽君);人们不会忘记邓丽君美妙清澈的嗓音,而这位有着“靡靡之音”的歌手,却从未踏上大陆土地,彼岸的故事让人充满无尽想像。
婚姻和爱情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但在那个年代里,当现实生活碰到面包与爱情的抉择时,“甜蜜笑得多甜蜜”可能就不是考量的重点了。早期的大陆新娘不少是为提升经济基础而远嫁台湾,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两岸婚姻于是成为这开放政策下的一大产物。
细数两岸婚姻历史,最大的改变是移入台湾的大陆配偶可合法居留,且人数逐年攀升;根据台湾内政部移民署、户政司统计,截至2017年10月,陆配(含港澳)共352320人,占“新住民”最大族群,平均每100位台湾新住民中,就有66位来自大陆(其中港澳约占3位)。台湾各县市中,陆配在新北市人口最多,共有6万多人,最少的则在马祖,仅507人。
20世纪70、8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美丽宝岛创造的经济奇迹是很多人口中“台湾钱淹脚目”的美好年代,只要努力就不会赚不到钱。随大陆改革开放,陆续有台商到大陆打拼,吸引不少大陆女性想远嫁“台湾郎”。中介在大陆女性远嫁台湾的市场上都有一定价码,也就是陆配口中经常说的“通过介绍赴台”,只要能配对成功,都要索取中介费,但仍没有阻断一些大陆女远嫁的心愿。
老少配因此成为常见的两岸婚配现象。那些随蒋介石赴台却滞留无法返乡的老兵,自两岸开放探亲以来,也想寻求一段婚姻,不少相差二、三十岁的中年女性愿以照顾式的婚姻关系赴台。她们多数也不讳言这是经济因素所驱使,早年因此引起不少假结婚或重新再找另一位退休金更高的老兵再嫁的负面社会评价,融合现实面与历史因素,两岸婚姻普遍给人评价低落的印象。
然而,老兵生命走到尽头,有些家属也未曾将陆配纳为家庭一份子,甚至将无依的陆配赶走,这都不是她们当初所能想像。且相较目前全台每年约15万对结婚人数来看,台湾人离婚率算是高的,大陆更是全球排名第二高离婚率国家;台湾离婚率排名在亚洲仅次于大陆,每年两岸每千对配偶中有二到三对离婚。至于在台陆配离婚人数,目前虽无确切统计数据,但一般那些因时空背景因素、早年赴台的婚配占较高离婚人口数,或因失去老伴转为独身居留者。
当然,婚配人口数在这些来不仅有了量变,同时也带来质变。随着两岸进一步频繁交流,赴台寻找“第二春”的大陆女性变多了,还有些姐妹“好康倒相报”(好东西会呼朋引伴),同村好多人一起嫁往台湾。
不过,最近几年,大陆经济逐渐改善后,自由恋爱则越来越多,旧时代的婚嫁模式也慢慢消失。根据陆配间观察,年纪更轻的两岸夫妻比较有情感基础,婚姻状态一般会比较稳定,相处隔阂也更少。
“两岸婚姻现在是自由恋爱得多,和过去不太一样”,中华两岸婚姻协调促进会会长锺锦明的太太就是陆配,服务陆配婚姻问题多年的他,认为大陆女性盲婚哑嫁台湾的情况已成过去式,同时他也坦言,陆配现在看待台湾也不像从前,有些还认为大陆比台湾发展得更好。
婚嫁的议题牵涉的面向总是复杂的,归根究底,当初远嫁的想像和实际落差大吗?远嫁就能找到天堂?如何适应同文同种却有文化差异的台湾生活呢?不少陆配不知是否从“甜蜜蜜”逐渐改唱起“爱拼才会赢”,这首20世纪90年代红遍两岸的闽南语歌曲,歌词意境多在鼓励落魄或失意的人们,仍要抱定信心、努力奋斗。
“从没想过嫁到台湾”
张岑梅在家向《侨报》记者展示“台湾陆配联合总会南投分会”的牌子。《侨报》记者吴雅乐摄
“我做事就是这么干净利落,看中了我是就要”,陆配小梅姐(张岑梅)回忆说,当年跟老公聊了两小时,他就求婚了,那时觉得很好笑,“会不会太快啦”?已年过50岁的张岑梅说,“我人生有很多神奇的事情”,从没想过嫁到台湾,现在就像个地地到到的台湾人,在埔里已经生活18年,身边的好友不乏台湾人,大家都对她很信任,亲昵地称她“小梅”“梅姐”,“我比较适应台湾生活,也喜欢这里”。
35岁时,小梅姐已在北京打工两年,当年因为回到武汉换驾照碰巧被妹妹拉去相亲,这时她已离婚8年,有个近12岁大的儿子。
小梅姐透露,其实自己从没想过要嫁往台湾,也没有考虑过再婚,但后来却是赌气到台湾的,因为老公大她近三十岁,“当时我35,他65”,哥哥、妹妹和妈妈还要开口要一堆聘金,唯有爸爸很好,没有要求过。“我心想,又不是刚才出嫁,才要求聘礼”,“你们不要我嫁,我偏要嫁,让我嫁我还没那么想嫁”,于是就把户口簿硬拿出来,和先生结了婚。
虽然差了足足29岁,但小梅姐谈起老公,一脸幸福地说,他很会养生,一点都不老,而且谈吐儒雅很有吸引力。求婚的时候,她哈哈大笑,觉得这不可能,但“他就一直跟我洗脑”说,“你这么勤劳可以到台湾,会发展很好”。小梅姐联想起过去算命先生说她有飘洋过海的命,而且认为在人少的台湾发展比较“有头出”,“这不是印证了吗”,那就过来了。
小梅姐从湖北武汉到台湾中部的南投县埔里镇,住了两个月就决定回去。“他一开始说住在台中”,小梅姐虽抱怨却用笑着口吻说,飞机降落后刚到台北觉得很现代,转车到台中也觉得还是大城市,但怎么“又转了几次车、又过山洞”,心想“是不是被骗、要被卖掉了”,“到了之后看到老公家的那扇铁门十分破旧古老”,觉得自己应该待不久。也因此,小梅姐第一次到台就没住满半年,身份证也比人家晚才领到。
虽然先生家硬件令人不满意,但天性乐观、为人爽朗的小梅姐在起初两个月内,和街坊其实处得不错。台湾实施“垃圾不落地”,家家户户在固定的几个时间点都要出来倒垃圾,邻居“阿公、阿婆”都会闲聊几句,会对她说“金水(小梅姐老公)命好喔,娶到这么年轻漂亮的太太”,她都开心回应。
后来先生随她回武汉定居了。“虽然他没剩太多钱”,但每个月给她的,以及付掉房贷,她还能在武汉开间小美容院,自己可以穿得很漂亮去打麻将。后来因为亏损厉害,不得不关门,她早年的积蓄很快见底,决定回台打工赚钱,先生则留在武汉生活,两人在两岸当起“空中飞人”。
小梅姐认真打拼的个性造就了她的好人缘,“一开始人家看不起大陆妹,我这个人就是自立自强”,“人家说我不好,我就做给人家看”,“光一个埔里,只要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会做指甲、做按摩,又会织毛线,也很会做销售”。小梅姐不讳言,刚来的时候说话比较像个男人,住久了学会比较温柔地说话,她随即示范了台湾人的说话方式:嘿啊,怎么了吗?是吗,真的喔?讲完之后切换到武汉话频道,“其实已经不大会讲了,讲起来还会咬舌”,她笑称,已经被同化了。
“赴台结婚不是为了钱”
张岑梅向《侨报》记者展示自己的结婚照。《侨报》记者吴雅乐摄
小梅姐是在自己买下的透天厝接受《侨报》专访。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客厅摆了方形的“神桌”,引人好奇。她解释称,当时朋友带她去见一位金刚上师,那天穿个短裤没换衣服就去了,一看到她(金刚上师)居然流泪了,“觉得她好像妈妈”,很亲切,彼此很有缘分,于是学修法,这桌上的观世音菩萨、济公、财神,都是上师帮忙弄的,“上师叫我不要走偏门”,要做正当生意。所以她开始学美容、美甲,在此之前,她当过看护。
采访间歇,她开心地拿起“掷茭”(一种问卜器具),问神明可不可以保佑她顺利赚钱。小梅姐说,她以前没有拜拜过,但觉得这种民间信仰有利无弊,觉得对她很有帮助。“希望财神让我赚大钱啊!”她搞笑地说道。
小梅姐不计较的个性和积极的工作态度颇得地方人士的心。采访当日,她还特地邀请记者随她拜访了一户她经常蹭饭的邻居,这家人不断称:“我们很挺她,她卖什么我们都买,不是因为你问我才这么说,如果没有人问起,这么多年来,我都不记得她是大陆人了”,“我们见过很多陆配,经常榨干了一个就换一个,小梅不一样,脚踏实地,一路走过的波折我们都看得见”!她和老公的相处让人看到了陆配完全融入社会的生活样貌。
先生在武汉待了几年,后来身体不好也回台养病了,“我感觉这里人情味很浓,尤其在乡下,邻居种很东西都会送过来给我吃,还有几次我在大陆出差,老公生病住院都是邻居帮忙,我挺感谢他们的,所以我也会带东西送他们”。小梅姐说,她不但真心喜欢住台湾,而且也深爱自己的老公。“我们都不吵架,他真的对我很好,我腿一翘他就帮我揉、帮我按摩,所以(年纪)大有大的好处”。“我在工作中认识的男女女女,一定会有人喜欢我嘛”,“但我一定要尊重我老公,所以老公常说那些男人对我好是种‘精神恋爱’”,“我老公很有智慧,老公越是这样,就我越要对得起他。”
此外,小梅姐还透露,大陆人到台湾观光,如日月潭这些地方,销售员很多是陆配、外配。有一次她跟游客开玩笑称,自己是原住民酋长的三女儿,“没想到还真的骗倒了一个大陆旅客”。她笑称,“(陆客)真的以为我是原住民的公主,寄了很多东西给我,还写了好几篇文章给我”。“我说,这也太夸张了吧”,朋友都说,“他都把你神化了”。
先生去年离世了,小梅姐经常把旧相片带在身边,家里还保留许多相册,都是小梅姐带老公出去玩的时候拍摄的。小梅姐后来独自一人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开支,连房子都是自己挣来的,她一再强调,“赴台结婚绝对不是为了钱”,她知道先生退休金有很大部分也要支持儿子创业,因此危机意识很重,就更努力工作。
小梅姐的住处在山边,宁静而舒适。一楼客厅电视机旁夹了一个“台湾陆配联合总会南投分会”的牌子。在被问及为何不将牌子挂在门外时,她说,不敢挂出去,怕大家一有事情就来找我。豁达的爱情观和对生活的极大热情可说是她的生活写照,在和记者聊天的过程里,她一边拿出家里的零食,一边手机的讯息响不停,朋友圈内的日子真是过得愉快!
注:本文系侨报独家策划专题【陆配的台湾生活】系列之一,敬请期待。
往期回顾
绿卡入境遭严查 华人屡进”小黑屋”! 遇到这类情况到底该怎样做?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记者:吴雅乐
小编:高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