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蹦迪场图鉴:那些在夜店里的名校留学生都在想些什么?

文/平平

来源:三岁研究所

“Angelina,上次和我们喝酒的那个Ivy小姐姐问我们今天开不开卡?”

“开啊,我来问我的promotor。你好不容易来趟,今天肯定约起来!”

“别叫那个Erica哦,上次搞了我的朋友还没找她算账呢”

她俨然成了我在这座超大型魔幻都市的夜店向导。我和Angelina是在一次熟人组局中认识的对方。名校录取,商科路线,谈吐中透露着自己优渥的家境和苛刻到精英的教育。如果不是我接过她手中递出的万宝路香烟,刚刚从美国农村高中毕业的我是绝对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一线城市的女学霸会是出入这种场合。为什么她要来这种地方来玩,夜店里都能认识哪些货色?三巡酒过,同旁边学设计的小姐姐朝对方的耳朵里撕扯了几句含混的赞美,卡里十几个人的微信一加。我验过了货:Top10大U的学霸,GPA4.0的哲学学姐,理工神校的计算机大牛我放下刚刚喝完的伏特加酒杯,看了看我微信迂回寒暄套话中的“swat21”和别人回敬的“哇 大佬”。

恐怕在别人眼中,这些所有在震耳欲聋的电音中摇摆的年轻人都是好学生。在隔壁不远的卡,男女俩俩配对,准备这场结束后去“深入了解”对方的几个留学生应该也是这样自带闪光的学历背景和令人羡慕的家底。毕竟要在一晚上花掉三位数甚至四位数是现在中国一般中产阶级家庭二代难以出手的。

一夜狂欢过后,他们收获了什么?我又收获了什么?

在社会学的滤镜下,这些负责的社会有机体被解构成:圈子和个人形象。一个具有强烈排他性的社交圈子,和一个鲜明的又广受追捧的留学生形象。

“蹦迪微信群”里面活跃着的蹦迪老手们开卡,朋友带着朋友的朋友源源不管加入这个不大的聊天组。

“这个周末健康一把?”

“图书馆走起/天文台走起”

“快点来人,现在是个仙女局”

你能看懂多少术语(jargon)说明你有多融入一个神秘的留学圈附属的社交圈层。一个属于一线城市午夜到黎明的社交平台。

这个社交圈子是由社会阶层(social class)奠基的,这其中还有庞杂的教育分差(educational intersectionality),经济分差(economic intersectionality)和 极其微妙的文化分差(cultural intersectionality)。如果说留学或者有钱这些最基本的社会阶层是一层平台的话,那么学校、谈吐、社交情商就在这层平台上打造出了高低不平的地坪。这些分层的共同目的明确而又统一:把“我们”和“他们”分开。如果“我们”是留学大平台中那些站在教育经济文化高地的那些所谓1%(SAT前百分之一,学校光环加身,最少身着一件超过四位数的轻奢品),那么“他们”就是其他那些我们无法沟通的,不能理解的,玩不到一起的99%。那些大多数“他们”是如此的庸常。在他们的衬托下,“我们”好像才是新一代留学青年的典范(paradigm)。“我们”把握了“留学生”一词的最终解释权。

有机会我会想和大家聊聊这些“我们”“他们”(social otherness)。现在回到这些精准的分层上来,蹦迪又是怎么帮助实现和固化这些分层的?拿晦涩的波尔多(Bourdieu)来解释就是社会阶级决定空间描述(spatial narrative)。通俗来讲答案其实也不言而喻:有些地方就是有些人才去的。夜店就是国内爱玩会浪富二代去的。当然,这绝对是有失偏颇的过度简化(oversimplification)一杆子打翻。但是这样的地理刻板印象(geographical stereotype)如同地图炮一样一炮定义了夜店里所有人:有钱,会玩。那么,你如果作为名校留学生来赴这个局,就是进入这个尊享(exclusive)的社交圈子。一个原本就由刻板印象打造的圈子。

进入这个圈子后,很多事情都会变的方便快捷很多。你会立刻知道他们的爱好其实之一(蹦迪),甚至更细到喜欢喝什么酒,蹦什么样的局。不用担心和野鸡的人浪费时间,你会很快得知他们的学校与专业,是学术大佬抑或是职场老手。不必顾虑你的财富和特权(privilege)会烦扰一些没有那么富裕(well-off)的孩子,你也可以运用那饱受诟病的刻板印象大致推测出他们的家庭财富和教育背景。然后愉快地进行哪里买到打折Gucci之类的对话。我在这些局里发现在一个卡上一同举起酒杯的人们看似不同,实则相同。不同能为我所用,相同也能成为我的筹码。除“多一条朋友多一条路”之外,夜场里培养出来的这种精英主义的团结一致(elitism solidarity)也能成为一些名校留学生的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认识多少和你学术职业道路迥异的大佬被看作是一项过硬的社交技能。(所谓微信好友数的迷思)结实一些和你志同道合的同辈又着实可以在未来道路上帮助你。(找实习,聊学术,等等)

蓝光屏幕闪烁、电音酒意正酣之时,被酒打湿的皮质卡座上没有人在浪费时间。

我关注的几乎十几个留学公众号上,都会有这几个热词:学霸、女神、优秀、努力、天生、逆袭… 看得我觉得脸一红,“看看别人长得比你好看,学习比你好,要命的是爸妈还比你的有钱!”这些势头强劲的“你看看你”的宣传文案其实都暗藏一个新式留学生标杆。这个社会对我们明显提高了要求,这些因为别人的成功而显得自己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光光成绩的优异是远远不能满足日渐苛刻的目光。在北美名校怒取GPA4.0的同时你要兼顾一场人人称羡的爱情和广结天下的友情,女孩子要淡妆浓抹时尚可人,男孩子要腹肌指路家务全能。对你爸妈还提出了不能年薪低于百万的历史遗留要求。

可能么?答案是:可能。但是不是你也不是我。怎么办?听巴特勒(Butler)的。要靠表演(performance)。巴特勒意义上的表演不是薛之谦式的,而是一种具有表现型的社会行为(performative social action)。去夜店喝酒蹦迪这里就不能被简单地解读为“一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在酒精的影响下伴随着电音节奏跳舞”。更应该理解为美国名校的中国学生想通过去夜店蹦迪来设立独属于自己制度性声音(unique institutional voice)。这一段通过库克(Cook)社会语言学的论证我也觉得有些泛泛而谈,这些制度性声音到底指一些什么?以及确立这些声音后又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是顺从了(conform)这样“十项全能”的留学新标准,试图打破“书呆子”的学霸刻板印象。英雄无畏(heroic)的特立独行的浪漫化(romanticized)行为。看似的打破(break free)之本质,我认为,是一次彻底的刻板印象的延续(perpetuatation)。精心建立自己的“能玩能学”的个人形象其实使用了一种刻板印象来粉饰(embellish)自己。

其中核心的形象构建就是“老子/老娘学能九天揽月,浪能深海捉鳖,钱是不差的,Balenciaga,Fashion是我家。” 符合当代人人加入吹捧的那个牛津女学霸人设。连接到我之前论证的夜店那个“有钱会玩”的刻板印象,很多人是归顺(align with)这样一个刻板印象来显示自己去了夜店就俨然成为了“浪里小白龙”。臆想可以打破另一个刻板印象:“好学生都只会泡图书馆,社交尴尬,玩不起来。” 去了夜店,蹦了一晚,自己慢慢就从书呆子的形象中脱离了。读书和娱乐,严谨和不羁的二元对立( dichotomy)似乎被一群在夜店里年轻狂欢者所融合了。

“在Boston约炮无数的浪子回中科院设计卫星,喜欢Rave的夜店女白天是PwC女强人”不要给人贴标签,现在标签这种东西都是double的。要做就做设计卫星里约炮最多的,要当就要当PwC里最浪的raver。没有人现在愿意自己身上满载的都是相似的标签,越气质相冲越好。长袖善舞的个人形象远比专精惟一要更有魅力。

还记得我们讲的圈子吗?这个圈子也是个人形象的孵化地和巩固器。一群相似的人在一起聊的话题可以让人更有归属感。酣畅淋漓夜场出来之后,第二天感叹一下严峻的投行就业形势,再探讨一个当代中国LGBT的民主权利。“我们”原来这样的多元(diverse),这样的百变(versatile)。“新式精英”的个人形象是圈子的通行证,圈子又是这个形象的认可。如此循环往复(Circular motion)互相作用(interplay)。

看似去蹦迪是我们屈服于我们最原始的社交本能和放纵欲望。低级和不值一提。无论是黑格尔(Hegel)还是康德(Kant)都大概会蔑然一笑,认为这是不自由的社交行为。但是,在这背后是在青春万岁的狂热口号下,这些“最精英”的中国青年人们在这个弥漫着荷尔蒙、电音和酒精的地方演算出了最理智的社交密码。他们在这个最冲动的名利场,小心翼翼地勾画了属于自己的不羁姿态。觥筹交错之间,新的权力动态(power dynamics)诞生,重塑,升化为我们的社交模式和规范。食色男女、妒欲嗔善,哪一个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什么男男女女要在蹦迪场社交?在酒醉中两方make out代表了什么?穿balenciaga和off-white的小哥哥为什么第二天换了一套衣服?这些还需要我们更深入更综合的学术目光。

后记:第一次写这样的范学术性文章,自觉还有很多不足。希望朋友圈好友多加提携斧正。这篇文章绝不是抨击任何夜店文化和留学生现象。我也是芸芸raver中的一个,热爱和三两好友开卡蹦迪,甚至在局中加好友不宜乐乎。我想深入的不是个人的意志(intention)更多的是夜场文化的本质(nature)。Angelina不是一个人,是我朋友圈很多很多一起摇摆pregame的朋友们的缩影。她/他们勤奋好学,玩乐有度,遵纪守法。我也超爱Angelina们的。

相关阅读:

◈  学前准备:留学生该如何打破社交的“中式圈子”

◈  留学路上遇见的那些让我刷新三观的富二代们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