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华裔教授赵穗生:中国变化翻天覆地 发展日新月异

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日前在接受中国日报网专访时指出,他30多年前去美国时,看到的是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已经超越美国,每一次回来都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

33年前向北大借了50块钱去美国

赵穗生1985年离开中国赴美留学,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百废待兴,刚刚开始现代化进程。去美国前,他向母校北京大学借了50块钱,做了一套衣服,“那会儿哪有正装穿啊”。

回顾那个时候,赵穗生非常感慨。“我刚到美国时,感觉中国和美国相比有很大差距,至少外观上是这样。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高速公路,北京的三环都没有修好。我去美国之前,三元立交桥刚开始修,我还骑着自行车去上下看新奇。等我到美国一看,到处都是立交桥,纵横交错,贯穿美国大陆,非常先进。”

中国基础设施的落后也给他的留学生活带来不便。当时国内电话很少,他的家里没有电话,如果要跟父母通话,就要提前2至3个礼拜写信回家,让父母提前安排好电话,并约好通话时间。

他回忆说:“那时,不仅仅是高速公路,美国大学的设施、美国的教育理念、美国城市和乡村,都要领先于中国。我刚到美国时,生活在中西部的城市。当时开车去农庄,觉得中国再过50年也达不到这个水平。没想到,我才离开30多年,至少在外观上,中国已经可以和美国相比,有些方面甚至更发达。”

赵穗生举例说,现在的留学生对中美两国的物质差距的感受和他们那个年代的留学生完全不同。前者感受到的是美国并不比中国先进很多,有些方面甚至比中国落后,比如美国的机场建设得没有中国好,即便是坐落在纽约这种大城市的拉瓜迪亚机场,也跟中国乡村的公共汽车站差不多。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楼大厦看上去很新,而纽约曼哈顿的楼大多看起来很破旧,纽约的地铁更是又脏又破。“所以中国学生去美国后,在物质方面的感受是反向的差距。”

每一次回来都能感受到中国的活力

在赵穗生看来,改革开放这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回到中国,我都感觉中国很有活力。”

“我出国时,认为中国的高速公路也许50年内都修不起来。现在看到,中国的高速公路比美国的要新、要长。”赵穗生说,“中国的高铁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美国很难建起来,只有中国能快速动员力量建起这么庞大的高铁网络,而且现在中国高铁的速度、质量和准确度在全世界无人能敌。”

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发展速度也令他感到不可思议。1999年,他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做研究员时,曾应邀参观美国的“林肯”号航空母舰。当时,他跟美国海军军官讨论中国何时才能建成航母,对方的回答令他很沮丧。

他回忆道:“他们说,中国很难建成航母。我们这艘航母上有5000至6000人,相当于一座小城市。中国人很难管理好这样一座海上城市。另一方面,航母需要花很多钱,不仅是建造费用不菲,要训练好一名航母飞行员也要付出很大代价。所以,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能做到。”

Related Post

他兴奋地感叹:“这才多少年,中国已经建成航母了。”

他刚到海外时,美国媒体很少报道中国,因为中国发生的事情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很小。而从10多年前开始,美国媒体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政策、国际行为,因为中国的经济,国内和外交发展对美国以及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以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关注主要是负面的;现在,恰恰相反,它们关注的是中国强大、先进、对世界有影响力的方面。

赵穗生感慨说:“这真是不可思议。”

邓小平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对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赵穗生本人很崇拜,并称赞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赵穗生表示:“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改革开放设计师,他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智慧、政治能力、脚踏实地的政治家。他把中国从一个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引向一个繁荣富强、开放的现代化世界强国。”

他进一步解释说,摧毁一个东西比较容易,只要把它完全夷为平地、重新建立;而改革是在现有体制内改变,阻力和困难度更大,需要非常强的政治智慧和定力才能做到。

他同时指出,改革开放的成果,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也是分不开的。“只要是中国人看准的,就一定能做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的巨大变化,让我们这些三四十年前离开祖国的人感到非常兴奋,当时真的是想象不到,但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奋创造了奇迹。”他总结说。

(via 中国日报网)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