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码农”创业路漫漫 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随着硅谷高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湾区华人工程师群体也越来越为人关注。网上随便一搜,便会找到不少关于湾区华人“贫困线”、华人工程师“玻璃天花板”等话题的帖子,其中褒贬不一,结论各异,但鲜有华人工程师们自己的讲述。美国《侨报》记者采访到几位在湾区生活多年的华人工程师,通过他(她)们各自的故事,或许可以一窥全豹。

图片来自BHO

在湾区,尤其是在高科技公司云集的硅谷,很多场合中你会有一种置身中国的错觉:这里有销售螺狮粉、豆腐乳、空心菜的中国超市;有卖小笼包、大盘鸡、毛氏红烧肉的中餐馆;还有会唱《小螺号》《两只老虎》的中国小朋友;当然,更多的是身穿连帽衫、牛仔裤,背着双肩包开车穿梭在101、237等湾区主干道上的华人工程师。

“来湾区是正确决定”

在硅谷庞大的高科技产业领域,华裔的组成随时间的推移有很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华人工程师主要是台湾移民;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情况逐渐发生转变,来自大陆的高科技行业新移民越来越多。

这些来自大陆的工程师,他们的经历似乎大同小异:大部分辗转就读于中美各大名校,毕业后接到来自硅谷高科技公司抛出的橄榄枝,从此就留在湾区安居乐业。

张霖峰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原本已经留校直博(直接攻读博士)的他,因随女友出国读书而于2003年来美。

2008年,张霖峰在美国拿到学位后顺利找到工作,举家搬到新泽西,那时他的妻子已有身孕在身。在新泽西生育了两个孩子后,2011年因换工作,张霖峰才举家搬到了旧金山湾区。

和张霖峰情况类似,李寅当初也因追随爱人而来美留学,不同的是,她在爱情无疾而终后,只身一人从得州来到湾区工作。

李寅说,回头再看,来湾区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李寅回忆以前在得州的工作称,在那里的工业界程序员只是填补空缺的角色,只有在湾区这个以高科技为主导的地方,程序员才有更多的选择。“对一个软件工程师来说,这里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最理想的工作氛围。”

“85后”的戴杰也是一名软件工程师,现供职于谷歌公司(Google)。和张霖峰、李寅不同的是,戴杰并没有在中国接受大学教育,他在澳大利亚完成本科的学习后,又来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攻读硕士学位。因为被谷歌录用,所以定居于湾区。戴杰说,湾区的气候和华人氛围让他难以舍弃,在这里既能找到水平相当的朋友一起在乒乓球案边挥洒汗水,也能和同好在KTV尽情释放情绪。

在硅谷,高科技领域是就业市场的主导行业:就业率高、收入可观、身份问题好解决。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留学生选择转行计算机或统计专业。路露和她的先生现供职于同一家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巧合的是两人原本攻读的都是生化专业,靠转行后拿到的统计专业学位,进入硅谷的IT行业。路露说,如果不转行,自己现在也许不会在硅谷,而是在某个大学当教授,“但我知道我的生活一定不如现在”。

平衡工作和家庭

已在谷歌工作4年多的戴杰,很喜欢公司的工作氛围,总体上比较轻松愉快。“即使有时会遇到一些棘手的技术难题,同事之间也会互相讨论帮忙。”

对于华裔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是否有传说中的“交流障碍”,戴杰认为单纯从技术工作来看,平日和同事之间的工作交流和配合没有障碍,“事实上我们这个行业对工程师的社交能力并没有太高要求,在工作之外的交流或许偶尔略有不顺畅,但我认为这不会给工作带来影响。”他进入公司以来,工作上得到资深工程师的很多指导,同时也学习到不少专业知识,接下来会考虑寻找机会学以致用,单独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

经历了几次跳槽的李寅表示,目前并没有感受到职场中对女性发展的限制。

她解释说:“可能我还没到受限制的级别,也许女性管理者对此会有不同的感受,毕竟技术更新换代太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牵绊,没有足够的经历去协调各方各面。”

同为高科技公司女性员工的路露,也表示所谓的工作生活平衡,是以一定程度的事业牺牲为代价。她相信假如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上,自己的事业一定能发展得更好,但是在她的观念里,家庭更重要。为了尽可能多地陪伴4岁的儿子,她下班回家后几乎不开电脑不加班。她说,虽然这样会让她在事业发展上面临一些压力,但她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仍比较满意,“虽然节奏慢一些,但仍在不断进步”。

谈到华裔工程师在硅谷职场的表现,不少人会将其和硅谷的另一个群体——印度裔工程师相比较。一直和印度裔工程师共事的李寅说,相较而言华人同事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技术领域,对其它事情鲜有过问;而印度同事则更熟知商业模式,对产品很有想法,更加注重技术的价值而不是难度。

对此,戴杰也表示认同。他说,很多华人同事用功刻苦,技术过硬,但和印度裔同事相比较,华人工程师似乎不太擅长展示自己和自己的产品。印度裔同事有着更强烈的表现欲,也很善于表达。这事实上是华人恪守的低调谦逊的传统美德,和更倾向于自信表达的美国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Related Post

“享受创业过程”

硅谷一直是创业者的天堂,这里的大部分高科技从业者,或者在孕育着创业梦,或者已经走上创业的道路。

戴杰很享受目前的工作状态,但他也表示创业的想法一直都在。戴杰相信,创业离不开创新,他更注重技术的突破性,而不是创业本身。他表示:“我和很多创业者接触后发现,创业界跟风趋势颇盛,少新鲜感。如果有突破性技术领域的创业机会,我会考虑。”

2013年辞职创业的张霖峰说,从第一次找工作开始,就是按照日后创业的道路来设计的,他从没有想过去类似“脸书”(Facebook)、苹果、谷歌(Google)这种大公司打工,有面试邀请都不假思索地拒掉,“哪里对我的创业最有帮助,我就选择去哪里打工”。

2015年,张霖峰注册Ucodec Inc,创业初期,他以不到200元月租金在清华硅谷孵化器TIPark Silicon Valley租了一个最小的cubic,“那里的管理人员多是清华学长、校友,都非常照顾我这种小创业公司,有创业活动、回中国考察活动都鼓励我参加,并介绍了一些潜在的客户,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业资源。”

不过,张霖峰的经历,可谓创业界的一股清流。“受我母亲影响,欠别人的钱我就睡不着觉,比较难以接受拿别人的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正规风险创业模式。而且创业九死一生,我也不太敢拉同事、朋友和我一起跳这个创业大坑,所以我选择单干。单干的好处是完全自由自在,不受任何人的掣肘,可以一点一点儿慢慢地磨。但不利的地方更多,进度慢,技术、市场诸方面全部都要一肩挑,导致个人所有的短板都暴露出来。”他说,自己创业至今,至少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自己的设想和价值。无论以后赚不赚得到钱,找不找得到客户,公司产品卖不卖得掉,对他而言都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创业的不确定性太高,估计90%以上的创业公司最终死掉,9%的公司半死不活,只有1%的公司能赚到钱或赚到大钱。所以只能宽慰自己去享受这种折磨人的创业过程”。

注:本文系侨报独家策划专题【华裔“码农”在硅谷】系列之二,敬请期待。

回顾系列一:中印“码农”在硅谷:族裔真的决定职业优势?


往期回顾

特朗普的胜利!30年来最大规模税改法案通过

一张图看懂共和党最终税改议案与现行税制区别

特朗普税改将如何影响美国中国和世界?

为何负面不断 红黄蓝仍能够继续发展?起底“红黄蓝”!

红黄蓝虐童案 发生在美国会怎样?

绿卡入境遭严查 华人屡进”小黑屋”! 遇到这类情况到底该怎样做?

白宫又一次降半旗致哀 美国今年到底发生了多少次枪击?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记者:张苗

小编:高侨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