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老师为远在东北的贫困学生陈志德寄出了20元钱,让他买双棉鞋,温暖了学生的脚;26年后,学生为老师买了一套楼房,温暖了整个社会。
这不是小说的杜撰,也不是电视剧的演绎,这件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
老师是张秀荣,1973年在武川县第一小学初中部任教,1979年调往武川第二中学,1983年再次回到武川第一小学,直到2003年退休。
学生叫陈志德,1978年,他上初二,成为陈秀荣的学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师生的故事。
7月15日,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已退休的张秀荣老师家里。
“我从第一小学毕业,又执教在第一小学。这里承载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张秀荣说。
这位七旬老人,面容清癯,用一个发卡卡住花白的头发,干净利索,身上散发出淡淡的雪花膏味。
她的家也像她一样收拾的干净利索。
一台老式缝纫机摆放在客厅显眼处。一个装有“稻香村”的红色盒子擦得锃亮。
张秀荣老师说,“这个盒子多年了,但是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因为这里装的是陈志德到北京出差给我专门寄来的月饼。”
对陈志德的第一印象:家穷、刻苦
回想起那些年的那些事,张秀荣老人脸上泛起了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时光中。
那是1978年9月的新学期,张秀荣记得,那时自己毕业参加工作没几年。
当时武川县第一小学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张秀荣任初二年级班主任并教数学课,那年,她与学生陈志德相识。
“家穷!刻苦。”这是张秀荣对陈志德的印象。
在张秀荣的记忆中,陈志德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好。他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让张秀荣常常勉励自己,一定不辜负每一位学生。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六点半到八点,张秀荣都给学生们辅导作业。
和现在的各种补课班各种收费的教育乱象相比,张秀荣说,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额外的辅导算补课,更没有想到向孩子要补课费。
辍学——
初三刚开学,张秀荣在学生中没有发现陈志德。
“他去哪儿了?”
那是一个礼拜天,张秀荣老师骑着二八自行车和几位同学一起到距离武川县城5里地的尹家沟村去找陈志德。
推门进去,家徒四壁。不用问原因,张秀荣就知道陈志德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了。
年轻的张秀荣老师当场就哭了,她对陈志德父亲说,“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张秀荣记得,当时她把陈志德抱在怀里,自己的泪水打湿了陈志德的头发。
在张秀荣的说服下,陈志德父亲终于点头,同意了孩子继续读书。
“孩子比以前更加用功”,而张秀荣也更加关注陈志德的学习和生活。
在之后的学业中,陈志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武川县重点高中。
可是不幸再次降临到陈志德身上——母亲因病去世。
这次,陈志德并没有辍学,而是擦干眼泪继续求学。
录取——
“38年前,也是你们(记者)来的这个月份,陈志德总分数全武川县第二,被长春地质学院录取。”
坐在沙发上,阴云中透出的阳光,映射在张秀荣老师苍老的脸上,老人陷入了回忆当中。
“那天中午,陈志德连跑带跳地来到我家,大叫着:‘张老师,我收到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有城市户口了……’”
“我们都很激动。那天,我记得陈志德穿着一条已经洗得发白的劳动布裤子,裤子下半截还接了一块蓝色的补丁。”
命运总是让人在苦难中接受洗礼,要么沉沦,要么崛起。读大一的时候,陈志德的父亲也患病去世了。
父母不在,还有老师的爱。对陈志德,张秀荣像母亲一样张开了双臂。
上大学就带了70块,张秀荣寄去
20块,让学生在东北买棉鞋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秀荣说,陈志德上大学时,全身上下总共就带70元。
而坚强的陈志德却始终不开口向别人求助。
一次偶然的聊天,张秀荣在陈志德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个让她惊讶不止的事情:“大冬天,大东北,没棉鞋!”
得知消息后,张秀荣立即从当年每月37元的工资中,拿出20元寄给远在长春的陈志德,并嘱咐他,“志德,买双棉鞋穿。”
可是,陈志德没舍得花掉这20元,又把钱还给了张秀荣老师。
不是这20元钱的情分,而是师生的缘分。
那一年,陈志德大学毕业,到老师家向老师汇报在外求学的情况。第二天早上,张秀荣发现,一张纸上写满了一位她曾经教过的女同学的名字。
张秀荣明白了。
她拉着陈志德的手去找这位女同学。也正是张秀荣的鼓励和支持,她的两名学生最终喜结连理。
10万元给张秀荣买房
陈志德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也都相继离开武川。陈志德大学毕业后,又到大庆石油研究院读研究生,之后又读了博士。直到2003年,才开始工作。
陈志德每次回到内蒙古时,总会第一个给张秀荣打电话,第一句也总是“咱家能住下吗?”
“家里有地方,回家住!”张秀荣每次都这么对陈志德说。
2007年,张秀荣60岁生时,班里的学生都来给她庆生。当时,陈志德有事未能成行,但是他给张秀荣打电话说:“我给您补过一个吧!”
那天,陈志德带着10万元现金来到了她家,说,要用这钱买一套楼房:“房本写您的名字。”
没等张秀荣拒绝,陈志德已经联系在武川工作的同学给张老师找一套合适的房子。
“孩子哪来这么多钱,一下给了我十万!”至今,张秀荣还在念叨这件事。
“怎么想到给张老师买房子?”曾经有人问陈志德。
“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在外地,平时照顾不上张老师夫妇。他们一直住在没有厕所和上下水的平房里,如今他们都上了年纪,我就想着给他们买一套楼房,安度晚年。”陈志德这样回答。
“自己的子女也做不到这样啊。”张秀荣擦拭着眼角,哽咽了。
“我养您老”——
从平房搬进宽敞明亮带厕所和上下水的楼房里,张秀荣夫妇内心说不出的高兴。
张秀荣回忆,上高中时的寒暑假,陈志德总爱在张老师家住几天,替张老师扫院子,看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陈志德上大学后,每次回来总要给张秀荣带点礼物。尽管张秀荣为此没少“批评”他,可他“知错不改”。
参加工作后,虽然不能总回来看望张老师,但陈志德 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过。
陈志德得知同乡的一个学生考到长春后,每逢这个学生假期时,他都会托这名学生给张秀荣带钱。“每年捎1000元,连续3年”。
这个同乡毕业后,没有办法再往回捎钱。但陈志德知道张老师有高血压,就给她往回快递药物。
“这药很贵,他一买就是好多盒。”张秀荣满脸幸福地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和陈志德的微信对话。
“张老师,药您要按时吃,在快吃完前,您跟我联系,我再给您快递回去。”
“这种药在咱们这里也能买到,别再往回寄了。”“张老师,这个药和您说的不一样。”
3年前,张秀荣老伴儿去世,剩下她一人住在这套70平米的楼房里。
陈志德跟张秀荣说,“张老师,跟我到长春去吧,我养您老。”
其实,除了陈志德,张老师对班里的其他学生也关爱有加,直到现在还能叫上许多学生的名字。
张秀荣老师的学生韩耀成说,正是因为当年张老师一句:“韩耀成怎么就没考上大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他有勇气再复读一年,最终考上大学。
7月16日,呼市武川县,又下起了小雨,但没有影响张秀荣老师的早起锻炼。
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
广告微信;NYC550
小编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直接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谢谢!微信或QQ;120088192
美国纽约信息平台
北美最火 微信号:NYC886
点击上图扫一扫轻松关注
走过路过【在看】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