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如果只是快餐式的填鸭方式、重视成材而不重视成长、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忽略身心灵共同发展,会让学生在海外学习时遇到困难。因此,改进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沟通技能,提高国际化素养,是留学生的必修课。
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什么样的眼界、格局、培养方式,才能从最高瞻远瞩的角度、最高屋建瓴的导向,更好地准备我们的留学呢?
在此为大家分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部长陈浩的文章《提高国际化素养,拥抱全球化》,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国际化素养
(global competence, 也译为全球胜任力)
指的是一个人在对已有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理解、包容其他文化,具备与其他文化涵养的人沟通和交往,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放、得体和有效地互动,促进集体福祉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什么要提高国际化素养?
现代社会的发展,世界的流动性在加快,彼此融入程度非常高;彼此关联度更高,蝴蝶效应就更多;面临的问题跨界的可能性越大;需要联袂解决的问题越多。
每个人都是全球的一份子,提高国际素养,才有能力关注全球,理解全球、并有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国际化素养?
一是理念,即“素”;一是行为,即“养”。大学生要着力在两个领域提高国际化素养:学术以及非学术。
一种价值观:
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价值
强调服务社会,为人类进步贡献才智,服务社区、志愿服务都是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全世界著名大学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总是以服务人类、奉献他人为目标,为全世界创造价值。伟大的大学、伟大的人物、伟大的民族都是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创造价值为荣耀的。
两种思维:
包容和批判性思维
包容: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想法,理解他人。可以通过访学、研修、旅游、交流、讲座,汲取不同营养,只有汲取不同营养,听取不同的看法,才能扩大视野和见识,让自己明辨是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和而不同。
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批评,批判性思维养成在于我们平时大量深入的阅读、思考,和文学、哲学、历史等知识积累,从而提高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准确区分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事实判断。
三种心态
保持热爱、以积极的心态、做一个积极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性格开朗。建议发展一项非学术爱好,比如运动、艺术,容易赢得朋友,扩大交往圈。和老外通常可以从运动音乐艺术历史文化等开始交谈,如棒球、足球、冰球等。
正确应对挫折的心态。拥抱自己,拥抱不完美,心态积极。承认自己不完美,碰到挫折时要懂得求助。挫折是生活的常态,要提高自我修复能力。任何选择或者结果都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不会有 100%完美,因为任何选择、决策、收益都是在特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选择、决策和收益。
勇于承认错误,及时道歉的心态。外部批评和指责会让人会有压迫感,让人越来越觉得局促。但内省让一个人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张力。
四种核心能力
1.沟通能力。通过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传播思想,促进进步。
(1)强调表达、写作、演讲(手势体语)、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说话的艺术。
(2)提高外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开口开口再开口。
(3)沟通还要注意向上管理和向下管理以及同辈同级管理,做到闭环处理。
(4)沟通过程中要善于处理不同意见和分歧,搁置无法达成一致的内容,寻找最大公约数。
(5)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谦恭,努力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善于发现每一个观点的可取之处,总是去倾听他人,让别人把话讲完。
(6)沟通还包括原谅他人的能力:父母、爱人、兄弟、朋友、师长,让自己心胸更加宽广。
(7)控制好情绪,不宣泄情绪,不轻易评判他人,总是鼓励别人的可取之处。将一些贴标签的话收住,将一些事实情况说清楚并给予更好的建议。
(8)对别人提出意见和建议不能只批评而不给出有意义或者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9)沟通还包括能灵活处理人和事的能力,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多从积极方面去想怎么做是可能的,多问一句,我还能做什么。
(10)不动辄否定别人,要多去观察思考别人说的话中哪些是可能的。
2.行动力和执行力。不要只想,不去行动。努力行动,错了重来。行动力强调快,执行力强调坚决。
3.时间管理。时间管理基本原则:守时、按部就班、注重计划及实施,要安排好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如每天吃喝拉撒洗脸刷牙购物娱乐体育堵车等,都需要花时间,要在设计日程时考虑这些因素。
4.终身学习。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因为知识淘汰会很快,强调跨学科的重要性,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意义在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方面非常有意义。
作为中国学生,要提高国际化素养
我们需要着重自我调整的5个平衡
1.正确对待标准化考试现实与保持个性及想象力理想之间的平衡
受标准化考试影响,我们为了得到标准化应试好成绩,可能缺乏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学”,以“被动接受”的态度来面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可能会存在,这会导致我们缺乏独立思考空间,因为不需要太多个性及想象力,只要能得到标准答案就是最终目的了。后果就是学得很多、说得很少;接受很多、质疑很少,即使偶尔有质疑,但也轻易不敢向权威挑战,渐渐的在被动学习中我们的个性和想象力可能会被磨灭。
2.赢在起跑线的外部压力与拥抱学习的内生驱动力之间的平衡
竞争激烈的基础教育环境、拔苗助长的教育抢先模式,可能会使人失去学习热情,进入大学后的学习中,有的人可能对本专业完全没有兴趣和了解,只是顺从父母的安排或是社会潮流影响,缺乏自己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热情。如果不是建立在真正兴趣基础上的学习,不会是有效的学习,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也就很难做出成绩。
3.自我意识为中心的成就与团队合作取得成绩之间的平衡
从小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学习压力,容易使人重视竞争结果,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但我们社会更多时候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共同项目,要懂得尊重他人意见、主张或者懂得要合理分配任务、相互沟通。
4.严格纪律规章制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之间的平衡
当我们刚刚进入幼儿园开始启蒙教育时,充满童真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课堂气氛活跃,争相发言。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在公众面前坦然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能积极回应。但是否到了某一个阶段,我们渐渐变得没有那么活跃?严格的纪律虽然是必要的,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批判性思维培养,需要我们主动调整。
5.学习的目的性和人文底蕴涵养之间的平衡
由于学习结果会被量化,其功利性和效益性就存在,比如数理化、比如英语等等方面,短平快突破往往就能取得好成绩;但真正影响一个人的长远发展需要的修养、最基本的素质和学识、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品质,能奠定整个社会文化底蕴的历史、地理以及阅读等,需要浸润式涵养。
作者:陈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部长
本文经过作者许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