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从与孩子互动中传递出去的。父母的感受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也会让孩子体会到这个世界给他多少安全感,或者接纳他们程度如何。父母有可能为新添一个孩子而狂喜不已,也可能因为孩子会给自己带来负担而感到怨恨。最常见的情形是,两种极端的感受掺杂在一起,并依时间与情境的不同有所改变。
无论父母意图如何不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对新生儿有所期待;子女必须因应这些期待。许多时候,就算是正确的期待,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负担,有一些人因父母的期待他们快乐而终生受苦。在人格形成的过程深处,个人意识到他们必须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来取悦父母。这是儿童成熟过程正常的发展。孩子们为了求生存必须依附大人,所以通过日常经验,他们依从父母要求形塑自己来取悦父母。这个可以得到接纳和认可(从保证了生存)演进中的自我形象被称作理想我。在成长过程中,期待、要求和指令变成得牢记在心的纪律,并且融入每个人行为的自我规范系统之中,因此儿童早早便被束缚住了。他们想要做的,想要表达的真实我的冲动,总是跟父母(以及后来的所有权威、制度和社会)的期待相反。当这些期待逐渐融入自我管理的理想我时,就变成个人自我的、内在的挣扎了。一旦这个内在化过程完成,就算父母或其他权威不在身边,这种挣扎照样发生。这个自我控制的机制,在生命最初几年就建立得很好了。
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被他人接受,真实我的欲望必须屈服于理想我的要求。通过某种形式的妥协,结果就发展出一个现实我。这些我是许多过程集结而成,不是分开或单独不同的实体。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中的儿童因应环境而变成行为得体、循规蹈矩、举止文明的人,准备接受教育以便负担未来成人的责任。我们每个生命都有这三个我: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为了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而极力满足每一个自我。
从表面看来,各个我之间的挣扎相当平和。儿童看起来只是在长大,变得成熟,成了好孩子。是合作的学生和负责任的公民。过程中所做的妥协不是不合理,都是为了孩子们好。不幸的是,为了每一次都能表现得更接近理想我,就得每一次背叛真实我;个人会体会到这样的遗弃(常常是无意识的)而产生自我憎恨的反应。虽然通过这个过程许多人成就非凡,但是他们大部分的天性却被否定掉了,紧张随之而生!
更多精彩文章:
■灵魂教育
■ 生命的价值
咨询热线:18403436916 186359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