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问:“女儿丫丫6个月时,我销假上班。自此,白天外婆来看护她,下班以后我再接手。现在丫丫3岁4个月了,让我头痛的是,她在陌生的环境里总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从不主动与人交往,在家则没有这个问题。比如:其他孩子抢她的东西,她不知躲闪拒绝,更别提去要回来,但是东西被抢走后她会对我发脾气;外人给她东西,无论多么想玩、想要、想吃,也不敢自己拿,必须让我帮着拿回来,至少要拉上我才行;刚上幼儿园时,即使大小便憋得难受,也不敢跟老师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为什么她这么没有安全感?
绝大多数妈妈都是这样的情景,产假结束,开始上班,请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
儿童安全感的缺失会有许多表现。首先我想探讨什么是儿童成长的理想状态,并以此来分析问题出在哪里。
一个生命从母体中出来,降临在这个复杂的物质世界里。这个世界蕴涵着复杂的关系,复杂的心态,复杂的意识形态,而婴儿对此一无所知,他仅仅带着巨大的生命动力来到世界。
母亲,是他与世界联系的纽带。在知道母亲不在眼前也依然存在之前,他首先需要时时看到母亲,触摸到她,嗅到她的气味,听到她的声音,得到她的关注;痛苦时需要母亲迅速来到他的身边,帮助他,使他舒服。由此,婴儿经验到这世界是安全的。在此基础上,他会将和母亲的关系、从母亲那里经验到的安全感,延伸到母亲之外、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
原本,孩子小的时候,母亲不离开孩子,孩子永远在母亲的视线内,孩子的呼唤妈妈永远都能及时地回应;等到孩子长大些了,探索的范围更大,孩子需要的时候,也能在妈妈劳作的地方找到妈妈,不会产生离开妈妈的焦虑,直到他有足够的能力,不再时时依赖母亲的呵护。
母子的分离,是一个自然的、渐进的过程。但现实是,目前我们大多数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我们的现实是我们必须去挣钱,要生存;再加上,或许,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自我也没有成长好,在离开原生家庭、重建新家庭、刚刚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们想要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像许多妈妈一样,丫丫妈妈在孩子6个月的时候,白天就要离开她。丫丫一整天见不到妈妈,她需要和接替妈妈的外婆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在新的依恋关系建立之前,与妈妈的漫长分离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
安全感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儿童是否感到环境、他人对他没有威胁,通常取决于带养孩子的人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质量,这个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儿童同外人以及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取决于成人的主观愿望。
首先,我要说的是,儿童是否能得到带养人给予他的安全感的爱,取决于他生活中那个客观存在的关系。理想状态下,带养孩子的是母亲。更根本的是,带养他的人能否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如果母亲本身不能保证孩子处在一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的关系氛围中,例如:带养她的成人,即便是亲生父母,如果经常吵架,儿童待在旁边也会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抛弃,感到不明白,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被抛弃,这种被抛弃在一边的同成人之间的关系,容易造就具有不安全心态的儿童。
再比如:带养孩子的成人在孩子爬高时惊恐地说,“会摔”;使用一样东西的时候惊恐地说,“会伤”;走在某个环境中时,惊恐地认为,“会丢”;端杯子的时候惊恐地说,“会烫”等等。这种非常害怕出事,不给孩子空间的担忧的心态,以及这种担忧所派生出来的行为,都能被儿童感受到。成人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感到外界是如此不安全。而这一切并不由成人是否认为自己爱孩子来决定。
假如父母要把孩子交送到另一个成人的手里,把家庭的环境转换成了幼儿园的环境,至少应该由母亲和孩子一起来熟悉这个人或者环境,熟悉之后,使孩子体验到转入新环境、新关系中是有爱存在的,才能够谈到如何帮助儿童解决其他问题。
所以我想,要解决安全感的问题,除了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的成长环境外,再没有其他方式。高质量的抚养关系衍生出来的爱的感受是帮助儿童的前提 。
END
咨询热线:18403436916 186359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