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上午十点,《柴静调查:穹顶之下》在人民网首发,截止当晚八点,播放量超过3千万。
3月3日,两会召开,“雾霾”不期而至地成为了其中一个热点话题。
在纪录片上映之前,柴静这位央视“风云记者”和“年度主持人”已经主动离职,送别她的是种种非议——
有人说她做新闻水平不足,过分表现个人媒体;有人说她报道不实,容易“讲故事”;还有人揪着她的私生活,骂她“绿茶婊”等等…
对此,这个看上去文文弱弱的女子选择了沉默,一年后,她拿出了这部纪录片。
在巨大的话题流量之后,不仅心血没了,她自己又陷入了新一轮的质疑当中,还有人用“阴谋论”的大帽子来揣测她的动机。
这一次,她依然选择“消失”,这一“消失”便是1095天。
三年后的今天,雾霾已不是什么不明觉厉的新鲜词汇,它成了我们生活中的日常,成了我们恐惧而又必须去面对的存在。
包括滚君在内,绝大多数生活在严重污染的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都知道,PM2.5正在悄不声息地侵入我们的肺…
哪怕是看不到雾霾的日子里,它依然在消耗着我们。
同事的呼吸道又发病了,医生说冬天就容易这样,霾重;北京的一个朋友发消息吐槽天气,而我压根不知道该回复什么。
我们都无比清楚,生活在同一片穹顶之下,没人能够幸免。
柴静是山西妹子,像她自己说的,山西姑娘没见过小溪青山之类,基本上处处灰头土脸,但凡有一点诗意,全从天上来。
然而,她是那种骨子里就带着文艺气息的女青年,从小便是,她喜爱写作,喜爱诗歌散文,做着许多文艺女青年做的梦。
在成为一名侠客之前,她只想当个书生。
2001年,柴静被央视选中,成为了央视《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在她之前,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包括崔永元、白岩松等。
那时候,她是一无所知的新人,迎接她的是无休止地失败、迷茫和摔打。
困顿中的她找到了栏目总制片人陈虻,听完她的话之后,陈虻告诉她,要想当好主持人,首先你得是人。
这个被柴静称作恩师的人,这样问眼前这个看上去柔弱的女子,“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随后他自己开口,“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柴静恩师:陈虻
恩师的话让柴静第一次感受到了,身为媒体人的责任感所在,她决定用皮肤去感受新闻,冰冷,或者滚烫,最真实的温度。
2003年,她成为《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同年,非典肆虐,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在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时,柴静主动提出,与非典病人面对面,零距离报道非典。
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弱女子疯了傻了的时候,只有她自己知道: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她也无比清楚,她不仅是在和病人打交道,更是在和死神打交道。
她的勇敢也让她收获了新闻的温度,直面那些病人,她也终于理解了恩师所说的媒体人的使命。
她说,我摸着血管,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
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就这样,在死神的镰刀底下,她成功拍摄完成《北京“非典”狙击战》。
接下来的十年央视生涯,从《新闻调查》到《面对面》,再到《看见》,柴静成了央视的台柱子之一。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除了一名尽职尽责的媒体人之外,更要做一个合格的人。
十年间,被她记录的包括汶川地震、矿难现场、征地拆迁、家庭暴力等热点事件,并采访了杨永信、药家鑫、卢安克等新闻人物。
这个过程中,她收获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抛开所有的新闻热点,这些处于舆论漩涡之中的人物,他们其实与我们无异,也是一个具体的人。
人性两个字润物无声地浸沁着她的内心,并在那里聚成了一片巨大的湖。
2013年7月,《看见》停播。随后,柴静也离开了央视。
那一年,她把央视十年经历记录成《看见》,并出版发售,后来它销量超过千万,成了年度最畅销书籍。
书里记录了她十年间的反思,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十年变迁,用柴静自己的话讲: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离开央视之后的柴静,新身份成了母亲。
2014年,柴静怀了女儿,不幸的是,女儿还没出世就患上了肿瘤,一出生就要接受手术。
一年前,中国被卷进了一场覆盖25个省市,和6亿人的大雾霾,那时候她置身其中,却浑然不觉,只是嗓子难受,咳得睡不着。
成为一名母亲之后,柴静说,在照顾她的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
为了女儿的安全,她尽可能把她关在屋子里不让她出门。
但看着女儿,她不自觉地开始害怕,她怕女儿有一天会问“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
而女儿所面临的悲剧,让柴静想到了自己黑乎乎的童年,想到了她曾经采访一位小女孩时,女孩那天真的眼神和童稚的语言。
在那个时刻,她感受道得是深刻的无辜,这一切不该是孩子所承受的。
于是她开始了调查,她必须让女儿,也让所有人知道,雾霾是什么?它从哪来?我们怎么办?
一年中,柴静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还亲自上手,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拍摄而成纪录片。
这前前后后共计花费一百万人民币,是柴静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每次这个时候,滚君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崔永元。
他和柴静两人做了同一件事,那就是不需要自己去做的事。
不论是转基因,或者雾霾,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这个答案没必要他们去寻找。
但他们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去做了。
对此,崔永元的信念是,“中国人,不能傻死”,柴静则说,“我不是有多怕死,是不想这么活”…
崔永元接受采访谈及给柴静的建议
一年奔波最终成型的《穹顶之下》,不仅凝聚了柴静多年的采访惊艳和对新闻的敏锐度,更是几乎耗尽她所有的身家和人脉。
短短的103分钟里,柴静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还是试图让我们输出她所有的感受和收获。
比如雾霾对健康的伤害?我们该如何消除雾霾?我们又会为消除雾霾付出多大代价?
部分《穹顶之下》截屏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似乎出人意料,但又好像在意料之中。
从全民话题,到莫名下架,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用了六天时间。
随之而来的,是方舟子的斥责,网友们的谩骂、质疑、批评等等…
所有人都踩着《穹顶之下》的尸体,在恶意揣测的言论中享受着病态的快感,他们哪会注意到,柴静手里紧攥着演讲稿的一角,上面写着:
我已经不再是记者了,我早就是当事人!
来自《穹顶之下》下线之后网上一篇热帖
如今又是浓雾锁楼,而那个曾向雾霾及其背后黑手宣战的弱女子,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
曾经柴静这样描述崔永元,在这个时代里,他是唯一醒着的人。
不论是此前的崔永元,还是柴静,他们所为的不仅是自己,而是千千万万的你我。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也许三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才理解了当初柴静的那句话,她不再是记者,而我们也不再是看客。
穹顶之下,我们都是当事人。
www.Amlacn.com
华人资讯全天候送达!
华人资讯,尽有必精
我们是一家言论自由的平台,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态度的观点。
本公司对本平台的所有内容和读者言论态度不给予任何支持并保持中立。
© 2017 ACUPOINTOUCH ENTERPRISE (US) INC.
深圳市安泰祺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本公司法律顾问团队:史密斯律师事务所 -刘莉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