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旅美有感:美国的“强大”,就隐藏在这些不动声色之中

本文转自独自狂舞

作者: 朵莱

两天国内春节档《流浪地球》正在火热上映,截止到昨天已经冲破了13亿票房,而且冲着50多亿在奔跑。

2月8号,全美不少影院也开始上映该影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卖座,很多影评人和观众已经给出了很多观点和评论。

不论从制作,影片的思想,效果,以及依托的科学理论基础等等,都是经得起推敲,所以火爆是有理由的。

不过同时,这部影片也带来了一种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

人们在争论这个影片好坏的时候,一种说法开始出现。

说顽皮一点就是:地球到底是靠中国还是美国来拯救?

但是说的沉重点这背后剖析的还是美国和中国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在处事态度,以及人文价值观中明里暗里的争斗。

尤其是在今天,美中关系重新走入了一种似乎死胡同的新格局后,《流浪地球》带来的观感早以被升华到了一个新高点。

当下,网友们似乎感觉到两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是来自西方国家近20年对于中国衰退的猜忌,这源于2001年,章家敦发表的《中国即将衰退》一书。

不过事实证明,中国的今天并非如此。

但是,当中国社会都在义愤填膺的对这种论调纷纷表达不满并骄傲的展开回击的时候,殊不知其实早于章家敦,中国社会就已经出现过“西方衰落论”的评潮。

尤其对作为西方首领的美国更是如此。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美国却爆发了引发全球性动荡的金融危机,美国衰退论复燃。

在川普成为总统后,“用美国人,用美国货,全球四处退群”,更被看作是美国人“闭关锁国”的一种表现。

两个大国几乎都无法逃避网上所谓“被衰退”的宿命。但是显然,中国没有实现西方的“愿望”,而美国的表现同样让一些人“失望”。

我们判断一个国家是否真正强大,有很多评判的条件。生活中的小事似乎也能讲述一个大国的故事。

一位旅美华侨就讲述了一个他眼中的美国,说实话,他讲的故事很淡很浅,就是我们每天鸡毛琐碎上演的生活。

不过似乎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川普总统展现给世人不一样的美国。

它朴素,简单,又充满了味道。

作者说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总有人问他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好?

他觉得很难回答,因为他对祖国用浓浓的眷恋,爱那里的一草一木,但是对美国,又有一个全新的视野。

我们华人何尝不是这样?两个国家都早已嵌入到骨髓,无法抽离。常有人对移民有所诋毁,又常有人对国内一些事情看不惯。

其实这就跟今天《流浪地球》给我们的问题一样,一定要选个leader出来?有点难。

(以下为作者原文,不代表华人生活网观点)

毋庸置疑,从综合国力来说,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依然还是美国。


那么,美国到底强大在哪儿呢?

今天,我们不谈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数据,我只想以我的切身感受,从几个细小的层面来帮助大家认识美国、了解美国。

关于规则

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汽车让行人,不禁惊呼:哇,美国人素质好高!

时间长了,才知道,这根本与素质无关,而是因为美国交通法规明文规定:行人权利优于汽车。

任何时候,哪怕是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汽车都不能因为维护自身的权利,有意去伤害行人的人身安全。

曾经就有朋友在校园内开车时因为没有yield(屈服,让位于)行人而被罚款八十美金,买了个大教训,从此不敢再犯。

 一个社会依靠“规则”来进行管理,比依靠人的“素质”要靠谱的多。

 美国这种做事“讲规则”的精神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美国人想钓鱼并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必须办理钓鱼证。

钓鱼的过程中,太小的鱼也是不允许钓的(有具体尺寸规定),即使抓到了也要重新扔回水里,体现了对物种的保护精神;美国21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允许饮酒,甚至买酒,因此超市收银员首先要求出示driving license(驾照)以确认年龄。

关于信任

我特别喜欢在美国购物,退货方便是首要原因。

美国有一个全国连锁的大型仓储型超市叫Costco最大的卖点就是无理由退货。

商家设置如此人性化的退货政策,它的出发点在于认定顾客是“善意”的,即真的是因为商品不合适或者不喜欢来退货,说明商家的产品有瑕疵,责任当然要由商家来承担。

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销售政策叫“pricematch”,意思是如果某件商品在顾客购买之后半个月内打折,则之前购买的顾客可以要求“price match”,商家也会把多收的部分退给顾客。

这种政策使得顾客在购买时不会因为想要等更好的折扣才出手,而是毫不犹豫的买下,其实就是一种促销手段,但也体现了商家的诚信经营。

还有一次,我在沃尔玛超市买了一个玻璃杯,放在购物车中,没想到从缝隙中漏出来,碎了。

于是拿着破掉的杯子去结账,没想到工作人员说,这不是你故意摔坏的,不用赔,由超市来承担。

被人信任的感觉真好啊!

在实践中,无论是付出信任的一方,还是收获信任的一方,都能感受到满满的善意、体验到信任的美好。

而失去了信任的社会,即使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关于尊重

胡适“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这里我们只谈第一点。

美国人对待孩子,那真是没得说。

Baby(宝宝)在医院出生,第一次坐车回家时,就必须按照法律规定使用carseat(汽车安全座椅),否则重罚。

如果单亲妈妈无力抚养孩子,可以告知医院,孩子由政府收养,或者发放食品券,保证孩子和产妇有充足的营养补充。

父母对孩子没有打骂的权利,一旦有人报警,警察就会找上门把你的孩子抱走,而你很大可能需要花费一大笔钱请律师打官司把监护权要回来。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孩子,重视程度立马上了好几个level。

美国孩子上学几乎都有校车接送——非常显眼的亮黄色大巴,车后部还有个供残疾人轮椅上下的门。

在美国,校车和救护车、警车合称马路三霸,一般的车辆看到校车都要礼让三分。一旦校车亮出STOP(停)的牌子,意味着孩子们将要上下车。

这时,前后两个方向的过往车辆都必须完全停住,等孩子们上下车完毕,校车司机把STOP牌子收回去,才能继续前行。

除了学校,各个社区的运动场、图书馆、游泳馆也都配置的相当好,而且全是免费(都包括在住户所交的房产税里了)。

在美国做个小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每天都有公司开张或关门,失业在美国司空见惯,而不断地学习也是美国人民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

很多人到了五十、六十还在不停地学习新的东西,然后去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开始新的工作(川普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哈哈)。

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市场需求,美国除了培养高等人才的各种公立和私立大学,还有很多community college(社区大学),提供各种技术培训,短则三个月,长约两年,然后通过所在领域的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就能去找工作啦。

在美国,真正只有工作性质的不同,很少有行业之间的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未必低于那些有着貌似“体面”工作的白领。

美国的就业市场也没有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至少明面上没有。

雇主不能问你的年龄,更不能在招聘信息里注明35岁以下,只招男性或女性(除非特殊工种),否则便是赤裸裸的歧视,要吃官司的。

所以,你永远不会走投无路,生活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

关于家庭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

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中,很多都是男方一人工作,女方在家照顾儿女、操持家务,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贡献大小之分。

男方下班后及时回家,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周末也都是跟家人一起度过。当然,双职工的家庭也不少。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丈夫为了妻子的梦想,甘愿退居二线,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因此,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无视男女之间巨大的生理差别与能力偏向。

关于爱

刚来美国时,认识一位马里兰州的美国女孩。

她曾经去中国四川做过志愿者,后跟老公一起,通过中国福利院,收养了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兔唇女孩。他们收入并不高,买不起房子,只能租房子。而且,为了照顾这个女孩,她和老公不打算要自己的孩子了……

我真的无法理解,但还是被他们无私的精神和纯真的爱心所感动。像她这样收养残疾孩子(主要来自中国)的家庭,在美国数不胜数,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家庭。

休斯顿遭受特大飓风哈维的袭击。

除了政府力量,附近几个城市的人民纷纷自发地开着大卡车、划着轮船过来救援;

灾后,志愿者的身影也出现在各个遭受飓风的小区,帮助清理现场、重建家园……这场灾难让我对美国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貌似自由散漫的表象背后,仍然有它无法扭断的情感链接和道德底线。

这些,也许跟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也许跟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也许只是出自最最原始的本能。


而它们,是奠定整个美国社会的基石。

(为了避免争端,本文不比较、不撕逼,多记述、少评论。欢迎讨论,但不接受反驳)


文/海外网综合编辑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