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如果对自己的心里没有觉知的话,就会对孩子造成心里的障碍。
有一天,我和老公接五岁的儿子回家,路过一家超市,他立刻停下:“妈妈,等一下,我想进去看看,我不买东西!”我提醒他说:“不可以,我们约定好的,一天只能买一次东西,上午已经满足过了。”他开始耍赖得说:“我真的不买,我就是看看。”我说:“好吧,那你进去看,我在这里等你。”他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改变主意给他买,所以说什么也要和我们一起进去。我依然无动于衷,告诉他:“你可以自己进去或是我们现在一起离开。”
他开始哭闹,完全能听出来,他在用“哭”来威胁我们,想用情绪来达到目的。爸爸忍不住被来往的行人看到孩子哭,我们没有理会,正准备开口说话就被我拦住了。我继续告诉他:“宝贝,哭是没有用的,你要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他看我们两个都没有妥协的意思,就停止了哭闹,然后开始说:“我看你们一点都不爱我,满足的太少了,每天就只能买一个,我就是还想买。”我蹲下身和他说:“爸爸妈妈怎么会不爱你,只是我们的约定就应该是大家一起遵守的啊,你也是同意的,如果你觉得这个约定你接受不了,我们可以来商量重新制定一个约定的。”
他想了一会说,开心的说了一个主意:“那好吧,那你回去陪我手工。”
于是我们开心的一起回家了。
同样的这累场景,家长是如何处理的?孩子只要一哭就会说那好吧,或者我们本来心里就很不愿意满足,却因为不想拒绝孩子而违反了起初的规定。小朋友其实对自己的内在需求是非常清晰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成人不能够直接说出孩子的心理需求,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我想原因是,很多时候成人是无法捕捉到自己的内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当我们自己无法觉察到当下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心理、行为就不一致了,就陷入到了自己内在的纠葛与混乱中,就会把原本清明的孩子牵引进来,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的步伐进行,致使孩子也陷入到了纠葛与混乱之中。
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头脑、心理、行为不一致,心理就会长时间地处于纠葛混乱之中,就形成了心理障碍。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承受不了被拒绝,承受不了自己对孩子的拒绝,承受不了孩子被拒绝后可能出现的情绪,所以我们习惯于用一种迂回的心理方式和孩子相处,而我们的这种心态太容易被孩子捕捉到了。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态,而是真真实实地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是我不愿意这样做。
我想孩子听到这样的答复后,可能会有情绪,可能会哭一会儿,但儿童会逐渐接纳这样一个现实,因为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心理、想法、行为是一致的,没有纠葛和混乱,孩子就会接纳真实的现实,内在就会清明而有序,就不会给孩子造成一种潜在的心理障碍。
更多精彩文章:
咨询热线:18403436916 1863599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