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张小龙高尔夫夺冠刷屏:真正优秀的人,为什么干啥都成功?

ee24f714221c496d65be74d38f68466e.gif

美国威斯顿

微信号:wzmark123

d5bfe6d2cd203a43e4ddd239c08f79e3.jpege1f76e0c30efb2e1e3558ae6b8797d96.png

微信号:shp834061152

为什么优秀的人,干什么都能成?是成功有基因,还是后天够努力?今天的文章和大家聊聊,张小龙这种看似可望不可及的人生赢家背后,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1a17371957b8c84bd49787d578669ed4.png

在刚结束的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微信之父张小龙与中国高尔夫一哥李昊桐配对,以-35杆夺冠。这也是中国人首次问鼎这项比赛的冠军。

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虽然不是纯职业赛事,但它的冠军,是业余高尔夫球手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之一,也不是说拿就拿的。

大家都以为,做出微信已经可以把牛逼吹到下辈子了,谁知张小龙不声不响又拿了个体育赛事冠军。

49e2d1ed400ffb1ad2ac0a19978b6461.jpeg

欧巡赛-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现场,图为张小龙

为什么张小龙这么牛?

和菜头写了篇《业余球手张小龙》,披露了张小龙夺冠背后的故事。

有朋友在转发朋友圈时感叹:充分说明龙哥是天才!

在解释成功者的理论中,“天才”是最神乎其神、最让人望尘莫及的一种,也就是所谓的“老天爷赏饭”:

“老虎”伍兹被称为“为打高尔夫而生的人”

巴西人被认为“骨子里就流淌着足球的血液”

中国人乒乓球厉害是因为东方智慧和天赋

……

类似的观点估计你已经看过不少,但说实在的,它们都是鬼扯。

01“天才”可以制造

1973年,一位名叫苏珊的4岁小女孩震惊了整个匈牙利。

在首都布达佩斯的女子11岁以下国际象棋比赛中,她夺得了冠军,战绩是11胜0负0和。要知道,和苏珊比赛的姑娘,年龄几乎都是她的两倍。

报纸给苏珊送了个非常牛的头衔:举世无双的国际象棋神童。

但更神奇的事还在后面。

7年后,苏珊的妹妹,6岁的索菲亚也赢得了匈牙利象棋锦标赛女子11岁组的冠军。

这还不算完。1988年,苏珊和索菲亚的妹妹,12岁的朱迪特,赢得了罗马尼亚锦标赛12岁组冠军。而且,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女性赢得统一标准(男女均可参赛)的世锦赛冠军。

这大概是国际象棋史上最传奇的三姐妹了,她们成年后的战绩更傲人,且均取得了国际象棋大师称号。

15d94798a0c558eb0707d0fe72663588.jpeg

人们都以为,波尔加三姐妹是棋坛的天才奇迹,却不知道,她们实际上是一场最大胆的人类实验的“成果”。

曾经,教育界的主流看法是,孩子的成就更多取决于天赋,老师们也把很多精力用在寻找孩子的天资上。

但三姐妹的父亲,匈牙利的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却对此有不同看法,他相信的是“练习成就卓越”。不过,当时几乎没人认同他,甚至很多人觉得他脑子有病。

波尔加心想,你们不是不信吗,好,我亲自证明给你们看!

1969年,女儿苏珊降生,波尔加便和妻子商量着要把她培养成哪方面的卓越人才。

最终,他选择了国际象棋。因为它的结果很客观,不像艺术之类的领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波尔加虽然会下棋,但顶多算是业余爱好者而已。不过,他阅读了大量有关国际象棋教学的书,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家里教苏珊下棋。

苏珊很快对国际象棋产生了兴趣,到4岁参加比赛时,她已经有了上百小时的练习时间。

50158f82b25a1d60083987ec21650d65.jpeg

苏珊取得成功后,波尔加对二女儿索菲亚和三女儿朱迪特也如法炮制。经过这样的启蒙和训练,进入青春期前,三姐妹在国际象棋领域其实都已累积了超过1万小时的练习时长,这比国际象棋史上任何女性的练习时长都要多。

波尔加三姐妹的案例,引用自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一书。

e043a7ddc2ef2902b42e2b1212df15f4.jpeg

在这本书里,艾利克森对“刻意练习”法则如何铸就杰出表现有着详细的分析。它同时有力地说明了,所谓的“天才”,很可能不是“老天爷赏饭”,而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英国乒乓球名将、专栏作家马修·萨伊德的《天才假象》一书,则通过收集整理近25年来的重大证据,更进一步驳斥了“天才”理论。

358ea9330aad709e2a6e6337859366ad.jpeg

比如,泰格·伍兹在还不会走路和说话时,就被父亲带着做早期练习。不到2岁,他就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小型高尔夫球赛,4岁就开始接受专业人士训练,不到15岁,他已经全身心投入地练习了一万小时。

比如,巴西之所以盛产足球人才,和基因、桑巴舞都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巴西的孩子从小就踢5人制足球。5人制足球运动员碰球的概率是普通足球球员的6倍还多,而且因为足球更小更重,对控球和传切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再比如,中国乒乓球的强大,也不是因为中国人反应快、有秘密食谱,而是我们最早采用了多球训练法,通过连续击打上百个球来专项练习某一技术动作,强化肌肉记忆。

54cfeb1fb4187195c9b2947ef908cb80.gif

02张小龙:会学习的“天才”

和菜头在《业余选手张小龙》一文中,透露了一些“微信之父”训练高尔夫的细节,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不少“刻意练习”的影子。

比如,自从2011年对高尔夫产生兴趣之后,张小龙就每天去练习场,耐心又缓慢地打掉400个球。

比如,一天连续打36洞,把体脂都打低了,皮下都是筋肉,手里都是老茧。

0d5e290bd3a5e73106281f6a132910dc.gif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但在我看来,真正让张小龙在高尔夫界也取得重量级荣誉的原因,还在于他是个很棒的“学习者”。

“学习”这件事,我们貌似从小就在做。然而结果却千差万别,有的人很努力,却总也学不快学不透,而有的人则像学习机器,学一门精一门。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就是个顶尖的学习高手。

dc652844c9799364fa8699e0da354d88.jpeg

9岁起,维茨金便8次获得全美国际象棋冠军,13岁时获“象棋大师”头衔,纵横棋坛。22岁时,他突然转行开始研究太极拳,只花了1年时间,就成了全美太极推手冠军,5年之后,又成了世界冠军,并且连续21次在全美太极比赛及世界级赛事中问鼎,成了名副其实的“太极拳王”。

能在两个不同的领域接连登顶,维茨金靠的就是对“学习之道”的领悟。

e20c46b2362e6c56d5a5c9e90de00240.jpeg

书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讲学习者的两种心态:“整体观”和“渐进观”。

  • “整体观”,类似于“天赋”论,这种心态的学习者会把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一旦技能停滞不前,就丧失了学习热情,进而放弃。

  • 而“渐进观”,则是把成功的取得看成分多个阶段的过程,遇到困难遇到问题,就针对性地解决,专注坚持,即成专家。

张小龙学打高尔夫就是如此。

比如,他骗所有朋友去打高尔夫,并且热情鼓励:XX,你的动作非常标准,我看到了你的潜力。听到这样的话,朋友们都挺开心,“搞不好我还真的是呢”。就这样练了一两年,朋友们还在为进100杆苦苦挣扎,和菜头说自己这种平均136杆的人已接近放弃边缘,而张小龙已逐步稳定在85杆附近。

维茨金练习拳术时,对技术动作进行了细致拆解,哪怕一个简单的直拳,也要分成三步学习:先拆解动作,然后打磨细节,再结合实战改造创新。

张小龙在每天的练习中,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和姿态,尽管一度能用7号铁打170码以上,但还是收了回来,扎扎实实地追求每一杆的稳定度,练好基本功。

b2079d604ee7bcf77e05d06dba76ecab.jpeg

再比如,维茨金学习象棋和太极拳,都没有拘泥于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在深入思考背后的“道”,不然也不会有《学习之道》的诞生。

张小龙在打高尔夫时也会把这项运动哲学化,从中体会到了一套“自然流”:

人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

必须拿着根棍子,去到野地里去晃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男性的内心自由,不止于在工业社会里被压力所碾碎。

齐白石画对虾是一绝,弟子许麟庐模仿得炉火纯青,外人难辨真假,他自己也有些得意。齐白石便点了他一句:“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所以,学习不是模仿表面的套路、动作,得深入体会内里的神髓,才能达到高境界。

具备这种深度的领悟能力,不论学什么,都能直接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学一样精一样。维茨金和张小龙,都是这一点的极好例证。

03“天才”不过是怂人的借口

197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做了个实验。

她请330名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看看他们对天赋,尤其智力持怎样的看法。

那些认为智力由基因决定的学生,被划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组;而那些认为后天努力可以提升智力的学生,则划入“成长型思维模式”组。

然后,她请两组学生回答8道问题,前4道很容易,后4道则非常难。

做前4道题时,学生们的速度和正确率都差不多,但到了后边的难题,两组学生的解题状况,出现了有趣的分化:

  • “固定型思维”的学生开始责怪自己不够聪明、太笨,大部分人很快放弃;

  • 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则没有责怪任何人,他们尝试用新方法、新策略,有几个人甚至解出了超纲的题目。

德韦克教授说,致使两组孩子表现出差距的因素,与智力其实毫不相干,而是他们各自的信念和思维模式。

b94eb5a42e01965fd048281bcfde71cc.jpeg

那些坚信后天努力可以提高能力的孩子,不但迎难而上,而且真的获得了进步;而那些相信“天才神话”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就后退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无力状态。

可见,是否认为真的有“天才”,不光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甚至有其负面危害。

它影响了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面对挑战,是认为一切自有注定,多努力也无益?还是认为现实永远有改善的可能,自己也会从挑战中得到成长?

面对张小龙这样干什么都能成功的人,简单认为他们是“天才”非常省事,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本质,也把自己划进了“固定型思维”的群体,于是不努力不争取都有了看似无法反驳的借口:我没那个天赋,不是那块料。

所谓“天才”,其实就是怂人的借口。

《刻意练习》、《学习之道》、《天才假象》这些书都为我们揭示了成功背后的规律,如果明白卓越的人生其实有迹可循,你是否还愿意自甘平庸?

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张小龙,但每个人都值得努力,去追自己的梦。

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给小威一颗小星星

让我们手牵手

永远不走散!

b8258943a6b67d66ee82c72fa0097499.gifd2350ddbfc9393a89f20c904f64092b2.gif

*本文经过网络素材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微信账号: wzmark123

a828551914d35ef20fa1d8b9925a973e.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