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里那些骗人的历史知识

28e891be4073c0913b6fa0931dd2b98e.jpeg

作者:师若可

来源:史遗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背后,影视剧也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尤其是历史剧,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还能看到被还原的历史风貌,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有利就有弊,我们通过影视剧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可能获取了一些假知识,我们举例说明。

01

推出午门斩首

 

在明清古装历史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桥段,某位臣子犯了法或是惹怒了皇上,皇上就会下诏“将此人推出午门斩首”。但是,真实的历史中有“推出午门斩首”的事情发生吗?

午门是明清紫禁城的南大门,也就是故宫的正门,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根据《明史》和《清史》的记载,午门是皇帝颁布诏书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每逢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也都会在这里陈设体现皇帝威严的仪仗。

除此之外,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时,会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皇帝也会在午门举行隆重的受俘礼。康熙和雍正就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仪式。

所以,午门可以说是皇家一处神圣的地方。既是如此,皇帝又怎么可能在这样一个地方砍头杀人呢?

《礼记》记载,“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后世的统治者大多都遵循这一规律,一般将刑场设于街市之上。行刑时都会让很多人前来观看,并在行刑之后,将尸体抛弃在刑场,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明代的刑场设在西市,位于今北京市西四附近,专为处决官吏之用。明代的名臣于谦,就因为明英宗听信小人之言,以“谋逆”的罪名,杀害于“西市”。史书记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

另外,明代军事家袁崇焕也被斩于此。崇祯二年,皇太极以反间计,让崇祯将袁崇焕投入狱中。第二年八月,崇祯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被肢裂于西市。

当时百姓不明真相,以为袁崇焕真的勾结后金军,通敌卖国,故对其恨之入骨。史书记载,“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所以,当时很多北京人都吃过袁崇焕的肉。

清代的刑场则设在菜市口。因为这里的人多,所以每次执行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围观。而且清代的死刑在斩首前都会游街,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以起到更大范围的警示作用。

清咸丰末年“八大顾命大臣”之一的肃顺和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的“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杀害。

既然明清行刑的地方都不在午门,那么“推出午门斩首”,这个说法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在明朝,一些触犯了皇家尊严的大臣,会在午门外被执行廷杖的刑罚。《明史》记载,公元1519年,明武宗朱厚照想到江南选美,群臣上谏阻止,朱厚照大怒,下旨廷杖大臣百余人,其中十一人被当场打死。

之后,明朝还有很多官员因为触犯皇上而在午门外被廷杖致死。因此,推出午门便成了让官员们人人生畏的一道圣谕。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就因弹劾当朝大太监刘瑾被推出午门施以廷杖。

而这个说法在民间以讹传讹,便成了所谓的“推出午门斩首”。影视剧承袭了民间说法,于是我们便经常看到“推出午门斩首”的桥段。

 

02

万岁万岁万万岁

 

古装剧中,不管是哪朝哪代,只要皇帝一出现,底下的大臣们都会磕头叩首,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这还得从“万岁”一词的来历说起。西周时期,《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句子。这也是“万寿无疆”最早出现在历史中。

 

它描写的是农奴的生活图景,农奴们一年忙到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而他们的主人们每天都是过着莺歌燕舞的生活。

 

他们每年都要搞年终宴会,杀猪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万寿无疆”。

而“万岁”一词就是这种祝福语发展简化而来的。那时候,它还跟君王扯不上关系。

 

人们把庄稼的丰收和战争的胜利等,都归功于上天的庇佑和支持。所以“万岁”一词,可以说是对上天的称呼。

 

先秦时,农作物大丰收,军队得胜归来,民众都会振臂高呼“万岁”,表达对上天的赞美,以示有上天庇佑,才五谷丰登,战无不胜。也以此表示祝福。

 

既然如此,“万岁”一词,怎么会从民众祝福语变成皇帝的象征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汉武帝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对于长生之术痴迷至极,并且不断为自己的愿望寻找好的彩头。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上泰山封禅。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封礼祭天。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便颁下一道圣旨。《汉书·武帝纪》记载,“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麃,见夏后启母石。翌日新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汉武帝说自己登山封神时,听见山神和群山都向他高呼“万岁”。所以,他下诏让群臣和百姓都称他为“万岁”。强制性的剥夺了百姓对“万岁”一词的使用权。“万岁”从此变成了皇帝的专属。

 

那么,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听到的“万岁万岁万万岁”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借此肯定她皇帝的地位。为了显示她的帝位是顺天应命,武则天多次更改年号,且多有“万岁”二字。像“天册万岁”,“万岁通天”,“万岁登封”等都是武则天在位时的年号。

为了笼络文人,她时常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对题。这天,武则天出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让众学士来对题。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则天都不满意。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金銮殿上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听后十分高兴,将此对推为杰作。

从此,“万岁万岁万万岁”便流传于朝堂之上。用来彰显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长命百岁的愿望。

 

03

老佛爷

 

在清宫剧中,但凡有皇太后出现,都以“老佛爷”称之,“老佛爷”似乎是皇太后的专属称谓。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其实,清朝佛爷是皇帝的特称。《述庵秘史》记载,“宫中皆称老佛爷,沿俗也”。这里的“宫中”正是指皇帝。

 

而清朝帝王之所以用“佛爷”这个称呼,是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清太主实录》记载,“太主始称满柱,佛号转音”。

 

“满柱”是佛号用语“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后来,有的显赫家族,世袭首领,起名就叫“满柱”。

 

由于清朝皇帝大多笃信佛教,所以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崇德七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遣使至盛京,太宗领众大臣高接远迎,以平礼相待,其后皇帝所坚持”。

 

既然佛爷是清朝皇帝的特称,为何在电视剧中变成了皇太后的称谓?

 

其实皇太后称老佛爷是从慈禧太后开始的,在她之前,并没有人叫过皇太后为老佛爷。而慈禧太后让人称她为老佛爷,正是因为这个称呼的特殊政治含义。

 

光绪初立后,一心想要独揽大权,再次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用尽各种手段。宦官李莲英为了让慈禧太后如愿以偿,导演了一场关于佛爷的大戏。

 

李莲英令人以慈禧太后的样貌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新造了一座佛像,造成之后,李莲英对慈禧太后说,万寿寺大雄宝殿常常有双佛显光,是为大吉大利之兆,请慈禧太后驾临前往观看。

慈禧太后听后感到十分惊奇,便起驾前往。来到大雄宝殿后,见供奉的依然是原来的三世佛,不觉勃然大怒。这时李莲英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转到三世佛后,果然看见一慈眉善目的观世音坐在殿中央,样貌与自己极为相似。这时,李莲英喊道:“老佛爷到。”众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太后见状立时明白过来,但为堵悠悠之口,她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迎接的是哪位老佛爷呀?”

 

李莲英等忙回答道:“就是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呀!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李莲英的一席话,说得慈禧太后心花怒放,众臣也无力反驳。自此,老佛爷这个称呼便从万寿寺传遍京城,举国上下,都称慈禧为“太后老佛爷”。慈禧太后也就顺理成章地垂帘听政了。

 

慈禧太后正是通过让别人称她为老佛爷,来向世人宣示她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习惯了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民间以为之前所有的皇太后也都叫老佛爷,再加上影视剧的错误引导,老佛爷是清朝皇太后的专有称谓这个错误观念,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

 

04

尚方宝剑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尚方宝剑的出现,像《包青天》。但真实的尚方宝剑会出现在包拯的手里吗?它真的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吗?

 

尚方宝剑的历史得从秦朝说起,秦朝一统天下后,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制。“九卿”之一的“少府”,专门掌管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而“少府”下辖的“尚方令”,主要掌管制造供应御用器物,这里面就包括皇帝的御用兵器——尚方宝剑(泛称)。

 

汉朝沿用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尚方宝剑依然在“尚方令”,只是当时的名字叫“尚方斩马剑”,依旧是皇家专属。

 

所以大臣和平民是没有资格使用或者拥有的。汉朝时就有人想用尚方斩马剑去斩杀一位大臣,结果被皇帝果断拒绝了。这人就是朱云。

 

《前汉书·朱云传》记载,“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朱云想用尚方斩马剑去斩杀安昌侯张禹。

 

武周时,宰相张光辅征讨越王李贞的叛乱。期间,张光辅纵容将士趁机暴敛,杀降冒功,受到新任州刺史狄仁杰的强烈抵制和谴责。《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所以尚方宝剑一直属于皇家专属,直到元朝忽必烈时期,道士张留孙治好了忽必烈皇后的顽疾,忽必烈命“尚方”铸宝剑一把,赐予了张留孙。

 

这是尚方宝剑第一次被赐给臣子,也由此被称作“尚方宝剑”。只不过元朝时尚方宝剑还没有用于政务和军事,只是被看作皇权的象征。

588b8b6fc44cbaed3057ea7c41513bd4.jpeg

 

到了明朝公元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万历皇帝将尚方宝剑赐给魏学曾,来讨伐叛乱。但魏学曾调兵包围宁夏镇后却“惑于招抚”。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又将尚方宝剑赐给了甘肃巡抚叶梦熊,让他替代魏学曾。

 

此时明军已经围城长达半年之久。叶梦熊决河灌城,并乘哱拜内乱之际,攻破城池,“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哱拜之子哱承恩等被绑赴京师,皆被处死。 

此战的获胜后,朝廷尝到了将这种威权赐给臣下的甜头,于是便频繁的把尚方宝剑赐出去,授于专断和立斩的功能。所以,我们常看到的“先斩后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到了清朝,尚方宝剑被作废,取而代之的是清朝的钦差大臣制度。

 

所以,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像什么包拯手持尚方宝剑,可上斩昏君,下斩谗臣,那都是假的。而清朝的电视剧中出现的尚方宝剑,那更是无稽之谈。

 

05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在古装电视剧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已经成为圣旨的标配开头,但真相确是如此吗?

 

其实圣旨并没有特定的格式,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用法。有时同一个皇帝,下圣旨开头也会不一样。

 

唐朝的圣旨一般都由门下省审核颁行, 所以圣旨的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魏晋南北朝时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虽然具体内容不同,但是所有的皇帝都喜欢在圣旨的开头表达自己的统治是遵从天意,受命于天的。

 

明朝时才第一次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开头。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的皇位不够顺天应命。所以为了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先后自封“奉天法祖”,“奉天承运皇帝”。

 

清朝的君主也想表明大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归,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名为“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开头,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声明】

内容及图片整理转载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436ed013c94ab59743d136fd1cb9cbef.jpeg

美国东海假期

公司地址:2832 Onyx Way, West Covina CA 91792, U.S.A

联系电话:1 (626)786-6166 ; 1 (626)454-9353

工作传真:1 (626)575-1234

官方网址:www.donghaivacation.com

联系邮箱:winterlindong@gmail.com

微信号:donghaivacation6644cf647432ad3052cd62f5dd8fbb8c.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