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米筐拾叶
◎来源 | 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已获授权
《闻香识女人》里老帕讲了一句话:
“每次当我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都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但我从来不走!因为正确的道路实在太苦了。”
而中国每次面临十字路口的时候,有谁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么?
1
2018年,各种政治、经济事件夹杂扑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团团的迷雾。
但细心的我们还是发现中国的宏观环境悄悄发生过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变化: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因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中国商品征收500亿美元关税,并实施投资限制”,中美贸易战升温,外需动荡导致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当局领导高度重视,LH甚至直接飞去美国寻求沟通。
第二次变化:5月伊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破6.35技术平台,之后快速开启贬值,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就接连跌破6.4、6.5、6.6、6.7、6.8五个关口,贬值幅度高达7.5%!美国媒体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对抗贸易战,我们矢口否认!
第三次变化:央行开年后陆续三次降准,通过MLF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指导商业银行吃“垃圾债”,进行定向放水。
当局希望能润泽干涸的实体经济。然而市场如同黄土高坡,土地龟裂,这点水不知道能否渗透到最下面的中小企业。国内信用债危机再现,大量上市公司及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严重债务违约。7月初,大量P2P崩盘跑路,受害者众多,股市黑天鹅频频爆发,闪崩、退市给金融市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事已至今,我们需要寻找一条出路。
2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2018年确实在经历了困难时期。种种市场表现也反应了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阵痛。金融市场的恐慌也映射了资本市场中大量聪明的资金在加速逃离。
股票、债市甚至其他理财、金融拆借市场让人无不感到忧虑忡忡。
而央行的放水制造了另一种另类的恐慌。虽然说是定向,扶持中小企业与实体经济,但大家担忧人民币从此走向了寻锚之路、房产走向不归路。
“中兴事件”、“疫苗之王”、“碧桂园五星级的代价”等一次次打击了国人的信心。信用货币的背后是信用与信心,对于一个正在寻锚的货币和一系列社会病态的事件,人民的心里彻底没了底。
办理移民中介的门庭渐渐熙熙攘攘了起来。
与此同时,财政部今年在大力的进行去杠杆与财政紧缩,光伏、新能源行业补贴被取消,一些城市的机场地铁建设也被叫停,财政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属于财政系统的去杠杆战役。
然而这边刚取得点成效,那边央行的水又情不自禁的流到地方政府债务的池子里。“人工降雨”之下,央妈与财爸展开了一场旷世的口舌之战。而这场争议,着实让老百姓看呆了眼。毕竟,国内部级单位吵架还是比较罕见的。
当然,大家都想从目前的困局中走出来。
中国的经济问题专家们挑着灯说了几天几夜,大伙心里都明白。央行发行的货币全然无法刺激经济,全部流到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资产池子里空转。中小企业家信心涣散,辛辛苦苦做实业不如深圳关内一套房。
而这,这仅仅是从2015年之后开始的。
三年时间,一些企业家的信仰全面崩塌,你拾叶的好友老乔,一大型材料行业企业掌门,最近正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人生。
3
2009年11月份,中国货币供应全面超过美国,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40%。到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已经超过美国加欧洲之和,但我们的经济总量也只有美国的60%。
很多的专家学者批判这个现象,其中不乏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一些学者型官员。但是,这个声音渐渐就弱了下来,毕竟我们要发展嘛。中国地方经济发展要靠房地产,地方财政要靠土地出让金,这都是大马力的印钞机。谁让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没办法改变呢。
制度决定结果,制度不改,一切照旧。
中国人健忘,争吵累了也就渐渐麻木了。
不过,中国还是会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总量上全面超过美国的。中国毕竟人多,老百姓赚钱工作的欲望还是很强。中国人可以24小时不打烊,这就比下午4点就关门的欧洲人勤劳多了。
退一步讲,如果全国14亿人都在拼夕夕上买假货,起码也能拉动1个点的GDP吧,这个我猜的。
4
其实一切转折的源头还是出在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上。
欧盟遵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区内各国都必须将财政赤字控制在GDP的3%以下,并且把降低财政赤字作为目标。
然而,在地方政府的眼里,它是分不清3%和30%的区别的。
地方债务和隐性债务有多少、有多严重就不需要我赘述了。
如果不是地方债务问题,中国的房价怎么可能这么高?!
当然,这是一个国家体制问题,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财税关系的机制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权力没有约束,所以辖内的土地上,他的权力是膨胀的。
每年政府的财政预算超了没?土地供应计划任务完成了没?
恐怕,这都不是老百姓能监督的了的吧。地方权力的扩张让经济的活力出现了窒息。
人民日报前几天发文:某市财政收入仅200亿,地铁投资却超300亿。我想弱弱的问一下,中间的差额赤字怎么办?
你拾叶的好友路口大爷嘬了一口烟,缓缓的吐了一个烟圈,指指脚下的土地说:没关系,财政收入很好增加的。
财政部于7月13日发布会上,公布201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超10万亿,增速超过10%。然而我们看看我们的不断下滑的经济增速、实际人均收入和消费增速,瞬间心凉了一大截。
恭喜某某部门领导及员工喜提玛莎拉蒂……
5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中国终于成为了G2之一,虽然美国媒体从来没提过这种叫法。
八十多万亿的经济体量毫无疑问是个超级经济体,然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利润怎么分配?中国的风险由谁来承担?
对迷信逢八必变的中国人来讲,2008年的次贷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海啸还恍如昨日。
中国经济跑的快,GDP增长的飞速。但这背后都有一连串的隐患。资产泡沫、地方债务问题、阶层矛盾加剧、区域不平衡。
一个拼多多上市就能撕开了中国阶层差距的遮羞布!
面对一连串的宏观环境变化,中国的政策也发生了一连串的重大转折。
第一个转折:从去杠杆到稳内需。
今年4·23政治局会议上,当局第一次提出“持续扩大内需“。这个要求是2015年以来在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这样的表述也是第一次出现。
其实,中国真正的扩大内需、消费升级是什么?是扩大刚需范围!
让喝香飘飘去改喝贡茶、星巴克。让吃金丝猴大白兔的去改吃德芙、费列罗。
让从来没吃过金丝猴巧克力喝过香飘飘奶茶的人去吃一块去喝一杯。
中国十四亿人,一人一天多消费两块钱,中国一年经济体量就能增加1万亿!
拼夕夕里面假货横行为什么能搞成功?背后还有那么多资本力挺?还不是把最底层的消费欲望激发起来了,并且符合国家利益。
大家琢磨琢磨。
第二个转折:货币政策信号转向。
从年初开始的三次降准降息,到央行释放5020亿MLF,到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至AA级债券,再到央行指导商业银行吃“垃圾债“。一系列央行货币政策指向——“人民银行始终高度重视外部冲击的影响,将前瞻性地做好相关政策储备”、国务院常务会议改流动性定调为“合理充裕”。
水是一定要放的。至于下面真正缺水的能不能喝到,呵呵,不知道!
第三阶段,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
2018下半年刚开始,央行就迫不及待的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低等级信用债。而银保监会也表示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发展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更好地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
然而,虽然政策已经转向,但是这一次潮水退去,大清算下已经有大量高债务和高杠杆者付出了大的代价。
我们现在外有中美关系对峙,内有去杠杆的压力。虽然政策出现连续转变,但是带血的资本与大国的激烈博弈对个人来讲永远是一个未知。
个人很渺小,随波逐流下个人命运更多的是看国运。
安信证券首席高善文博士在前几日的演讲上,最后说“ 我老了,也财务自由了,静观其变,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可怜,如果国家这次走错了路,这辈子就可以洗洗睡了。”
希望这次大转折之后,中国能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这次我们能走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资深置业专家帮您找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