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Amlacn.com
是美国的一个华人资讯平台。
如果你有好资讯欢迎推荐给我们
我们官方微信号 是 Huangjialin925251
为你提供美国各种问题和帮助。
导语:几年前,作家刘震云做客《小崔说事》,与崔永元倾心对话,今日再读,别有一番滋味。
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
崔永元:我跟刘震云先生见面的机会挺多的,两个人一见面就开玩笑,很少有一个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谈点儿正事的机会。所以这次我们就约定说,咱们少开玩笑,多说正事,因为观众看开玩笑的机会太多了,他们可以买票听相声去,但是做电视节目,我们觉得还得说点儿正事,说点知识分子的事。
现在 “知识分子”这个词在网上很热门,但好像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成了贬义词,这是因为今天的知识分子当中发生了很多事,比如有人约着打架,您怎么看这样的事呢?
刘震云:我们国家的知识分子,我觉得脑子都挺灵光的,如果说他们出现问题的话,可能出现在眼睛上——知识分子到底能看多远。这里牵扯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一个民族,或者说我们人类需要知识分子?整天风吹不着、雨打不着,你在房间里读书,你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这个民族要你干什么?我觉得就是要借用你的眼睛。
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比如讲,你是一位科学家,苹果掉在你头上,你确实应该发现地球是有引力的。还有像发明蒸汽机、汽车、冰箱等等,这是知识分子应该给我们带来的。那么作为一位研究社会科学的知识分子,你确实应该考虑如何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和未来的道路,而到底我们的知识分子做了多少呢?
崔永元:您说的是公共标准,还是个人感受?
刘震云:我觉得是个人感受,如果是公共标准就应该这样要求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有担当,要能够照亮未来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这是民族的幸运;如果感受不到,就是知识分子的失责和缺席。
崔永元:我们怎么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的存在呢?
刘震云:比如讲我们上学,知识和知识分子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关键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知识分子在把持着。我曾经在我的母校就说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教育本身就需要教育,我们通过传授标准答案的方式,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但是在有些民族和有些国度,他们却把一百个孩子变成了二百个孩子。如果我们和人家比,不说在其他方面的较量,单是在智力上的较量,或者是对于世界认识的宽度和深度的较量上,我们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知识分子,从校长到教授,当然也包括像我和崔老师这样的人,我们大家应该有那么一点儿反思,甚至是惭愧。
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
崔永元:我试着总结一下您这个结论,是不是就是说有很多人是知识分子,但他们有知识,实际上却没有见识?
刘震云:特别准确。但是呢,有的知识分子比你说的还要更退一步,他不是知识分子,他是 “知道分子”。他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到博士毕业,考试成绩都非常好,别人和他提到的事情,他全知道。但是我觉得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点是应该有创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什么都不缺,我们不缺人,因为中国人最多;我们不缺钱,因为现在世界上很多奢侈品店是靠中国人来支撑的。我们缺的是什么呢?可能就是你刚才说的,缺的是见识,是远见。就像我们修马路,往往第二年就要挖开看一看,可能前一年施工的时候,把什么宝贝给落进去了;我们的很多座大桥,寿命超不过二十年,那可是桥啊,我们的精英们为什么不能考虑得稍微长远一点呢?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他说一个民族和族群,总是在提倡道德而不注重规则的话,这个民族是会道德沦丧的。我也特别赞赏你之前说过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的价值比许多其他知识分子的话有价值得多。你说,很多牢骚其实是建设性的声音。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一个人、一个族群、一个民族,想要干什么,你一定要知道你不能干什么,有时候发牢骚就是告诉你不能干什么。
崔永元:其实我在听的时候,脑子在走神,我觉得可能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正常状态,他总要忧国忧民,这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所谓的忧国忧民,不是说读过很多课本、受过从学前班开始的训练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见识。那么,知识分子的见识是从哪儿来的呢?
刘震云:老崔不愧是老崔,问题提得特别好。知识分子的概念,未必是读过书的人是知识分子,有些不识字的人,见识特别深远,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好的知识分子。伟大在哪里?见识在哪里?我觉得也不总在远方,有时候就在你我的身边。
现在仔细想想,在我开始接触知识的时候,有两位大“知识分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第一位根本不识字,是我舅舅。他在我们村里赶马车,赶得特别好,方圆几十里,再调皮的牲口放到他手里,马上就变成一只温顺的猫。我13岁那年,他跟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谈话,他谈的不是大学里和中学里老师总说的话。他说,你觉得你聪明吗?我说不太聪明。他又问我,你笨不笨?我说,我也不笨。他说,世界上就怕这种人,要不你聪明,要不你是个傻子,你生活得都会非常幸福,像你这种既不聪明又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难混。我问他,那我的一生应该怎么规划?他说,你记住我的话,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就干一件事,千万不要再干第二件事。他说,其实我跟你一样,我也是个不聪明也不笨的人,所以我一辈子就赶马车,就干这件事。我记住了舅舅的这句话,直到现在为止,我就干一件事,就是编 “瞎话”。我不像老崔,既主持 《小崔说事》又主持《电影传奇》,还主持 《谢天谢地,你来啦》,聪明的人可以干三件事,笨的人干一件事就好。
崔永元:你舅舅说的肯定不是这意思。
刘震云:另外一位大 “知识分子”,我觉得对我的教育特别深刻,是我另外一个舅舅,他是一个木匠,方圆几十里,他的木匠活做得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别人打一张桌子花3天时间,他花10天,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就比别人的好。舅舅就跟我说呀,赶马车的舅舅给你定性了,你是不聪明的人,我再教你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我觉得这个哲学观也基本上相当于崔永元你的水平了。我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现在很多人都督促我们,各行各业都要快,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用百分比标明的速度增长的指标。
崔永元:快马加鞭,响鼓也要重锤。
刘震云:其实,不一定总要乘一时之快,有时候也要我们乘一时之慢,这个哲学思想就是我从做木匠的舅舅身上学来的。所以别人写一本小说花3个月,我花3年,人家说我的好,其实并不是我的手艺比那个人好,而是我花的时间比那个人长一些。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崔永元:总结一下,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要有见识,就必须得有舅舅,舅舅还得有见识,对不对呀,我总结的?
刘震云:大舅、二舅都是舅,高椅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从别人说不清楚的地方开始,来把它说清楚
崔永元:该说您的新书了吧,书名挺特别, 《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我有一些朋友不太认可这个书名。
崔永元:他们觉得你没说实话。
刘震云:其实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一万句顶一句》。
崔永元:源于你那本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 《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因为 《我不是潘金莲》是 《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在人群中想说一句话,但把这句话说出去非常困难,这种困难并不是说这句话我说不出来,而是我找不到听得懂我这句话的人,如果能找到他,哪怕飞越千山万水,我也一定要找到他,这是《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是在人群中想纠正一句话,结果发现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比说一句话更困难。书中的主人公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就是这个书名,《我不是潘金莲》,但她用了一辈子的工夫,从村里一直纠正到北京,越纠正越糊涂,本来是一件特别小的事,是一个家庭离婚案,最后闹成了大事。
崔永元:有些话找不到人说,好像知识分子都有这种感受吧。我看闻一多先生的一首诗,第一句就是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是吧,都有那样的感受。
说说书,你看,它这里面有人叫 “王公道”,有人叫“董宪法”,有人叫 “询正义”,都是这个 《我不是潘金莲》里的人物,从起名字来看,就是您的写法应该是比较轻巧的。我们看您早期的作品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可以说叫好玩,是吧,有趣、风趣。后来有一段时间写得比较沉重,有人评论说 “绕”,您认同这个说法吗?
刘震云:我也经常听到,说读我的作品 “绕”。我想了想,我到底绕不绕,后来我发现我确实挺绕的。但是为什么这么绕呢?也是有来由的,这是民族的思维带过来的,因为我们特别容易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接着又说成第三件事。有时候,你要说清一件事,必须先说清八件事,一件事里有八个道理,八八又是六十四个道理,特别的费劲,不把六十四个管道给钻出来,这个事情可能就说不清楚。
崔永元:这句话听着特别耳熟,说这件事说不清楚。
刘震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考习惯特别容易大而化之,说这事说不清楚。我觉得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从别人说不清楚的地方开始,来把它说清楚。可当你真想把它说清楚的时候,又有人说你 “绕”。
另外就是我们说事的时候,特别容易局限在事情里边,其实我们应该要说事情背后的道理,要说清楚这个道理,就又得钻六十四个这种管道。
我们是好朋友我一直想对你说一句话, 《小崔说事》其实可以改一个名字,因为说事是永远说不清楚的,这个 “小崔”其实也可以改了。
崔永元:明白了,不用绕了,就改成 “老崔”,行。“说事”怎么改?
刘震云: “说事”说不清楚,如果你停留在说事的水平,那是小崔的水平,不是老崔的水平,老崔应该说理,我觉得应该是 《老崔说理》。
崔永元:那可能更绕了。
比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见识,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也是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书籍和电影失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崔永元:今天听您说这些的时候,其实我也挺意外的,因为平时您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语言能力特别强,喜欢开玩笑,可我们今天听到的是一种忧思。
我还有一个疑问,可能也是观众的疑问,就是说现在您跟电影圈接触得比较多,参加首映式、走红毯等等,这些您都在经历。很想知道,您跟书中的这些人物,用什么方式接近?就是您怎么知道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喜怒哀乐,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
刘震云:首先我说说影视圈,我不但跟电影圈接触得特别多,我跟电视圈接触得也不少。其实一年365天,我一个晚上在电影圈,一个晚上在电视圈,剩下的363天,我还是在书桌前,跟我书里的人物在一起。为什么我要跟影视圈接触呢?是因为我在这个圈子里边,有那么几个好朋友。圈和圈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哪一个圈里都可能结交到特别好的朋友,哪一个圈子里都有特别有见识的人,跟这些有见识的人在一起,我确实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与书里的人物相处和与生活中的人物相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刚才老崔说,平常谈话好像没有这么深入,其实我每天跟书里的人谈话,都会这么深入,有时可能会比今天谈得更深入,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时间限制。比如说今天录像,说录到明天早上六点,就算是我们没什么,观众也急了。现实中的人肯定是忙的,但是你跟书里的人物相处的时候,他们永远是等着你的,你可以把昨天没有谈完的话题今天再接下去。还有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你想找到这么深入知心的朋友,可能会找到一两个,但往往你找不到十个,可在书里你可以同时找十个这样的人。
写 《一句顶一万句》的时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写作其实不是写作的事,倾听书里的人物在说什么比作者要说什么重要得多,这个出发点是你对书里人物的尊重。我发现有一些作家、主持人和导演,他们对书里、电影里的人物,包括对节目中的嘉宾,仅仅是一种利用,我看不到他们对书里和电影里的人物有任何的感触。他们可能确实想写一本好书,想拍一部特别好的电影,但是除了懂小说和懂电影外,一定还要懂许多别的东西。有时候他们占尽了书里和电影里人物的便宜,却没见他们自己掏出来一点点真情。而比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有什么独特的见识,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也是有时候我们对一些书籍和电影失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崔永元: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不到您刚才说的那种感受,也许只有作家才能体会。我们自己直观的感觉是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也有人说是通过网络在看书,您的感觉是什么样呢?
刘震云:我不觉得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经常看到有人在地铁上拿手机在读书。还有,如果一本书没有人读,这不是读者的问题,一定是作者的问题。而且我也不相信,好书一定是畅销书。我的书,没有崔老师你的书印数高,你能印100多万册,《我不是潘金莲》印50万册, 50万册也是个不小的数啊。
崔永元:您在乎这个吗?
刘震云:当然在乎了,如果你的书只有5个人读和有50万人读,当然是非常不一样的。在50万读者这个数字里边,肯定能够找到很多想听你说话的人。我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是通过编 “瞎话”,能够让人知道这个 “瞎话”背后,可能比真话更接近真实,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途径跟大家交流。如果一辈子能有那么十来次,甚至二十来次通过写书的这种途径来交流,我觉得挺好。
另外,都说智慧存于民间,这句话确实是千真万确的。生活中有好几个层面,有政治的层面,有社会的层面,再细化有经济的层面,但是它最后总有一个是生活的最底的层面。我在生活中是一个不 “绕”的人,我喜欢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不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这是我舅舅们这些村里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们就是把复杂的事变简单,这事弄还是不弄,要不就弄要不就不弄,但是你看越往上走,弄和不弄就变得特别复杂,一层一层。为什么要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变得那么复杂,人活在世上有那么复杂吗?非要那么复杂和叠床架屋吗?那样的话肯定把简单变复杂了。我觉得这是非常简单和不 “绕”的一个道理。
(本文有删节,选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www.Amlacn.com
华人资讯全天候送达!
华人资讯,尽有必精
我们是一家言论自由的平台,欢迎大家发表不同态度的观点。
本公司对本平台的所有内容和读者言论态度不给予任何支持并保持中立。
© 2017 ACUPOINTOUCH ENTERPRISE (US) INC.
深圳市安泰祺工贸发展有限公司
本公司法律顾问团队:史密斯律师事务所 -刘莉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