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好看的履历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 美国大学申请另类指南

前段时间有个大新闻,跌破了很多家长的眼镜:MIT今年的提前录取,没招收任何从中国申请的学生。

到底是特朗普时代的移民政策紧缩、砍断留学生出国路,还是因为中国学生本身能力弱、没领导力、思想和见识不够麻省理工的标准?

猜测无用,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教育专家Cal Newport的说法。

Newport毕业于达特茅斯大学,年纪轻轻就以极高天资上位佐治顿大学的工程学正教授。

他从10年前,就开始用业余时间撰写大学和高中的“成功指南”,如今用一本《如何成为最亮眼的高中生》,刷新大家对大学申请的认知:


Newport在这本书里列举了很多“美高巨星”:

  • Olivia, 从高二开始每年夏天去某海洋生物学家的实验室,做龙虾的神经传感实验。虽然工作内容很基础,但她在实验室接触了混沌学、神经学、海洋生物学的理论,对科研有了初步了解。被弗吉尼亚大学最高荣誉奖录取。

  • Jessica, 高一的时候创办了一家公司,不久之后因运转不周而转手。她原本灰心丧气,但因接触了某硅谷创业者,重燃希望,开始写博客,厘清青少年创业的种种心路历程。她空降硅谷,采访创业者,为博客提供素材,打入硅谷社交圈。最后进入伯克利。

  • Ben, 高中毕业后没有直接申请大学,而是在间隔年的“休闲体验”中,把之前写的几十万字的创业体验整理成书稿,并通过弱链接,得以出版……

这些申请人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成绩并不是最优秀的,有的甚至有几个B;

在申请上没怎么花时间,有的用40分钟就写完了dream school的文书;

课外活动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术业有专攻;

最重要的是,他们很有趣。

Newport分析了这些“高中巨星”之后,总结了一套成功配方。


成功录取 = 有趣 + 减负 + 探索




1. 有趣


录取官是成年人,

他们的价值观会影响到评判标准。

青少年范围内的“优秀”,

并不足以取悦这些高眼光的成年人。

录取官重视的,是“有趣”。

Cal Newport对“有趣”的定义是:

能够坐在美国最有名的NPR电台、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聊半小时、并维持听众的注意力。

什么样的“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有此效果?

Newport把这种深度兴趣称为“大项目”(Grand Project)

大项目的例子包括:

  1. 科技和创新 -产出:产品、平台、 论文、科研等。

终极目的:创造价值,让地球和他人的生命变得更好。

内容生产 - 产出:任何文字作品、高端平台的演讲、有重视观众或读者的平台、电影或艺术作品。

终极目的:能在一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积攒的内容丰富到可以出一本非虚构作品、或者拍成电影,并且足够牛到在TED上做演讲。

社会活动 - 产出:任何成年人主导的社会活动,如策划游行、帮参选人游说、主导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联合国提案等等。

这些“大项目”,多半有如下特点:

超前、大胆:博士生做的科研项目,你在高中就参与了;成年人开公司,你在高中就实现了。三四十岁人读的书和想的事,年轻人也可以想到做到。

有价值:改变世界,从娃娃抓起。如果高中生能发明可降解塑料的溶液,或者成为马拉拉那样的人权斗士,燃烧自己、点亮他人,没有哪个成年人不会为此而动容。

有影响力:通过自己饿某个项目,积攒了一定粉丝,或者在社群中有声望。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成就别说对青少年,成年人都很难做到。正因如此,它们尤其抓录取官的眼球。

(优品学生去年集体阅读的Do Hard Things, 也提出类似观点:现代的青少年畏首畏尾,画地为牢,本可以开天辟地闯荡一番,却被社会和自己定义的“低标准”而限制了手脚。)

2. 减负


要成为有趣的人,

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

所以,课内课外的各种浪费精力的事情,

要为一个“大项目”而让步、缩水。

Newport相信,人的精力是个常数。如果你没有充足的时间、轻松的探索的态度、足够的自由,那么连接触、设想这些“大项目”的机会都没有。

天马行空或持之以恒,任何想法都需要宽松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所以,Newport提出以下两个减负技能:

Related Post

a. “安迪测试” 

我们设想一个名叫安迪的学生。安迪的智商不高不低,成绩不好不坏。他很有上进心,在学校还算popular, 精力充沛,是个正常发展的高中生。

像安迪这样的学生,一般能参加什么样的课外活动??参加一个法语社团,去一个昂贵的国际交流项目度过暑假,在学校的年册项目担任一个并不重要的职位……

Newport认为:只要安迪能做的,你就尽量别做。

如果一个活动不能通过“安迪测试”,说明它可有可无,占用时间精力,还阻断了你通向“大项目”的道路。

更可怕的是,安迪能做的,亿万个其他高中生也能做。你如何鹤立鸡群,从一堆“安迪”中抓住录取官的眼球呢?

2. 每天晚餐之前完成所有作业,把在课业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减少75%。

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作者认为:努力程度(efforts)和实际产出,二者往往没有关系。一个人可以很费力,但止步不前。掌握技巧,比白费工夫,更能提高效率。

Newport提出了如下的学业减负技能:

利用在学校的零碎时间写作业。

笔记:在课堂上就完成大部分学习,把做笔记的过程当总主动记忆的过程。

主动:把学到的东西说出来、教给别人;别被动记忆。

复盘:这次考试的准备过程中,有什么是可以改进的?

写作:写作文之前,先花一半的时间做文章策划。

注意力:排斥干扰因素:一个人学习、在安静的地方学习;设番茄闹钟,学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断网;等等。

“退出的艺术”:退掉最难的AP课;退掉最花时间的选修课(比如艺术);多一门少一门,不会影响录取,但却会腾出大量时间。

我们通过以上的“安迪测试”和“75%大减负”,把时间腾出来了。但是好像离“大项目”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

作者也发现,很多学生听了他的“减负”妙招,时间精力都有了,但却无所事事,每天翻手机、打游戏、跟朋友聊有的没的,适得其反……

别怕,还有第三个关键词。

3. 探索


用空闲时间去深度发展某项兴趣或技能。

高中生觉得“探索”虚无缥缈,可行性很弱,但这是一个误区:

周六早晨定律:每周只利用周六上午的时间,去研究感兴趣的1件事。等兴趣生根、自己有更多时间探索它的时候,再把这个时间延长。

多阅读:不一定要读难懂的书或是畅销书;任何“闲书”都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增强写作能力、甚至打开脑洞,让我们有“大项目”的新奇点子。更重要是,爱看书的人,一般写作、演讲的能力都不差。

研究前人经验:通过阅读和网络,对自己想做的事有了大致印象,那么要马上联系业内最顶尖的高手,跟他“取经”。

沉浸式体验:爱上了什么,就要把跟它所有相关的信息都吃透。看纪录片、读书、做采访、写文章、进入社群、输出体验……在一个项目上做精做深,好过在N个项目上面面俱到。

利用弱链接:进入跟这个“大项目”相关的社群,抓住机会做“小项目”,从认识某些关键的弱链接开始,建立履历,找准机会插手更大的项目。

(Heidi姐姐总结的找工作五部曲

跟如上建议非常类似:

把自己暴露在各式各样的经历中, be vulnerable;

找准一个项目深挖, be full-on;

利用弱链接, seek weak links;

别说“不”, say yes;

水到渠成, connect the dot.)

15岁可以做什么?

可以在联合国做关于气候变暖的演讲

可以发明能用手掌热能感光的手电筒

可以销售自己的产品……

纵观Newport博士的“高中成功学”理论,我认为可借鉴之处非常多。但在“洗脑”之余,也有如下漏洞

  1. 他举的例子,有没有普遍性?我们无从获知,因为这是一本“case study”的特例书,不基于大数据、统计学、概率学。几个Jessica和Olivia能出奇制胜,不代表大家都能。

  2. 这套技巧,对留学生而言,谈何容易。我们本来就在批判性思维、创造力、领导力上少了十几年的训练,更要把英语这门第二语言练到写作、演讲、攀谈都和美国人相似的水准,在此之上还得拼GPA、SAT和托福成绩 ——作者说的“减负”,跟国际学生,似乎没太大关系。

但是他给我们提出的不少建议,不仅对青少年适用,也能感召我们成年人:

越多越杂的履历、面面俱到的经验,往往会伤害申请人的录取机会。在一个项目上深度挖掘、花几年时间探索、有繁多的产出,是最吸他人的东西。

“Show, don’t tell.” 要很努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但比起“傻学”,更重要的是改进学习方法。不复盘的学习,只是用努力感动了自己。

与其处心积虑的想要改进自己的升学机会,不如想一想,自己要怎样改变这个世界、能为他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毕竟,能做到这几点的人,其他的也不会太差。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