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向往的美国大熔炉,正在成为一个比“北京折叠”更分裂的社会!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里,巧妙地展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分裂和交汇。事实上,在美国的许多城市,就有这样现实又立体的折叠城市。美国的城市地图,其实是有许多难以理解的“形状”组成。有的城市中间空出了很多小块,有的在其他城市有一块飞地。 

这些魔幻的城市地图背后,就是一个已经折叠好的美国社会。割裂黑人和白人、穷人和富人,有时候只需要一条河、一条路、一个公园。

文/ReadAbroad 

来源:远读重洋(readabroad)

在美国的城市地图上,你能看到很多难以理解的“形状”。

 

比如阿拉巴马州(Alabama)最大的城市伯明翰(Birmingham),长这样——

c6c3ce440540c94da2f4d3c728469268.jpeg

伯明翰有着长长的“细须”,和各种棱角分明的“外挂”。

 

再比如加州的第三大城市圣荷西(San Jose),还有俄克拉荷马州的首府俄克拉荷马城(Oklahoma City),它们长这样——

e88ddac341d3c780ad3867ed0ef06368.jpeg

3b0d30e005c134afe2840d17de26c0e7.jpeg

它们中间都空了很多小块。

 

而佐治亚州的萨凡纳(Savannah),比它们还奇葩——

add607291d8d8fb4d025254d22ea9b34.jpeg

说是一座城,但谁跟谁都不挨着。这种领地还有个名字,叫“飞地”(Enclave),飞出去的地盘。

 

这些细须、外挂、空洞、飞地,还有锯齿一样的城市边缘——它们是偶然的吗?

 

不是。

 

在美国,还有很多城市的地图像它们一样“魔幻”——

874781397d99c5e34fbf68bf88345118.jpeg

而藏在这些魔幻形状背后的,是一个已经折叠好的美国社会。

在北京,如果你去上门“提亲”的话,丈母娘可能会问你:

 

“小伙子,四环里有没有房啊?”

 

如果把这个段子照搬到美国一些地方,丈母娘可能会问你:

 

“小伙子,郊区有没有房啊?”(当然美国人一般不会这么问的)

 

有钱人住郊区,没钱的才住城里,这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美国社会的一个主流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1、美国版的“逃离北上广”

二战之后,美国经济腾飞,很多人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和我们一样,他们都想住大房子。

 

城里寸土寸金,容不下那么多大房子。

 

于是很多人就相中了郊外。

 

美国政府甚至一度鼓励开发商,在近郊建设全白人的新兴住宅区。

747bb4d40aa255adaed9feb8998a1557.jpeg

△ 宾夕法尼亚州

二战后在政府财政支持下新建的近郊居民区

政府给开发商优惠政策,包括发放专项的政府贷款,给买房的白人提供贷款担保等等。

 

1945 到 1965 年,政府只给郊区买房的人提供补贴。

 

如果在市区买房,就只能用高利率的贷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律还允许社区居民之间达成协议,禁止把周围的房屋卖给特定群体。

 

在一些以白人为主的居民区,邻里们就达成协议,禁止黑人在这一区域购置房产。

6978e026d8495ae1a096783a3dcbeaa5.jpeg

△ 二战后在居民区的标语,号召构建白人社区

虽然后来,这种歧视种族的房屋禁售协议被废除,但是各种“巧立名目”的变相歧视依然广泛存在。

 

有统计数据表明,同等收入水平的白人,比黑人等少数裔更容易获得住房贷款。

 

再后来,美国的高速路网和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汽车又很便宜,

 

所以住在近郊,开车上班,或者住在近郊,在家办公,都成了非常可行的做法。

 

白人、富人纷纷迁往郊区,滞留在老城区里的黑人、穷人的比例越来越高。

 

城里泛滥的毒品、帮派、高居不下的犯罪率,让很多中产白人望而却步。

 

有一些企业,也跟着自己的客户和员工搬到了近郊。

 

美国人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市郊化”,或者叫“郊区化”(suburbanization)。

 

这一波美国版的“逃离北上广”,让一些原本人丁兴旺的市中心变得萧条。

 

而看似“魔幻”的城市地图,就在这样的潮流中应运而生。

2、我们的地图是 .jpg 人家的地图是 .GIF

和中国不一样,美国很多城市的“领地”,是可以发生动态变化的。

 

今天俩市还在做邻居,明天就成了“一个市的人”,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一座城市的市政府,在“吞并”邻居家地块的时候,只考虑一件事——

 

我“娶这房姨太太”,值得吗?

 

邻居那么多,到底吞谁比较好?

 

“好邻居”的标准是:钱多、债少、学区好。

 

20 世纪 80 年代,伯明翰市就把旁边的奥弗顿(Overton)给吞并了。

 

伯明翰的一个市议员说:“奥弗顿光一家购物中心,对整座城市总收入的贡献就达到了 15%。”

 

而收入不多、又欠一屁股债的破地方,是没人愿意要的。

 

在美国,很多优质的学区和教育资源,分布在白人、富人聚集的郊区,而不是市中心。

 

所以学区好的地方,同样会受到青睐——毕竟谁都想把好学校拢到自己的地界里。

 

所以美国城市的扩张,都挑食,是“有所吞,有所不吞”。

 

挑肥拣瘦的结果,就是今天美国很多城市的奇形怪状。

a510f4f5d091992f631b6a4d80840181.jpeg

3、扩张是藕断,还是丝连?

知道了扩张的成因,这还没完,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

 

既然都是吞并邻居,为什么不同的城市版图,有的是伸出长长的“细须”,有的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飞地”?

 

因为不同的州,对城市边界的要求不一样。

 

有的州,比方说阿拉巴马州就要求,一座城市必须是连续不断的(contiguous)——换句话说,城市的整个边缘必须能一笔画出来。

 

所以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为了吞并一些并不相邻的、“远处”的富邻居,用一片细窄细窄的土地,把远邻和自己连了起来。

3a43f00a638a2b9031f5c793ca78704d.jpeg

△ 伯明翰

那条窄窄的“细须”,实际宽度不到 100 米,根本就不是它想要的,只是为了满足本州的法律罢了。

 

所以整个伯明翰市在扩张吞并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奇怪的“八爪鱼”。

7c424ee54a72f251fa2bd5b1c9683ec7.jpeg

△ 萨凡纳

而有的州就没有这个“一笔画”的要求,比如萨凡纳市所在的佐治亚州。

 

所以它就可以有不相连的“飞地”。

4、“你愿意嫁给我吗?”“且慢,我琢磨琢磨。”

美国的大多数的州都要求,如果一个市想吞并它的邻居,必须由被吞并区域的居民来投票。

 

说白了,这得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换。

 

大城惦记着小城富人的钱(丰厚的税收)。

 

小城惦记着大城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如果觉得男方(大城)的条件不好,女方(小城)当然是可以拒绝的。

 

所以有很多要被吞并的居民投票都没有通过。

 

因为有一些富裕的郊区居民,不想把自己交的税用在城里的穷人身上,他们也担心合并以后会带来更高的税负。

 

有一些城区的黑人也不乐意,他们担心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各种市民权利,会被新入场的富人们褫夺。

 

所以有一些市政府就想出了对策,它们去兼并那些商业用地,比方说港口、购物中心、机场,这些地方居民稀少,投票就是摆设,而回报给政府的财政收入会非常可观。 

 

而竟然还有 8 个州,甚至都不需要征求邻居的同意,它们允许一个市单方面就可以吞并邻居。(Only eight states allow municipalities to annex territory unilaterally.)

5、大城里的小事,在小城里都是糟心的大事

为什么有一些小城市,甘愿被人吞并?

 

因为它们也在苦苦地挣扎着。

 

我们熟悉的洛杉矶(Los Angeles)这座城市,它坐落在同名的县里,就叫洛杉矶县(County of Los Angeles),这是美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县,将近 1000 万人。

 

在这个县里,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一共有 88 个,人口最多的是洛杉矶城,390 万人;

 

人口最少的一座城,弗农(Vernon),只有 76 个人。就为了这 76 个人,也得弄一个警察局。

 

不仅基础设施、行政资源出现大量浪费,很多城市邻居之间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也是拒绝合作。

 

比方说垃圾回收这样的事情上,都怕一合作了,独立城市之间的“边界感”就变得更模糊了。

 

公交、地铁也是这样——切得稀碎的小城市很难自己开发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小城的居民只能默默忍受交通的不便。

 

甚至这样七零八落的小城分布,还让很多企业钻了空子。

 

它们摆明了自己想要搬到大都市去,所以小城市为了本地的财政收入,拼命地竞争,想把它们留下,那就得“割肉”——要么给税收优惠,要么许给其他福利——跪求人家金主企业留下来。

 

只是这样让步,又能给城市发展带来多少真正的好处?

 

而小城硬留下大企业和大批员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本身又加重了负担。

 

船小并不好调头,船大才能滚雪球。

 

有时候如果打不服又合不来,就只能老大哥(州政府)出面了。

 

美国有一座著名的“双子城”(Twin Cities),是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和旁边的圣保罗市(St. Paul)。

a3a6906e86214f13bd9d8a3888fe1379.jpeg

△ 双子城

两个城市曾经为了争夺城市发展的商业利益,经常大打出手。

 

100 年前,如果一个建筑师在这座城市接活儿,那么另一座城市会直接拒绝你参与任何建设。

 

甚至一座城市会派人去逮捕、绑架另一座城市的人口普查员,为的就是不让对方统计出来的人口,超过我自己。

 

简直是丧心病狂。

 

后来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明尼苏达州政府立法,要求本州所有的市政府,包括这两座城市,必须把自己收到的商业税上交一定比例,用于共同发展(put part of their commercial taxes into one kitty)。

 

到今天,双子城地区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美国的第 13 位,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二。

 

我们不能说,上交一个“共同发展基金”,就让双城地区的经济一飞冲天。

 

但至少停止城市之间的内斗,结束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才可能有后来的飞跃。

6、大有大的好处

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有一座城市叫夏洛特(Charlotte),人家是一点也不烦恼。

 

因为这个州,对“城吞城”这件事儿管得是最松的。

 

从 1950 年,一直到 2010 年,60 年间整个夏洛特市的面积膨胀了 892 %,现在已经接近 800 平方公里,跟纽约市差不多大。

 

因为人家不需要像伯明翰那样伸出“细须”,它可以自由地鲸吞,所以就发展成了北京这样“摊大饼”的模式。

 

夏洛特就这样,从一个面积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变成了北卡罗来纳州的经济火车头。

 

夏洛特居民收入的中位数,比全州高出 2/3,失业率比全州低 1/3。

 

由于大片土地完整相连,就像北京一样,发展出了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

 

美国银行把总部也设在了夏洛特。

 

你看它现在的形状,像不像一个汽车品牌 Logo 上的小狮子?

80181b4f6f856341fa2577a24912265d.jpeg

在互联网行业,有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叫“网络效应”。

 

说大白话就是:如果有越多的人用微信,那么就会有越多的人用微信。

 

这几乎是一句废话。

 

但是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这是一句大实话。

 

公交车、地铁、加油站、高速路……如果城市很小,建一个地铁站能服务的人很少,那维护单个乘客(用户)的成本就会很高;

 

而如果城市很大,像北上广这样,那单个用户的成本就会降低(用数学都可以算出来的),设施的利用效率会更高,城市就会更有发展动力——把它们建得更多、更好,网络效应就会大大增强。

 

所以美国城市的结盟、融合、兼并,还在不断地上演着。

 

我们所熟悉的匹兹堡,它只是宾州的阿利根尼县的 130 个城市当中的 1 个。

 

但匹兹堡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跟它的邻居们合纵连横,开展区域性的合作。

 

这个当年被钢铁大王卡内基相中的“钢铁之都”,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医疗、金融和高科技中心。

 

还有肯塔基州的路易维尔市(Louisville),饱受支离破碎的“穿洞”之苦,它们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与 92 个邻居市联合组成了“大路易维尔”(Greater Louisville)。

9fb015617bd76ed05524685db59a269f.jpeg

△ 联合前的路易维尔

c50bf60b599b327ff5f7b0c25ac19125.jpeg

△ 联合后的路易维尔

你可不要以为,这样的合纵连横在美国比比皆是。

 

它们仅仅是个例。

 

在美国,真正的区域协作远没有那么容易。

 

近些年有人研究发现,进入 21 世纪以后,有一些中产和富裕阶级开始回迁到市中心。

 

但这不能改变美国城市阶层分裂加剧的事实。

 

《华盛顿邮报》做过详细的统计,他们惊人地发现,美国城市的贫富割裂,不止体现在城市之间,更体现在城市之内。

 

割裂黑人和白人、穷人和富人的,有时候只需要一条河、一条路、一个公园就够了。

 

看看下面的几张居住地分布图,蓝色的点是白人,绿色的点是黑人,黄色是西班牙裔,红色是亚裔:

图中密密麻麻的每 1 个小点,都代表着 1 个常住人口。

 

铁路、公路和河流,把密尔沃基市(Milwaukee)的人种切割得整整齐齐:

f1620284e3bafe71bd32623ed767af63.jpeg

而在华盛顿特区,把白人和少数裔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个政府修建的自然公园——岩溪公园(Rock Creek Park,图中的黑色区域):

a73386a51da6c8d9f3f848ee6634502c.jpeg

在底特律,有一条臭名昭著的“8 英里路”(Eight Mile Road),它也是城区和北部郊区之间的市政分界线——

 

可以看到,黑人多在城区,而白人集中在北部郊区。

527174b14018e647a0fbdadb37d98031.jpeg

类似的割裂比比皆是:

 

布法罗(Buffalo),又称水牛城,纽约州第二大城市(仅次于纽约),一条主街就像一把刀:

2d7c65623a8f0184f7a0f973945b2932.jpeg

圣路易斯(St. Louis),密苏里州第二大城市,

 

中间横亘着一条四车道宽的“德尔玛大道”(Delmar Boulevard):

753941c186907d2ddbbe31082974198c.jpeg

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Hartford),被铁路“规划”得清清楚楚:

05b200dc7797aac6da00732af50c9b19.jpeg

铁路、公园、公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公共设施,完成了对一个个美国城市的裁切与折叠。

 

可能这几年里,你已经听腻了,关于美国贫富分裂的各种论调。

 

但是没有什么,比这些图来得更直观。

 

从地理上的分隔,上升到价值观上的割裂,还有什么是难以理解的呢?

 

2000 年,小布什和戈尔竞选总统,那时候统计一下,投他们票的郡县(Counties),虽然数量上有差异,投小布什的郡县更多,但是两人背后的郡县,所占的全国 GDP 份额,几乎是对半开(46% 对 54%)。

6b40739bbd815c9f684cdfad71f971a1.jpeg

可是到了 2016 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支持希拉里的郡县数量不到特朗普的 1/5,却占据着全国 64%,将近 2/3 的 GDP。

 

最富裕的、对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郡县,都投给了希拉里。

 

她可能没输在选民质量上,而是输在了数量上。

 

下面这幅图,蓝色方块是支持希拉里的 472 个郡县 GDP 份额,

 

右边将近 2600 个红色方块,都是支持特朗普的郡县 GDP 份额。

51a971824d0368529d3e810add049b98.jpeg

美国所发出的声音,或许就像支离破碎的城市地图一样,已经捏不到一块儿了。

 

就像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小说所描绘的那样——

 

这样的城市,似乎已经折叠完了。

 

当人们谈论美墨边境的那堵墙修得怎么样了,

 

我其实更关心那些“看不见的墙”。

 

砖头垒砌的墙再高,总有它拆除的那一天,总有它风化的那一天。

 

可人心里的墙呢?

 

一个折叠好的美国,它离下一个冰雪消融的春天,还有多远?

aea9561867ccceac8e61cdef76265ab8.jpeg

相关阅读:

◈  留学之后,我为什么选择继续留在国外?

◈  学霸家族三代人出国留学,终于认清了亚裔父母教育观的症结!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78012a4c52b2c13cc551a8df97f96e0f.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