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桑姐 公号/腰线(yaoxian6)
我人生价值观出现动摇的时刻,总是出现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
一个题讲到第五遍的时候,我颓然地把书一合,跟我老公说:
“你说,现在推娃不就是为了让她以后过得轻松点吗?
不如我们把这个宝贵时间拿去挣很多钱。
然后给娃存一笔信托基金,一辈子不用工作也能活下去。大家都很快乐呀。”
我老公用看傻叉一样的眼神看着我:
“全球500强的总裁也没你这个气魄吧,美国越有钱的家庭,越是重视孩子教育啊!”
在减负的问题上,文化差异巨大的中美两国,这点上倒是很有默契。
美国也提倡全民减负,而且落实得非常好。
学校两点半就放学,可到三年级还没有课后作业,偶尔拿半张蓝色的作业纸回来,上面只有一道题,而她每次都扔到一边。
我问她为什么不做作业?
她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跟我们说了,她只是“希望”我们做,但这是我们的“个人选择”,不做也没问题的。
也只有小学生才听不懂美国式的虚伪语气吧!
我问,全班有几个小朋友每次都做呀?
她想了想:3、4个吧!
嗯,管中窥豹,这比例特别符合美国的社会分层了——
培养出大部分连3乘5都需要计算器的普通群众,再培养一小撮引领人类飞升的科学精英。
在这种减负的气氛之下,“反智风”流行,影视剧脱口秀里对学习好的nerd不无嘲讽。
体育达人比学霸更受人尊重,会打扮交际的女孩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对象。
别看孩子才小学,学校里已经有这样的风气,几个挑染了头发,懂得化妆美甲的小姑娘迅速在人群中识别出了对方。
她们最喜欢的事,就是聚在一起八卦调笑别人,尤其是对同年级的学神安娜,颇有不满。
按这个快乐的轨迹走下去,等这批玩咖长大了,还会获得同等分量的快乐吗?
不见得。
我和其中一个女孩的妈妈认识,她一头耀眼的金发,身材玲珑,五官精致,看上去就像美剧里在校园里呼风唤雨的拉拉队长的样子。
她17岁就生了女儿,如今是个单身母亲,三个孩子,一个男友,没有工作,靠孩子爸爸们的赡养费生活。
虽然她才20多岁,依然年轻漂亮,有大把时间躺在公寓的泳池边,把皮肤晒成漂亮的Tan 色,但哪个家长,会真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过着这样的人生?
上次看一个刚来美国才几个月的中国女老师,写了个快乐教育的文章,提到她的孩子上六年级,每天回家干得最多的事就是打电脑游戏,轻松得不得了。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人生要Have Fun,光努力学习一点都不酷。
恕我的心情复杂程度,只能用表情包来展现:
您是不是对快乐教育有什么误解?
每天窝在家打电脑游戏的,不叫酷,应该叫“网瘾少年”……
在任何国家,越有钱的家庭越努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BBC拍了一个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将公立学校的孩子和私立学校的孩子进行交换体验。
私立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不是有钱就欢迎,父母不仅要出得起昂贵的学费,绝大多数孩子的成绩还必须是A。
他们学习非常刻苦,每天6点半起床,5点放学,放学后还有填得满满的习题和课外活动。
而公立学校的孩子们,8点起床,3点放学,放学后睡觉,可以一直打电脑游戏到吃晚餐。
长期这样减负的结果是,私立学校的孩子,平均阅读水平是18岁,而公立学校,平均只有7岁。
你们觉得这两种不同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哪个更容易快乐?
在美国也是一样,富人阶级的孩子,每年花5-7万美金上私立学校,接受严苛的教育,不仅有advanced课程、荣誉课程、还有可以抵大学学分的AP课程,牛校还有传统对口的藤校。
我一个朋友,花重金把她的孩子送入了新英格兰一个山里的私立寄宿高中,同学几乎都是白人,全都很拼,两节课之间几乎都是抱着书冲刺到下一个教室。
8-10点一样有晚自习,下了晚自习还要写essay、paper、group project到凌晨,考试前熬大夜也是常事。
和国内高中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没有一考定终身,而是每次作业、测验、报告,都会决定你的GPA。
孩子们也不能只追求成绩,还要挤压更多时间出来,去做社会活动、参加社团,发展特长。
如果你有幸投胎到了富人家庭,但是天生智商余额不足,就是成绩不行,怎么办?
天无绝人之路。
刚刚爆出的美国顶尖大学招生舞弊案中,金融界高管、律师精英、好莱坞明星的孩子,通过塞钱的方式,也硬生生地舔出一条血路,把孩子们送入了一流名校。
哈佛大学新生里46%来自超级富豪家庭,斯坦福大学免交学费的贫穷家庭收入线是12.5万美金,要知道在美国,家庭收入7万以上,你就是标准中产了。
如果不是这次被爆出,鬼知道之前有多少富豪的后代,是用这种方式进的名校。
如果你不幸投胎到了穷人阶级,尤其是黑墨绿弱势族裔,那么也恭喜自带Buff了。
你的后代可以比白人和亚裔低300-450分录取进入一样的好大学,这叫族裔配额,为了追求结果公平。
继续深造,找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路放水绿灯,所以美国人虽然口里爱着有色人种,在选导师、律师、医生的关键时候,都不太愿意交给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入行的门槛,天然地低一些。
一头一尾,各得其所。
美国鼓吹减负,鼓吹反智,压缩的,只是中产阶级后代的生存空间。
所以你问我,美国中产为什么这么拼教育?
因为他们的机会越来越稀薄了。
中国教育的现状,也有点类似。
这次记者会上,教育部长的发言十分风趣:
减负难,减负难,减负再难也要减,
如果今天不减负,明日负担重如山。
孩子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会不高兴的,
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啊!
(新闻来源: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03/12/c_1210079881.htm)
虽然部长的卖萌引起了全场记者的大笑,但是笑完了还是有几分心酸。
从古至今,我们学习的先贤历史、经典著作中,对勤奋读书都是褒扬态度。
从“凿壁偷光”到“囊萤映雪”,从“头悬梁,锥刺股”到“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习从来就是一个必须吃苦的事情,这世上,也绝没有高高兴兴就能摘下的硕果。
减负的本质,和宝宝高兴不高兴,关系不大。
有次和朋友们吃饭,一个新加坡的朋友说,他们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按学力、成绩分流,一轮一轮地淘汰,从几岁就决定了你是接受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技能培训。
我感叹说,我们分流是18岁那年的高考。
一个上海的朋友纠正我,其实分流从初中就开始了,现在上海中考能升上普高的,平均也就50-60%吧,其他人都得去中职或者3+4了。
我不敢相信现在的竞争这么激烈,又去问武汉的同学,她说:
没错,如今中职升学率不能低于43.8%,普高不得突破56.2%。
(数据来源:武汉教育局
https://www.eol.cn/hubei/hubeinews/201804/t20180410_1594513.shtml)
部长说的另一段话令人唏嘘:家长要对孩子有个合理的预期。
高校连年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新闻,而技术工人紧缺,工资也节节攀高。
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出现了倒挂,急需把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工岗位,满足社会运转需求。
有钱的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路私立学校,然后出国读高中大学,不挤这根独木桥;
穷人的孩子,有了国家对农村学子扶助的“筑梦计划”、“自强计划”,寒门子弟只要考出了一本的分数线,就可以上北大这种top名校,实现人生的弯道超车。
(新闻来源: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a/20150418/43579716_0.shtml)
城市普通中产父母只剩两个选择,要么降低期望,接受“父母985,孩子上职校”的可能性,要么就咬着牙把学校减下来的负,在课外培训班里补上。
减负,到底剪掉了什么,不言而喻。
这个历史性难题,到最后,变成了一个人生观的问题:
你能不能接受一个平凡的孩子?
你能不能接受孩子的阶级下滑?
你是希望孩子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
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蔗境”。《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
晋朝的画家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和别人不同,别人都是从最甜的根部吃起,而他总是从最寡淡的梢部吃起。别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
他言简意赅地回了四个字:渐入佳境。
人生亦是如此,无论你替孩子选择如何吃法,只有一点不变,那就是,甘蔗没有两头甜。
作者简介:桑桑姐,笔尖锋利,内心柔软,在正确与有趣之间,选择后者。个人公众号:腰线(yaoxian6)
往期精彩回顾
-
美国人怎样解释“小孩是从哪里来的?”真是又吃惊又好笑!
-
在美国看病有多贵?几个真实案例
-
停止性生活,对身体究竟有什么影响?美国性治疗师告诉你
-
看美国人搭讪有多主动?中国女留学生亲述四段经历
-
外国男人是怎么看中国女人的?看看美国网友怎么说
推荐我们另外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长按指纹加关注 ↓↓
这才是日本亲历亲记 真实日本关注
这才是欧美亲历亲记 真实欧美关注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