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新奥尔良的早上7点,大家按照惯例,在吴校长家集合。
叔叔也按照惯例,问了个老问题:“Who is excited for this trip?” (对这次旅途迫不及待的人请举手)。
大概只有两双手举了起来。
多么“顺利”的开始,我想。
因为叔叔的儿子Joshua有年度足球决赛,叔叔要暂别我们半天,赶晚上的飞机去新奥尔良跟我们会合。
这意味着,全程8小时的大巴之行,只有我一个人“监控”。
我对此非常紧张。
我的不安在几个月前就埋下了种子:叔叔在开学的时候,给所有学生发布了公告,说明今后所有的重要活动,大家都不能在集体时间使用手机(包括这次新奥尔良之旅)。
此公告一出,全场哗然。
没了叔叔撑腰、监管手机政策,我只能在大巴上让学生们“放任自流”,开放手机的使用。
出乎我的意料,全程大家看电影的看电影,弹吉他的弹吉他,玩儿狼人杀的玩儿狼人杀,睡觉的睡觉,恶搞的恶搞(比如说把薯条塞到某位熟睡同学的嘴里),Tom还给大家上了一堂新奥尔良历史课,我宣布了分组和安全须知……
唯独没人痴迷地抱着手机玩儿。
到了义工之家,同学们又跑来紧张地问我:
“姐姐,我们带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要做啥?”
“姐姐,我们领队是不是要跟学生分享这本书?我完全没看……”
“姐姐,我觉得我们买这书就是浪费钱……”
我心里又一沉:年终大戏 —— 7习惯之新奥尔良好书学习大会,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课程设计和策划,竟然如此不受欢迎!
就连学生领队,也因为没看这本书而忧心忡忡,生怕跟同学讲课的时候,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知道:如果强迫孩子去学他们抵触的、还不能接受的东西,就跟强灌苦药一样,吃力不讨好,更没有学习效果,不如不做。
我当下就把脑子里的5天晚上的“课程”,从旅途计划中删除。
但是,我心里有底。
第一天晚上义工回来,所有人拖着蛮不情愿的步子,坐成一个圈,开始了第一晚的游戏和分享。
在游戏开始之前、宣布规则的时候,全场迟迟不能安静。
这时候,桑尼和卢平两位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个人想劝大家都别说话了,一个人不服劝告。两个人就在我和叔叔还有20多个学生面前吵了起来,面红耳赤,把大家都吓傻了。
游戏正常进行,大家玩得有声有色,获胜的队伍兴奋地上下乱窜,我们都把这争吵忘到了脑后。
谁知,在接下来的圆圈分享:“High and Low” (今天最开心的一件事和最不顺的一件事),卢平同学借过话筒之后说:
“我刚才不应该跟桑尼同学争吵,他劝阻大家安静下来,很有道理。我非常抱歉。”
桑尼听到,连忙站起、对卢平鞠躬。两人还在大家的催促下,来了个大大的拥抱,握手言和,硝烟散去。
所有的同学看在眼里。整个过程,我和叔叔完全没插手。
接下来的每天,我们白天做义工:除草、拆油漆、盖房子、清理花园、给无家可归的黑人发放食物、铲土、捡垃圾、拖地、搬砖……
到了晚上,我们先做游戏,再集体分享。
整个过程,我只需要宣布游戏规则、监督游戏的进行;叔叔只用在最后做简短的总结;除此之外,我们的所有组织和分享,全部交给同学们。
在分享“良言”的夜晚,有几次我湿了眼眶,最忘不了的是Leo走到小Joshua面前,说:
“你作为叔叔的儿子,其实挺难的。因为每次放假的时候,你都没法跟你的朋友一起玩,而非要陪我们这些奇怪的哥哥姐姐,去条件很差的地方,做很艰苦的事情。感谢你为我们做的牺牲。”
一个少年,能走出自己的边界,用如此的同理心去体谅一个年幼的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实属不易。
更不易的是,就在一年前的圣诞节,Leo还跟同学吵架、掀翻了桌子,之后又跟叔叔因为意见不合,差点打了一架。
成长,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两年前,在德州边境月黑风高的夜晚,我硬是推着大个子的Peter, 来打着头灯,帮我洗碗。
那是大拐弯国家公园的营地,条件简陋,住帐篷、没热水。我们在野外搭灶开火,也自然有人得把煮了20多个人的大锅清洗干净。
Peter老不情愿,嘴里嘟哝着:为什么又要让我们做这种事情…只能被我强迫着,点着头灯,在接近0度的夜晚,把手在装满脏水的锅里,搅啊搅……
两年后,我带着另外一个学生,把义工之家的垃圾打包好,拖出去倒掉。
刚要回去倒第二波,只见Peter推门而出,还抬着一大袋垃圾,估计有几十公斤重。
垃圾袋有点破了,里面的脏水滴到了Peter干净的鞋上。
当天晚上的良言肯定,我走到Peter面前,讲起了两年前在大拐弯洗碗、和他今天主动到垃圾的对比。
可惜,他已经不记得了。
本来写好的7习惯教案,在被我们弃用了之后,迎来了更奇妙的惊喜:
三个学生领队,担当了每天晚上的主持工作,引导大家讨论了3个话题 — Tom带着分享高与低、Lisa讨论感恩的人和事、Bowen引导大家对他人的肯定。
孩子们普遍更愿意聆听同龄人所分享的话题。
如果他人能做到,他们就会质问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他人也在挣扎,他们就会更能平静地看待自己的挣扎,然后去努力改进。
这种由群体分享而带来的“信念”,早已是诸多行为学研究的最成功的教育项目。
最好的课堂,不再是老师高高在上地念着《7习惯》的课本,下面的学生睡大觉或翻白眼。
最好的课堂,就在孩子们的身上,在他们讲出自己故事的那一刻,在同龄人的分享和聆听。
每天大家做完义工,回到志愿者之家,都能参与到各项文体活动之中——乒乓球,搭积木,桌球,桌上足球,沙狐球,纸牌,篮球,狼人杀……
Elvin成为了John Z的乒乓球教练,Jefferey大战Jacky把外国人看呆了,Timmy的魔术越来越精湛,Michael和Hedy在一旁练吉他……
这当中,有小摩擦、小争执,每晚的游戏虽然让大家笑破肚子,故事分享赚够了所有人的泪点,榜样们闷头工作,叔叔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整理大家头天晚上的发言。
临走的时候,我最后去检查了所有人的房间。
房间跟来时一模一样,甚至还更干净了。
“如果你们是完美的人,那么优品不欢迎你们。”
叔叔在圆圈中心坐着发言,同学们鸦雀无声。
“如果你们残缺、挣扎、不完美,那么你们就来对地方了。
我们的工作,是给你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在深刻的关系中、在战友一般的友谊当中成长。
这个安全的成长环境,比纠正任何行为,都来得更重要。”
可不是吗?当卢平给桑尼道歉的时候,当Peter帮我倒垃圾的时候,当Bowen代替其他男生清理厕所的时候,才是教育真正发生的时候。
这些时刻,跟我们准备的教案无关,跟良好而健康的关系有关。
只有在这样充满了善意、安心、鼓励、理解、宽容和幽默的环境中,整个集体才能变成一个活性的系统,稀释内部的矛盾,调节自我的争端;在成长上稍微落后一点的孩子,能观察更成熟的学生,模仿他们的正面行为。
这样的环境下,教导不用言语就能发生,成长不用靠训斥和鞭策来促进。
外因交给了内因:因为大家在一起带来的欢乐,因为集体和团队的力量,更因为我们在心底感觉被爱、被理解、被接受,我们自然会变成更好的人。
而我和叔叔作为领队,这几年也在给自己上最重要的一课:
LET GO.
放手。
回程的车上,叔叔给了大家一个小问卷,这是我们收到的答案:
对此行最满意的地方——
“大部分人都很努力地干活,我们小组间房子、捡垃圾、砍枯树,基本没人偷懒。干活的时候互帮互助,我们推车小组五六个人,很有默契。”
“我们大家相处得很好,玩得很开心。”
“玩各种游戏,使我们放下了手机,与他人共享优质时光。”
……
回家之后,我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放到了书架上。
我知道,我们的孩子并不完美,他们还需要很多鞭策、很多构架、很多挫折、很多自省。
但是,这才是学习的意义,是上帝交给我们的美好的愿景,不是么?
在这次感恩节假期里,
我们建房子、做比萨、捡垃圾、搬砖、除草、清理花园、处理油漆:
我们扳手腕、做棉花糖、看NBA、逛街、弹吉他、做游戏:
我们扶持年轻的领队,让他们硬着头皮,闯练成长:
这一周,我们慢慢地有了一个异象,明年我们还要回到这里做义工。
不仅是优品学生,我们还要欢迎那些优品之外的中国留学生加入我们。
优品学生已经有了经验,年纪较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回来做我们的学生领队,来帮我们带领一个小组。
我们要让感恩节成为一个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恩奉献,回馈社会的节日,我们要让优品学生成长为负责任,有奉献精神,有使命感的学生领袖。
NOLA, 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