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中美两国文化和传统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也使得两个国家的家长在教育下一代和孩子沟通方面迥然有别。总体而言,中国的家长大多是“唠叨”式,而美国的家长更注重“交流”式;从姿态上看,中国的家长是以老对少、上对下的“命令”口吻;而美国家长大多是以“朋友”方式和孩子相互讨论,谁对听谁的。哪种教育方式好?目前看还没有定论。
有中国教育专家表示,若孩子因为叛逆而不听话,家长必须先学会如何“做父母”,悉心与孩子沟通,搭建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桥梁,而不是数落孩子。图为一家长在批评犯错的孩子。(图片来源:CFP)
两个孩子,两种教育方式
南加州哈岗学区教委张金生在东方教育体制下长大,如今担任西方世界的教育专家,他对东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差别深有体会。他以自己的两个孩子为例,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儿子小的时候他用的是东方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老子说什么你就听什么,没那么多‘为什么’,没时间给你解释,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老子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要长,做父母的没有害儿女的,听话就是了!”
然而儿子毕竟是在美国学习长大,接受了西方式的教育,爸爸让儿子长大经商,儿子偏不听,自己选择了法律专业,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公司做法律顾问,让张金生的自尊备受打击。
女儿出生后,当了教委的张金生试着用西式沟通方式和女儿交流,不再像老大那样,只讲其然,不解释“所以然”。
女儿上学的时候,张金生放下身段,以“朋友”的方式向女儿解释每一件事情,不仅告诉她该怎么做,更耐心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耐心地告诉女儿每个专业毕业后会做什么,有没有前途,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后由女儿自己决定选择哪一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女儿最终选择了密执根大学医学专业,现在成为一名顶级的手术医生,目前正参加机器人做手术的项目研究。
张金生总结道,不能简单地把东西方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进行归类,谁好谁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以中国小留学生为例,他们在初高中的时候明显比美国学生的学业要强,但到了大学,华人学生总的来说就没有美国学生的创新优势了,原因是中国学生大多在灌输式教学下长大,擅长死记硬背,记忆能力比美国学生强,九九乘法口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国学生张嘴就来,美国学生则要掰着手指算。
但美国学生在开放式家庭沟通与学习环境下长大,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普遍比中国学生要强。从初高中开始,学生上课就不再是老师“填鸭式”灌输,而是老师设立项目主题,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解决方案,老师只是在一旁观察、指导。这种独立完成作业,挖掘个人潜力的学习交流能力到了大学就得到了如鱼得水的发挥。
父亲“唠叨”加“棍棒”把女儿气跑
洛杉矶华人家长付先生在女儿17岁的时候把她移民来了美国。他表示,之所以没有提早让女儿移民美国,是怕孩子太小不懂事,来美后跟着美国孩子早恋、吸毒、加入帮派,心想等孩子大了点,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后再来美国,加上中国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所以他宁愿让女儿的初高中在中国念完。
不出所料,女儿一来美国就交了男朋友,而且每天回家也越来越晚。付先生和女儿约法三章,说孩子大了交男友他不管,但每天晚上必须12时前回家。女儿嘴上同意了,可依旧我行我素,甚至到了后半夜两时还没回家。付先生一气之下把家门反锁上,结果女儿炸锅了,对他大发脾气,“你把家门反锁上,就不怕女儿黑夜受冻、遭人抢劫吗”?
付先生反问道:“你要是知道回来晚了有危险为什么不守约在12时前回家?你到了后半夜两三时才回来还让不让我睡觉”?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付先生情急之下扇了女儿一巴掌,结果女儿第二天搬出去,和男友住在了一起,卧室内留个纸条:“我18岁了,可以独立了,搬去和男友住,以后你自己照顾好自己……”
事情过去了半年,付先生不时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唠唠叨叨”让女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是不是“棍棒出孝子”的说法在美国行不通了?
唠叨并非一无是处
对很多华裔家庭来说,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是家长们最为关心也最费脑筋的一个问题。
麻省理工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多与孩子交谈有利于提升儿童智力。关于如何利用交谈的方法帮助孩子成长,记者采访了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华盛顿州西北中文学校校长马冬,在他看来,交谈只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交谈的内容。
对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马冬认为应该从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心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塑造完善的人格,孩子的成绩自然也会改善。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养成和个性开发的关键渠道,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在他们心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马冬对此十分认同。“很多东西在人小时候就已经形成,后天的培养应当说是锦上添花。”他认为,这些在小时候就已经固化的认识应当就是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马冬指出,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就是言传身教。“如果家长待人接物很有礼貌,孩子也会模仿学习,久而久之便懂得了与人相处之道。”
他还强调,帮助孩子成长并不是帮孩子做题目、拿书包,而是在心灵上和思想上对孩子产生影响,通过交流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的爱好很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爱好,不少家长愿意跟孩子分享共同的兴趣,但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迫使孩子替家长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理想。
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难免有时会从谈心变成唠叨。马冬觉得,唠叨并不是一种不好的教育方式,这恰恰体现了对孩子的关心。生活中可能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家长和孩子之间比较理想的相处模式应当让双方都能够接受或是适应。唠叨和谈心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从广义上来看,这两种方式都可能对孩子成长产生促进的动力。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家长的教育模式不应当被单一定义为某种方式好,某种方式坏,而应该更加多元化。
对于开发孩子潜能、提升儿童智力,马冬认为智育是伴随着德育而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在招生时特别看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参与公益活动,积极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孩子在接触社会的同时,丰富世界观,完善价值观,了解社会各界民众的生活,摸索学习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的道理。马冬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看待问题的观点会受到影响发生改变,这有利于他们多视角的对待事物,应用到学业上也有助于开拓他们的思维。
马冬很推荐孩子们多看关于历史、文化的书籍,他觉得作为家长应当引导孩子理解,看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在与书中的人物对话。通过这种与书本的交流,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的思维更具广度和深度,一旦思维打开了,学习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家长自然也不用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注:本文系侨报独家策划专题【唠叨教育】系列之一,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2020年全美人口普查将会加问这个问题 加州检察长大呼非法!
不少持绿卡入关的华人被取消绿卡?海关:持绿卡入关华人被盘问极少 被问大多是这个原因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记者:高睿、林雪丹
小编:高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