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告诉孩子:“输得起”比赢更重要

美国威斯顿

微信号:wzmark123

微信号:shp834061152

我那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女儿心心最近回家嘴里总冒一个词——「第一名」!这个词我可从来没跟她说过,想必是和她的幼儿园生活有关系。

我忍不住「八卦」:「心心,你在班里干什么能得第一名呀?英语?」

「不是的……」

「那拍球?」我想到她近期在家的「勤拍猛练」。

「也不是的,妈妈。」她声音明显小了一些。

突然,她眼睛亮了起来,兴奋得语速都加快了:「妈妈,我喝水第一名!我每次都咕噜咕噜咕噜地喝,我都第一名喝完!」说着,她还演示起来。

哎呀,真是很不容易啊我的姑娘,为娘心疼你半秒……

心心爸在一边听到了,过来抱抱她:「宝宝,喝水不用抢第一,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别呛着了啊!」可心心完全没有感受到爸爸的那份疼爱,没听进去,一边玩去了。

又过了段时间,我发现心心对「第一名」这个概念越发魔怔了。不仅仅是她,同在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是。约着一起出来玩,几个小朋友会为什么「洗手第一名」、「选甜甜圈第一名」、「点菜第一名」……争得面红耳赤、大闹脾气。

心心在家更是霸道。

比如她为了要得上楼梯第一名,规定我和他爸在下面等着,等她上完了,我们才能上;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她指定我是小偷,并规定要「原地定住」,活生生地等她来抓。

诸如此类的「不讲道理」,简直不甚枚举。

传统幼儿园里,老师为了鼓励小朋友们表现得越来越好,常常会采用「树榜样」、「评第一」这样的方法,我能理解。不可否认,大环境就是这样的。上了学还要排名次呢!

很多家长们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甚至平日里自己也常这样「激励」孩子。

他们认为,既然孩子长大不可避免地要卷入竞争的洪流,不如早点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以此提高其这方面的能力。

但鼓励「竞争」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从短期来看,这似乎是每个人成长所必须面对的。但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呢?

童书妈妈三川玲有篇文章《毕业20年后参加同学聚会,我发现决定人生胜负的5条规律》里很清晰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她通过分析同班同学20年后的发展路径,发现真正决定人生胜负的因素并非当时拼死竞争的成绩与学习,而是旺盛的好奇心、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美好高尚的品格。

她从现实的人生经验中得出的这个结论,心理学家李雪也曾表达过。她举例苹果的成功,并非是与诺基亚竞争的胜出,而是乔布斯跟随内心,将自己喜欢的手机创造了出来的结果。

回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来说,鼓励孩子间的竞争不仅没有太大必要,过度强调「竞争」还是极其有害的。

首先,大前提就错了,在鼓励竞争时,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个体差异」,找不到个体的闪光点,而是全体奔着一个单一的社会化标准的目标去了。

其次,「成绩」这一大标准并不完全靠谱。每个人适合的位置、成功的时机都不尽相同。

那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呢,他们会不会是「竞争」的受益者?

其实不然,他们明明可以以「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挑战自己的,却常被我们这些参照物限制了想象力,变得狭隘与自满,不能成为「乔布斯」那样的高级人物。

在这场竞争大赛中,真的没有绝对的「赢家」。

那么,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该如何智慧地引导孩子规避竞争的害处,同时又提高实力呢?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先从沟通做起!

1、经典句式的迭代更新

 

我们耳熟能详的1.0版本:

「你看看人家吃饭多快!」

「人家作业写得多好!」

「人家为什么都不害怕呢?」

「别人怎么就……」

这类说法容易让孩子忽视事情本身,将别人作为比较的标准,还会引起孩子的自卑、嫉妒或者不屑一顾的心理。

正确的2.0升级版:

「今天你把饭全部吃完了,没有挑食,这很棒。不过我觉得速度有点慢,明天试试,能不能40分钟以内就把饭吃完?」

「今天写作业用了2个小时,错了4道题,相比昨天有很大的进步。明天我们看看,时间能不能更加短,又错得更少呢?」

简而言之,就是正确评价,对事不对人。由此孩子会明确知道该提高的方向,从而更容易关注事情本身,不断挑战自己,更有自信。

2、小细节,促使孩子思维升级

 

首先看看常用的1.0版本:

「这次考试得了100分,你真棒!」

「这么难的拼图都完成了,真聪明!」

「这次围棋比赛你得了第一名,我就知道你有天赋!」

而2.0版本是这样的:

「这次成绩不错,看的出来这都是你最近努力的结果!」

「这么难的拼图都完成了,妈妈发现你很擅长找规律,并且拼图的先后顺序把握的很好!」

「这次围棋比赛你得了第一名,看来每天练习半小时还是很起作用。」

细心的你们或许发现了,1.0版本过于重视结果,孩子们就会非常在乎「输赢」,赢的时候不可一世,输的时候接受不了,没有平常心。

并且,因常被夸赞「聪明、有天赋」,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

而2.0版本引导孩子从过程中学习,鼓励孩子的努力、习惯与坚持,更有助于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教授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固定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更加能从过程中获得乐趣,拥有复原力,并更加重视自己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而非是否通过了考试。

以上是家长引导孩子追求自身进步,同时又不过度在乎「输赢」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果孩子已经对「输赢」格外执着了,就如文章开头出现的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呢?

答案是:与孩子一起玩游戏。

《游戏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提到,成人与孩子游戏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我们可以让孩子赢,在我们这里,孩子能感受到自信,摆脱无力感。

其实文头的心心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怎么说呢?心心邀请我和她玩上楼梯的游戏,同时她又制定「不平等条约」——我需要等她上去了我再上。

这正是孩子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中疗愈自己的信号,没错,孩子并不会主动跑来告诉你:我觉得自己很笨,总是赢不了别人。

游戏就是孩子的语言。

明白了这点,我就将计就计,按照心心的规则,我夸张地演出了一个「失败者」的伤心与不甘。

在这个游戏反复玩了近一个月之后,心心从最初被我的反应逗笑,到开始安慰我「这不过是一个游戏」、「输了也没什么,下次再加油!」我知道她已经不再执着了。

果然,又过了段时间,她再也不要求玩这类游戏,也很少再说「我要做第一名」。

当然,还有一类孩子,情况完全相反:他们是同龄人中的「常胜将军」,可是,他们不能接受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败。

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和他们玩「输赢」有关的游戏,淡化他们对输赢的在意。

比如,我们可以玩「掷硬币」的游戏,硬币正面朝上代表「赢」,反之为「输」。

游戏的重点在于双方夸张地表现出输赢后的情绪。

举例来说,赢的一方可以一边跳着「胜利之舞」一边骄傲地大喊「我是这个世界最厉害的掷硬币者!」而输的一方要表现出捶胸顿足、不敢相信。

在这样输赢切换很快的情况下,对情绪的聚焦就如同一面镜子,让孩子看见心态失衡的自己,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为人父母,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力,希望他的将来有更多的选择权、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洪流,我们又愿他能永葆善良、懂得合作、利他并宽容,而不是最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我们知道这才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同时也是人生这场马拉松的决胜关键。

专访美国威斯顿教育Mark:让更多中国留学生不再走弯路

mark

美国威斯顿教育

我们这一生不知要听到多少话——有些话可能一回头就再也记不起来;但有时候,一两句简短的话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2012年感恩节那天以来,这句话一直铭刻在王马可(MarkWang)的心中,让他几年来坚持帮助那些刚刚进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Mark生活在中国广州,小学和初中就读于广东省一级公立学校,高一前往美国留学,就读的是排名前一百的私立精英高中,后来专攻企业管理专业,现在仍为在读学生。不过,他已经创办了一家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服务的教育咨询公司,为至少300名留学生提供过帮助。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刚刚踏入美国这块全新的大陆时,Mark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无异,如同Alice掉进了兔子洞一般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在他感到非常无助的时候,得到了一位王姓叔叔热情且不计任何酬劳的帮助。“他帮助我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帮助我提高英语,帮助我学车、考驾照,帮助我跟学校老师沟通……”Mark觉得自己很难数算得清楚如此诸多的恩典。

      2012年感恩节的晚宴上,当Mark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的生活以后,希望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表示回报时。 

但是,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情。”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Mark的内心,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原本就是基督徒的Mark开始不再仅仅关注于自己的生活,而是进入华人教会参与服侍。因为亲身经历过美国艰辛而丰富多彩的留学之路。深知美国留学所带来的造就、机会、祝福、与挑战,从当年圣诞节开始,Mark就特别关注那些中国留学生,并给他们提供种种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美国生活。“从接机开始,然后带他们去找房子,去银行开户,去超市买生活用品,去宜家买家具……”Mark介绍,他还会教给这些留学生如何组装家具,因为在美国请人安装的人工费很贵。

       后来,得到过帮助的人也问了Mark同样的问题:“我能如何回报你呢?”Mark也回复了他们同样的答案:“我不要你的任何回报。我只要你像我一样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情。”

 有些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听到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有何特别之处。然而,当一件小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它所带来的冲击将是任何言语也难以描述的了。Mark弟兄的回答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后来他们就聚在一起,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无偿帮助周边3所大学以及5所高中的留学生,做他们的中国学生协调人。

       随着得到帮助的人数增多,这个团队也不断壮大,所能够帮助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个团队已经很难满足人群的需要,Mark就考虑正式成立一家公司,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后来,团队核心管理层经过半年的祷告,成立了美国威斯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Mark弟兄出生于1994年,这家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清一色都是80后和90后,并且大都具有国内教育背景,了解中国国情;同时他们又经历过初来美国留学时的不知所措,经过挣扎后了解美国留学生生活环境现状,因此对中国留学生的需要也非常清楚,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美国的生活。此外,为了让公司运营的更加成熟,他们建立了100人的顾问团队,大多是60后和70后的资深教育专家,其中一部分长居美国,另一部分主要在中国。“他们全是基督徒,”Mark弟兄介绍,“我们公司的合伙人、股东,以及所有同事都是基督徒。”

       威斯顿教育咨询公司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主要做的是来美落地以后的管家式服务,包括签证专家指导培训、美国学校入学资格申请、提供监护人与寄宿家庭、提供管家式留学后续服务、美国ESL等英语强化训练、心理辅导、全人关怀、美国文化训练等等一条龙服务。Mark相信,“这是很多中国国内的留学公司根本无法做到的。”他们从量身定制文体成绩和社工经验留学材料,到物色目标学校、寻找寄宿家庭、入学面试与签证、报到注册和校园生活服务、模拟式训练加上留学心理健康辅导、人生与职业策划等环节提供专家级服务。

 Mark介绍,他们会把学生每周都接回总部,提供给他们中国美食,详细了解孩子们在学校一周的情况,关心孩子的心理情况。每到周六,他们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美国文化。周日,他们还会带孩子们去教会,教会分英文堂和中文堂,孩子们跟美国本土孩子一起在英文堂参加完聚会以后,还可以到中文堂的餐厅吃免费的纯正的中国食物。

        此外,他们还提供许多社会义工的机会,让孩子接受锻炼,这些履历地积累对他们以后申请大学有很大的优势。

        如今,已有至少300名中国留学生通过这家公司得到过帮助,其中一些人还加入了这个团队,另一些人甚至因此受到感动,开始了解基督教信仰,并且最终受洗成为基督徒。

        Mark讲述了一次让他难忘的经历:有一次有5名学生放假开车出去玩,在半路撞到了一头鹿(美国野生动物比较多,而且经常横穿马路),车辆严重损毁。那是他们第一次租车出去玩,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因此联系了Mark。他马上带着团队的另外3个成员,包括1个护理学硕士、1个危机处理专家和1个心理学硕士,分两辆车前往现场。另外,他们还协调911警察,帮助他们报告事故,申请救援;并协调保险公司以及租车公司,处理关于车辆损毁理赔的问题。之后,他们兵分两路,危机处理员跟Mark前往事故现场,协助救援人员以及警方。护理学硕士和心理学硕士前往医院,了解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并安抚他们。

       后来,在当年的感恩节聚会上,这5名学生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这些学生对威斯顿教育咨询公司的敬业精神感到震撼,并从中感受到了神对他们的爱。随后,5个人都决志信主。那天,他们还送给Mark一张相片,是当天他处理完事情,到医院之后太累了,趴在车里睡觉的照片。

        为了给中国留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Mark将公司总部设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那里位于美国政治文化与高端科技的核心,与世界先锋教育潮流距离最近。他们经过大量研究,掌握美国常青藤大学需要什么类别的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校申请策略,让中国留学生能够成功踏入世界名校。

       近几年来,中国赴美留学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留学生来到美国。“他们都需要主动去融入美国,”Mark弟兄说,不仅他们希望能够给更多留学生提供帮助,他们曾帮助过的学生也努力地为他们做宣传,希望国内更多学生和家长知道这家公司,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少走一些留学的弯路。

去帮助

  每一个需要

      帮助的人做

       神所喜悦的

                 事情!

 Mark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句话。有一次,他走在大学校园里,突然被一个人拦住,问他是不是Mark,然后握着Mark的手说“谢谢你”。那个人告诉Mark,他曾得到一个人很大的帮助,对方没有要求任何回报,而是要他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曾有一个叫Mark的人,也对他说过同样的话。

*本文经过网络素材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微信账号: wzmark123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