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方程式赛车队:用青春演绎速度与激情

油车总工石磊穿着黑色队服,在相距10米左右的地方,我们相互招手致意,这是一个云淡天清的周日。

 

“这栋楼是我们办公的地方。”他指着南门西侧离我们最近的一栋楼房,然后继续介绍,“前面那栋粉色的房子,我们的赛车就在一楼。

 

0172831e654b6ea96011218f4c51fd4c.jpeg

左边是车队自己做的拖车,右边的车尾上安有挂拖车的钩子

 

北航AERO方程式赛车队及北航-Segway电动方程式赛车队,于2009年开始组建,并在2010年参加了首届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FSC)。之后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热爱方程式赛车的北航学子聚集在这里。

 

“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的目的就是培养中国未来的汽车工程师,增加学生跟企业的交流,让企业更了解学生。我们的车设计性较强、商业性较弱,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个不在于竞速,相当于一个科技实践的活动。”

 

2a46e8c51e5e38929a1cefe8de506247.jpeg

北航赛车队参加2016年FSC比赛

 

队员陆阳语调轻快地说:“去年动力组,发动机总是出故障,总是解决不了,拖了一个月,后来加班熬夜,花了很长时间才搞好。每个组都相互关联,一个组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会拖整个造车周期,所以各组之间还要配合好。”陆阳是今年电车的总工,大四,已考上了研究生。

3a9296a2b8bce77a13a1aeb9b8a53e38.jpeg

电车总工陆阳(左一)与新车手魏浩洋(左二)

 

很多队员也是这样,车队离不开他们,他们也放不下车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的心血都化作了赛车上的一个个零件,从一开始单纯的热情逐渐变成对整个团队的责任。


在车队,13系(交通学院)的同学占了很大的比重。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对不同院系同学的欢迎。“我们特别欢迎其他系的同学,因为汽车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只是学车辆的同学来做,对编程、自动控制、电气控制等就不是很擅长。另外,我们也欠缺善于运营、宣传的同学。”杨川舟特别真诚地说。这位今年研一的前任队长并没有离开车队,而是继续和队友们备战今年的电车比赛。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唱着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15a93aca422d41b0cfe0114a2e2d4cc.jpeg

“大国工匠”韦永存“师傅”和焊车架的队员们

队员们对于赛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非常严谨。“在制作基本完成后,会有检测安全性的程序。在确保安全之后,才会让车手去开。”安全第一是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在以往的比赛中,队员们目睹过种种事故,可这些却从未出现在自己的赛车上。

 

如今的车队分工明确,主要分为底盘组、动力组、车架组、电气组、空动组、电驱动组六个技术部门,还有商业组、推广组和办公室负责车队的日常运营。

 

来自8系(经管学院)的大三学生柳爱玲就是负责财务的,也是车队里少有的几个女生之一。柳爱玲始终在旁边微笑着看着大家,很少说话,倒是这些男生们对车队女生的故事津津乐道。

杨川舟拿出了一个报废的零件,说:“这是一个女生设计的,本来她选用的是粉色,不过我们送去加工的工厂没有这个颜色,就做成了红色。材质是航空铝,通过掏孔减重,可以把质量尽可能地减轻。因为直线加速对重量要求比较高,太重了跑不快,也耗能,所以车自然越轻越好。赛车手也一样,前几年有个女车手,才80斤,就有巨大的优势。”

6b1743f03619b12184f1da7a6e781a9f.jpeg

 负责财务的柳爱玲(上),车手魏浩洋(下左)、郝嘉伟(下右)

女车手毕竟还是少,石磊带我们参观装配房时,两个大一的新车手正在商量座椅的问题。“他是大一的车手里跑得最快的。”来自14系(可靠性学院)的车手魏浩洋向我们介绍他的队友郝嘉伟,俩人也不约而同谈到体重的问题。

“副队说我得减到75公斤。”来自3系(自动化学院)的车手郝嘉伟说。

“那你现在多少斤?”

“180斤。”

看我们都笑了,郝嘉伟补了一句:“刚加车队的时候我200多斤呢!”

一旁的魏浩洋更是语出惊人:“我一周减了8斤。”

 

装配房的左侧架着去年参赛的赛车,外壳已经拆除了。最里面是大一、大二的同学在焊新车的车架,韦师傅则在一旁指导。去年暑假,韦师傅带着几个同学去成都焊车架,那里有赞助商提供平台,做好之后又把车架运回来。“我去年焊东西就把眼睛烧坏了,一个多月都在流泪,眼睛睁不开,特别痛苦。”他却说得漫不经心,然后继续拿起工具开始焊。焊接用的材料极细,焊完整个车架需要花费不少功夫,得耐得住性子才行。

67853c6ece663871dfdd88d85f29f963.jpeg

除了上课,队员们基本上都待在办公室

 

油车总工石磊在场地边来回巡视,经过反复的练习,即便是刚加入的大一新生也稳重得像大四的学长。一代又一代的方程式赛车在这里精雕细琢、整装待发,一届又一届的北航人在这里秣马厉兵、前赴后继。


“我们希望更多院系的同学加入。”


“只要你愿意来就一定会认识很多并肩作战的朋友。”


“我大三加入车队的,不过很后悔没早点加入。”陆阳略感惋惜。

“我也是。”韦永存附和道。

“我也是。”大四刚加入的动力组郭海龙听到这里,也从电脑前抬起头。

“我也是。”来自17系(仪器学院)的电气组组长何春吟回应道。

“我也是。”还有来自13系的底盘组康焰龙

……

a85a8102625fa59148a5156bdb461fd4.jpeg

图片来源 | 封图、图二来自车队,图三来自贺文蕙,其余来自李兰

本报记者

法学院  李兰

知行书院  滕明滔

知行书院  贺文蕙

节选转自:航小宝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