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儿。”
1924年乔治·马洛里与队友安德鲁·欧文再度尝试登顶珠峰,却一去不返。直到1999年,他的遗体才在珠峰北坡海拔约8170米处被发现,此时距他们罹难已过去了75年!
Photograph by Nataliia Pavlova
海拔7161米的普莫里峰(Pumori)。这个名字是乔治·马洛里起的,在夏尔巴语中“Pumori”指“未婚的女儿”。
然而,关于他们的争论至今仍未停息——不少人相信乔治·马洛里与安德鲁·欧文才是人类有记载以来第一组登顶珠峰的人,比1953年5月29日埃德蒙·希拉里与丹增·诺尔盖登顶还要早29年。
Photograph by ASSOCIATED PRESS
公认的首次登顶珠峰的勇者:
埃德蒙·希拉里 与 丹增·诺尔盖。
天意弄人,不少人相信关键的证据就保存在乔治·马洛里与安德鲁·欧文携带的相机中,但探险队并未在乔治·马洛里风干的遗体旁找到相机。所以人们猜测相机是安德鲁·欧文随身携带着,只是他的遗体至今仍下落不明。
或许,后人的争论对于逝去的勇者并无多大意义,他们只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听从了内心的召唤,走向矗立在那儿的一座座高山,爬上去——就像孩子想要回家一样。
摄影:奚志农
新年月光下的藏羚羊。拍摄地点:青海可可西里。
农历十六的月亮正缓缓落下,2010年的第一缕阳光把这群小藏羚羊染成了金色。
是的,我们从自然中来,天性使我们想要回到自然中去。只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混淆了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以为自己已和自然剥离。但抬头看看天上飘落的雨滴吧,它滴落在你我头顶,也同样滋润着森林和其间无数的生命;它敲打着你我的心扉,呢喃细语:其实你我一直都在自然的怀抱中,从未远离!
摄影:奚志农
藏羚羊。拍摄地点:青海可可西里。在可可西里产仔结束的母藏羚羊,带着小羊返回栖息地的途中,正在穿越青藏公路。
去 或 回
深入自然不需要理由
与乔治·马洛里的回答一致,我们难以抑制的,想要钻山林、入大海的欲望,仅仅是因为她们就在那儿!
森林间,夏日的满眼葱翠、嘁嘁虫鸣和轻醉芬芳,都有种难言的亲切和安宁。想想就会觉得奇怪,坐在自家沙发上也难免会有的诸多烦恼,在陌生的林间却随着一个响指尽皆飘散。每一次落脚都屏气凝神,每一处脚印都若有所思,每一口呼吸都牵动天地,每一个自己都焕然一新!
因为,深入自然,我们不需要理由!
摄影:奚志农
绿孔雀。拍摄地点:云南红河流域。早年间,绿孔雀曾遍布中国云南的各大河谷,是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代表性物种之一。如今它们野外的数量仅剩不到500只,而在中国最后相对完整的栖息地,也正面临着水电站的威胁。
除了随生命而来的原始感动,身处林间时我们最奇妙的遭遇应该就是偶遇其他生灵之时。
在一棵树的背后,在一片草地的远方,拨开一丛茂密的隐藏,那些与我们同根却又全然不同的生灵总会以一种难以预料的方式跃入我们的眼帘,然后只有一瞬间,我们就从心底爆发出了欢呼!
这种惊喜要比在动物园中来的猛烈,好似被野生动物强烈的生命能量击中,下意识的连呼吸都变得轻了。如果再能与它们有片刻的彼此凝视,或略有靠近,那份溢于言表的奇妙欢喜都要让身旁的男/女朋友吃醋了呢!
摄影:奚志农
滇金丝猴。拍摄地点:西藏芒康鸿拉雪山。滇金丝猴迁移时从一棵树腾跃到另一棵树,这只才刚满月的小猴随着母亲一起飞跃,母亲对自己的能力和孩子的适应能力都充满信心
真想赖在森林中不上班呐~~
(哪怕没有WiFi !…… ?)
滇金丝猴, 摄影:奚志农
道法自然
这里除了感动还有智慧
比深入森林的专业摄影师更有发言权的,是那些世代生活在绿色怀抱中的人们。他们于此默然践行着“天人合一”的至理,把自然当做家人般亲切爱护,从不自大的以为掌握了一些“诀窍”就可以改天换地,因为祖辈们已经将天地智慧的来源清楚的流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Photograph by Saday Tiwari
三块高耸的花岗岩连天接地,矗立在茂密的森林中。
喜欢择水而居的傣族有这样一句谚语:没有一条河流,你不能建立一个国家;没有森林和群山的山脚,你不能建一个村寨。因为对水的崇敬,傣族人民在建立家园时,背靠群山的平地或山脚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
伴随着傣族水文化的发展,诸多与水相关的独特习俗也展现着傣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自然中总结生活、生产规律的智慧。例如:在傣族的风俗中就规定不能砍伐水源地的树木。这种习俗一方面保证了村寨的水源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水土的稳固和水源的洁净。
Photograph by Lin Deng
傣族泼水节
不乱砍乱伐树木,那么生活中需要生火做饭怎么办?
在少数民族大省云南,生长着一种霸气的植物“铁刀木”,因其木质坚硬刀斧难入而得名。又因为从横剖面来看,它是外黄内黑的,所以又叫“黑心木”,经常用来比喻坏心眼的怪蜀黍。
“铁刀木”虽黑心,但它其实是非常好的木材。坚硬致密、耐潮湿、少虫害,不仅可以用来做家具、乐器、装饰品,还是当地居民不可或许的——木柴来源。
用“铁刀木”当柴烧,是因为当地人发现它有着砍后倍生的特点。与其他树木相比,“铁刀木”被砍之后的恢复周期短,只要3、4年就又能恢复成3、4米高的大树。当然,在现代工具还未发明之前,加工不便也是它多被用来生火做饭的原因之一。
是不是有种:原来大自然早有安排的感觉!
Photograph by Vyacheslav Kostyna
地、水、火、风,构筑着世间的森罗万象。
面对着耳熟能详却又陌生的少数民族风俗,想象着森林馈赠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对于禁锢于“996·ICU”中的我们,什么才是立竿见影的自然治愈之法呢?
摄影
二次元的无限拓展
图片没有温度,缺少手感,也闻不到芬芳,却又恰恰能最大引发人们的想象,体会温度、获得手感、沉浸于芬芳……
而要找一个打通了山野智慧与摄影心得任督二脉的人,来一场别开生面、有血有肉的讲述,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应该是当下中国最优的选择之一。
摄影:杨昶
-
2012年,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
-
2014年,纪录片《川河之灵》获2014旅游卫视行者影像节金帧奖“最佳自然影片”奖项。
-
2016年9月纪录片《云上的家庭》(北美放映名《香格里拉神秘之猴》)获第62届艾美奖提名。
-
2019年出任第6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自然与环境组评委。
-
2010年,被英国户外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四十位自然摄影师之一,也是第一个在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中国摄影师。还是目前唯一入选“国际自然保护摄影师联盟”(iLCP)的中国摄影师。
多年来,奚志农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摄影:孙晓东
在这一信念的指引下,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
他还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
奚志农在三江源拍摄中,摄影:孙少光
下周三(5月15日)晚8:00~8:45分,在国家地理旅行的努力下,奚志农老师将在线为我们讲述:透过镜头展现的山野智慧,以及少数民族在自然中发现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摄影:奚志农
雪中川金丝猴。拍摄地点:陕西周至。在食物比较匮乏的冬季,川金丝猴们互相偎依在一起以降低热量的消耗。
本次讲座是免费的哦!
与其坐在沙发刷手机,感叹《权游》编剧脑洞的过速衰减,不如透过屏幕关注真实的智慧,让大自然的故事治愈我们的疲惫,透过奚志农老师的镜头带我们回山林中的家!
还不快快入群,霸占前排小板凳!
微信添加“国家地理旅行小助手”,会有专人引导大家就座哦~
“人人都明白应该和自然相亲相爱,只是很多人还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在不久的将来人人都行动起来时,那将是一幅与自然优美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我相信女儿会像我们一样热爱大自然,热衷于保护野生动物。”
—— 奚 志 农
热门视频
合作、转载请联系
ngcinfo@natgeo.com.cn
国家地理合股企业(National Geographic Partners LLC,简称NGP)是国家地理学会和华特迪士尼公司的合资企业。以探险和探知世界为核心发展理念,致力于通过卓越的媒体组合,在全球传播优质的科普内容。131年来,国家地理始终以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作为核心目标;现在,国家地理将致力于为消费者不断开拓、更加深入,以及突破边界而努力。国家地理每月通过43种语言,传播遍布全球172个国家,内容触及数百万人。与此同时,NGP每年会将收益的27%回馈给非营利组织——国家地理学会,用于支持其科研、探险、保育和教育等工作。更多信息请访问natgeotv.com 或 nationalgeographic.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