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博士高管汇参考王思想等作者。
来源:博士高管汇A(ID:neican668)
作者连清川说:
《芳华》是今年价值观最为恶毒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仔细地研究了朋友圈,惊讶地发现竟然多数的评价是正面的,其中有许多我尊敬的前辈和影视业内人。是因为他们都曾经从那个时代中过来,由于怀念《绒花》的美好旋律和陈冲的纯洁多情,或者由于那熟悉的军号嘹亮,还是满大街上包裹得如同一人的绿军装,以至于他们对于其中的俯拾皆是的罪恶、残忍和冷漠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是一场所有人对何小萍和刘峰令人毛骨悚然的屠杀。屠杀的原因是根本没有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的弱小和善良。刽子手是高干二代的贵族,来自城市小资家庭的小家碧玉,甚至和他们一样贫寒出身的孩子。
在刘峰落难的时候,除了何小萍无力地站出来叫道,我送你之外,可曾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称兄道弟的军区首长儿子陈灿没有,恋爱疼惜他的文工团政委没有,曾经受过他的恩惠的人没有。他只是孤独地走出了军营。
整个以美丽著称的文工团城堡里,每一个人,都面如天使,心似修罗。
何小萍和刘峰如何就成了那个大时代的牺牲品呢?他们只是弱小和善良而已,大时代的重锤本来落不到他们的身上。他们是被周遭的人陷害、迫害、加害,被扔到了那个残酷的、血与铁的、生与死的战场。
那些天使般的面孔,都带着狰狞的味道。这,就是平凡人的恶。
1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文工团里,讲述了四个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姑娘和一个活雷锋的故事。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特殊的年代,刘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个体的苟延残喘。
但电影的最后说:之后的他,看起来那么知足,那么冷静。
每个人都爱刘峰,可惜却没人喜欢他。
正如马男波杰克所说:
直到有一天,你看看自己的周围,发现大家都爱你,但没人喜欢你,那将是最孤单的感觉。
电影的故事情结明明是:好人没有好报。
但我们朋友圈刷屏的永远都是:《芳华》告诉你,做一个好人多么重要! 比如一个叫田大壮的著名作者的文章刷屏了:
《芳华》: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2
说说这部剧的特点吧。
人物形象单薄,故事琐碎、平淡,这些都是小毛病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基调无耻的电影。
表面上看,这是冯小刚这个老男人的一部怀旧之作。但是,怀旧怀出对邪恶的歌颂,这就是无耻了。
1,怀旧暖色调掩饰下的歌颂
电影或小说,在面对历史上的荒唐岁月时,可以直接批判,也可从小人物的命运冲突中对那个时代进行一些侧光照。无论如何,你不能歌颂荒唐岁月。
德国是有法律明确禁止歌颂纳粹的。中国没有法律条文禁止歌颂内战、没收资(富)本(人)家财产、反(整)右(教)派(授)、大跃进、三年饥荒、文Ge什么的,所以总有一些人去唱过去的赞歌,但那些人的歌颂,局限在某些民粹网站或一些日常琐碎言论。冯小刚则把他对邪恶的歌颂搬到了大银幕,对观众公开进行了一次嘲讽。
在《集结号》中,虽然冯小刚也歌颂内战中的某一方,但影片至少主要是表现战争的残酷。而到了《芳华》,他的战争场面仅仅是为了反衬他要歌颂的文工团的美好。文工团是什么?是ZG版的W/A/F。中国可有哪部影片如此深情地歌颂过文工团?
2,对原著的扭曲
《芳华》的卖点之一是:原著严歌苓。严歌苓被大众熟知,是她的《陆犯焉识》被改编为《归来》之后。一个能创作出《归来》的作家,怎么可能又端出《芳华》这么一盘馊了的菜肴?
答案或许是:《芳华》对于原著进行了彻底的扭曲。原作中是有批判性的,严歌苓用官方可以接受的文字,对那个时代进行了隐忍的批判。而冯小刚用唯美的画面对那个荒唐岁月进行了无限的怀旧和含情脉脉的歌颂。影片传达的几个意思是:穿军装是牛哄哄的,文工团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美好的,那个时代是充满温情的。
《芳华》卸掉了原著的脊梁,代之以一层温情的裱糊。
形成对比的是,张艺谋用《归来》这样一部优秀作品与中国知识界进行了和解,对他2008年的纳粹美学进行了间接道歉。而冯小刚则用一部《芳华》暴露了他低劣的价值观。
3,扭曲的情色符号
暴力+色情,是电影票房的两大法宝,冯小刚也要借用这两大法宝,本无可厚非。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泳装照,胸衣情节,甚至裸体镜头,冯小刚用这些镜头告诉观众:在那个年代,性是允许被展示美好的。而稍微年长的人都知道,1960年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人基本是被禁止突出性别的。
事实是,没有性的世界,一定是呆板、丑陋的。
4,移花接木的音乐美化
《芳华》中大段引用了三首歌曲:我的祖国,绒花,驼铃。
这三首歌均是特殊时期中的“扭曲的经典”。
《我的祖国》美化朝鲜战争,但此歌的艺术性是具备的,曲调、歌词均有民国遗风。
《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现在看来,《小花》是一部很傻的电影,但如果考虑到那个电影所处的时代,我们就能理解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地位,由王酩、李谷一合作的《绒花》,直到今天,仍是上乘之作。
《驼铃》本身一般,但其所附着的《戴手铐的旅客》则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在30年后的今天,中国大陆还能拍出这样大胆的电影吗?
这三首歌曲,各有各的历史地位,甚至还有对文革的反思在其中。而冯小刚竟然用这三首歌为他的荒唐岁月荒唐体制进行美化与歌颂。《驼铃》若有魂,当谴冯小刚。
5,低劣的禁演炒作
这种歌颂电影怎么可能被禁演?冯小刚用禁演来炒作,太下贱了。
冯小刚的审美可以停留在文工团水平,我们无权苛责,而且我们也知道冯小刚的水平,知道他的能耐也就是捡拾王朔掉在地上的面包渣,抖一点小机灵而已。但是,冯小刚把他的“文工团审美水平”,变成了“对文工团的赞美”,这就无耻了。
3
又一次“青春无悔”的自渎
“青春无悔”是被中国知青毁掉的一个词。
作为现代中国最悲情的群体之一,知青令人同情,知青岁月的迷茫、艰难、肮脏不应该由知青来背负责任。但知青们为了梦呓自己的青春而把那个岁月称为无悔,这就是知识贫乏导致的逻辑混乱。
博士高管汇总结了大多数人的一生:
每个人都害怕回忆不幸或者苦难,都只愿留存美好的片刻记忆。作为大时代的蝼蚁,幼稚园的时候我们幻想自己是接班人,青少年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成年后我们也许为了房贷、养育孩子而像驴子一样加班,然后老了,我们不想操心了,人生总该歇一歇了!我们从来不愿意去反思谁让我们活得这么卑微这么累,每天就看看鸡汤,打打鸡血。
这就是我们的国民性。
我们不反思,不纠正让我们像驴一样被蒙着眼睛拉磨的人生,我们对恶的机制不加纠正,所以我们的孩子会重复我们蝼蚁般的生活。
我们只知道感动,我们总是习惯从邪恶中发掘善。我们争相激动流泪。
很多人说:这部剧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每个人所做的恶,都是受限于时代背景所带给他们的错误认知错误。所有的锅,都是时代的。
有人写文章献给《芳华》的所有主创人员,以及那些还未发生就已经完结的爱情。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命不由己的时代,感恩我们现在还可以自由选择恋爱的对象。
这就如博士见过很多人,你跟他说现状如何做的不够好,他总能找到还有更差的。不是现状不好,而是你心态不好!
男主角刘峰退伍后,组织没给安排工作。他娶不到好媳妇,随便找了个乡下姑娘结婚。姑娘嫌他穷,三天两头跟他吵。他去海南淘金卖盗版书,姑娘又跟一个卡车司机跑了。
为他人为集体无私奉献了一生的刘峰,最后变成了一个穷困孤寡的残疾人。他对每个人都报以最真挚的善意,可是命运从来没有回报过他任何温情。
整部剧里最赤诚,最干净,最有资格受到命运眷顾的两个人。一个人残了,一个人疯了。
有个叫做柳主任的作者说:好人注定没好报么?不,这不过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悲剧的极致体现。
好人最好的福报,就是在诸多诱惑下,他依然选择成为一个坚定的好人。成为一个好人,时时刻刻都能感到到做一个好人所独有的踏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是好人最大的回报。
就跟著名的国学大师于丹说的:雾霾没什么可怕的,你把窗关上就可以了。心中没有雾霾。
时代不好不要抱怨,对邪恶的人不要公开批判。于是我们活成了一个喜嘴上感恩、私下诅咒的人。我就一普通人,即使时代有问题,我还能怎么着?!
4
冯小刚《芳华》暴露的社交潜规则,到底多残酷
这世界不缺善良,缺的是加了理智的善良。
刘峰是个自带崇高属性的人。表面上看,在文工团他不可或缺,连炊事班的猪丢了,也来找他帮忙。“谁也没有设想过,我们这支队伍里没有了刘峰,会是怎样。”
但他无底线的付出,结果却是被践踏,这是为什么?
在某些时刻,中立的态度,本身就是在纵容作恶。
《芳华》的作者严歌苓也说,“我有自己的一份忏悔,因为当年欺负战友的经历,也有我的一份罪恶。 写这个故事也在幻想我当年的角色,给出一份忏悔,给出一份批判。”
冯小刚克隆了“青春无悔”,在精神错乱中搭建出了“文工团无悔”。
结语:
我对冯小刚没有任何苛求。我们作为普通个体,可以不发声;如果被迫发声,则尽量不要赞美无耻;如果被迫赞美无耻,也不要表演得那么逼真。
他们要整个时代都承认他们是美丽的,是胸怀理想的,是有着改天换地的情怀的。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推诿给了体制和时代,推诿给一些人,推诿给一些事。
错的是那个时代,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没有从那些恶毒的伤害中获得快感,从那些放肆的破坏中寻找利益,从那些残暴的屠戮中冉冉上升。
广场舞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给这个时代的最好的解释。每到傍晚时分,整个中国所有的广场上就欢声四起,鼓乐震天,喧哗得整个国家头痛欲裂。尽管城市的天空和宁静是属于所有公民的,但他们不在乎。他们只要他们的幸福。他们像林丁丁一样自私:只管自己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