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晒着拿几个月工资买的包包;每个购物节喊着要“吃土”,也停不下“剁手”;世界太大,我想去看看,今天飞日本、明天飞巴黎,口号是“买买买”……中国媒体近日援引相关机构的报告称,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有56%的人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每月平均储蓄仅1389元(人民币,下同)。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崇尚未雨绸缪、量入为出,爱储蓄的传统仿佛已超越经济范畴而成为一个文化基因。多年来,中国的储蓄率都在全球居于前列,甚至还遭到美欧国家的诟病,认为过高的储蓄率限制了消费,影响了经济发展,这甚至成为美中贸易战的一个议题。
中新网资料图。
然而近些年来,这一现象正渐渐改变。2018年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为44.91%,与2008年的历史高点(51.84%)相比,出现明显下滑。特别是年轻一代,与父辈省吃俭用、喜欢存钱的习惯不同,他们更推崇“及时行乐”,热衷于出境旅游、美容化妆、去高档餐厅、购买奢侈品……消费观已不仅是“今朝有钱今朝花”,甚至在花明天的钱,特别是花呗、白条等借贷平台的兴起,更对中国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推波助澜。
但这样不再储蓄、借贷消费的变化真的好吗?在微博、知乎、天涯等社交媒体或社区平台上,有关“年轻人该不该存钱?”的话题近年成为持续热门讨论话题。
不可否认,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实现跨越式发展,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这让年轻一代对于消费的态度更乐观更积极。而经济学家们也更倾向认为,如果人们只勤奋工作和储蓄投资,生产能力较强,消费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而年轻人超前消费的态度有助于中国经济再平衡所需的激增消费。
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如果说“月光族”只是花光所挣的钱,那么“月欠族”这种“寅吃卯粮”则看似“潇洒”,实则暗藏风险。诸多大学生因校园贷而发生的悲剧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而这已有前车之鉴。中国的近邻日本在经济大崩溃前的1990年代,也曾因此前的经济黄金时代而迎来一波大肆消费的时光。彼时日本流行“刹那主义”,也就是及时行乐。“消费即美德”成了日本年轻人的共识。爱攀比、重物质的他们,在商家鼓励下,人为的把每一个节日硬生生过成了消费的高光时刻。于是,信用卡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并以各种优惠吸引消费者……场景何其相似,然而到了1990年底,一切戛然而止。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消费金融市场受到冲击,信用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过度扩张带来的过度贷款也造成了多重债务者及破产者的增加,除了经济冲击,暴力讨债等又带新的社会问题。
纵然是人们心目中“喜欢负债、喜欢超前消费”的美国人也开始存钱了。据彭博此前报道,美国人近年来存的钱比你以为的多得多。今年1月公布的修订后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个人储蓄率为6.7%,而2019年1月是7.5%。 而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期间,美国个人储蓄率大多维持在1%以下,其中2005年8月出现甚至了-2.7%的负值。全民寅吃卯粮,这就是美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根源。痛定思痛,美国人重新重视储蓄也大抵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
可以看出,过度消费现象如若蔓延开来,将不仅仅给个人家庭带来痛苦,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巨大风险。当信用贷款增速逆势狂奔,当超前消费成为债务杠杆的“罪恶之源”,中国不断攀升的个人债务已成必须防控的风险。
古巴比伦的金钱第一定律说到:“金钱是慢慢流向愿意储蓄的人。”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已经为人们的消费做了最好的指引。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储蓄的传统更不该丢弃。 “务本节用财无极”,2000多年前,《荀子·成相》就告诉人们:一方面要致力于生财的根本,努力创造财富;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节约开支。这样,财富就会不断积累,无限丰富。对中国政府来说,对金融市场及借贷平台加强监管,对民众消费做好疏导,亦是防控金融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
往期回顾
“证据”刷曝媒体圈, “全民陪审”刘强东案,律师称这都是策略
约炮之旅,佳人引路?!疑似刘强东桃色案公寓视频曝光,各种细节各种解读
本文为美国侨报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小编: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