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以“死读书”为名打压华裔学生可以休矣!—— SHSAT民权抗争

数据分析:轩辕社 Shelly L.

最近纽约市长白丝毫和一群极端政客,终于又开始借口特殊高中里的亚裔学生太多,西语族裔和黑人学生太少,宣布把纽约公立重点高中从考SHSAT (Specialized High School Admissions Test)试录取改为配额制度,明年有20%名额给所谓弱势学生,目标三年内要把西语族裔和黑人学生比例提高到45%以上。

 

亚裔学生投胎错了,族裔就要受到限制,这在广大市民间激起了义愤。尤其当这很多喜欢学习,想考或已经考进去重点高中的学生刚好就是就是亚裔/华人,作为物伤其类的本能,广大华人出来抗议是一种生物本性。这没有什么值得指责的。但是每当这个时候,痛心的是总会有人出来敲各种边鼓,比如说,当别人在讨论这种公开制度性歧视的时候,有人就转移话题去纠结现在的特殊高中考试是培养书虫,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没有益处。下面先讨论一下这种说法。

 

首先,我们完全同意死读书的学习方法没有益处,基本上绝大多数家长也都赞同这种意见。唯考试论、唯读书论无论在中外,其弊端早已天下皆知,根本不需要热心人士出来详林嫂一样地提醒。笔者也是藤校毕业的,并且辅导过多名亲友报考藤校,里面覆盖了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学院,有男有女,都是家境普通的华人,至今为止成功率百分之一百。在开始辅导他们每个人的时候,笔者都会先强调,越是名校,越不注重你们的考试成绩。事实上,这些师弟师妹们的纸面成绩也就都一般,但是都如愿以偿被录取了。藤校和其它名校,往往看的是综合指标和很多匪夷所思的方面,死读书只考学习成绩的确很难进入名校。笔者曾经比较过某藤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的工程数理、金融会计等科目的若干门类似课程,对比显示市立大学的课程要求更加繁杂具体,非常接近死读书的定义,而藤校的同一课程则更加宽松自由;多个科目互相印证之后发现皆如此,估计不是偶然现象。所以,假如某些学生只会死读书,进藤校显然更容易纠正这个坏习惯;不努力读书的,或许市立大学的严格训练更能促进其努力学习,双方取长补短或许还是好事。

那么,考SHSAT进入重点高中的华人学生是不是都是死读书的书虫呢?只要亲身走访一下学校和社区,和这些高分学生、家长们接触过就知道了,很多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从科学探索、发明创造、艺术美学、音乐体育、社区服务、辩论写作等等,获得各种大奖者多如牛毛。我们和这些优秀学生家庭接触过很多,还没有发现有多少高分学生真是除了读书别的都不会的纯书呆子类型的。很多看似很文静的nerd,其实也是学了很多技艺,只是不喜欢表露出来而已。这些孩子从小上了多年各类课外活动,随便玩些音乐,艺术雕虫小技出来,功底估计比本文很多读者还深厚,不显摆并不是罪过啊。所以,对书呆子培养法泼冷水的人们,能否举一些啥都不会,只会死读书的例子出来,然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些书虫不配获得重点高中的学额?去年(2016年10月16日),美国杜克大学教授Peter Arcidiacono递呈法院对哈佛大学过去六年申请者的数据分析,里面显示亚裔申请者不仅学业成绩好,而且各种课外活动的成就也是在各族裔里显著领先的。那些人云亦云口口声声说亚裔孩子只会死读书的舆论,往往只是出于偏见(stereotype),而并没有真实的统计和研究。根据纽约时报和彭博社等各大新闻网上个月(2018年6月15日)的报道,民权团体在对哈佛进行的歧视亚裔起诉过程中,分析了十六万份入学申请后发现,哈佛招生人员在没有见过亚裔考生的情况下,就自动给这些孩子们的Personality(性格)打了低分。此事充分反映了教育领域和更广泛的社会上对亚裔所存在的偏见,而且还只是冰山一角。

 

美国号称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尊重每个人的性格和自我发展方向。电影《阿甘正传》就美化了一个先天愚钝,但是执着奋斗的人物Forrest Gump。根据重点中学家长们的作风,这些学生啥都不会只会刨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退一万步来说,真有这么一批书虫学生,难道现在的美国社会还不如二十多年前拍《阿甘正传》时的包容性,容不下这些一心只执著于书本知识的公民么?假如有性格内向极不讨喜的学生,按照现在社会风行的价值观,他们属于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特殊照顾和扶持;他们喜欢努力读书的话,更加应该重点培养。现在自闭症都这么多,不同程度受到政府协助,书虫类型学生肯定比自闭症少多了,也加进去优待名单完全不成问题。当然,优不优待不是重点,不要歧视死读书的学生就够了。现在还有一个很热门的名词,叫契约精神,精确含义各有说法,但是童叟无欺、公平买卖大抵应该包括在内。既然很多著名大学、重点中小学的招生过程自称是公平的,这就可以看作一个公开契约,公平的招生过程不应该因为学生的种族加以优待或限制。每个考生都通过同样的标准化程序报考学校,这是程序正义;学校根据标准化程序的评估遵循同样的标准录取考生,这是结果正义。种族配额的引入既破坏了程序正义,又破坏了结果正义。

 

还有些不和谐的声音说,华裔学生这么多进了名校,但是毕业后成长为商界政界领袖的凤毛麟角,所以华裔缺乏领导才能,干脆不应该招这么多华裔学生进名校。这是典型思维混乱的说法,名校华裔学生增加也就是近年的事,最后会不会成为领袖,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而且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一是社会系统性的打压,比如上面哈佛泄露出来的盲目压低亚裔评分现象,另一个是美国近年的商界、政界本身就不是处于正常环境中。美国二十多年来盛行的MBA文化,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引到了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地步,大量公司追求漂亮报表和天花乱坠的前景,最擅长这一套的人被看作领导才能爆表,深受青睐;这些“杰出”的领导者们造成美国大量实业公司纷纷裁员倒闭,泡沫经济大行其道。美国社会不少有识之士,多次抨击这种现象。川普总统的大儿子在2016年提名川普作为正式总统候选人的共和党全国大会上发表演说,他指出:“我们一向不听MBA们的忽悠,我们向有常识的智者们学习”。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领导才能,恐怕还不能定论。中国传统的修齐治平、管子的治国理政等理念标准,无一不可用来衡量领导才能。我们尊重多元化,首先就不能妄自菲薄。美国现任交通部长赵小兰曾经讲过““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好孩子,非常努力而自律,我们的家庭重视教育,因此我们的后代非常优秀,对美国贡献非常大。他们录取时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却进不了常青藤大学。其他族裔的孩子成绩不如我们的好,却进去了,这违背公平的原则。”美国一些大学提出,人的发展是全面的,要考察学生们的体育,艺术等各种才艺。赵小兰说:“好吧,那我们就来做这些,几年后,亚裔在这方面也是第一的”。但是,多才多艺的华裔孩子到了录取的时候,大学又说要看领导力。这一点除了象哈佛被揭露出来的人为偏见打压外,确实是目前有部分亚裔/华裔做的较差的地方,但是看看赵小兰怎么辩驳。赵小兰非常理直气壮的讲:“这不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放学回家,做好功课,培养好自己,将来帮助社会。你们不是强调多元文化吗?你们不是强调对宗教和文化的包容么?请包容和尊重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细致周到,讲礼貌,不是煽动,不要制定那些违背多元文化的标准。”赵小兰所表达的才是真正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的美国精神;到底什么是领导才能,现在主流舆论所宣扬的未必就应该成为唯一衡量标准。笔者大学毕业的时候,被一个跨国大投资银行招进了一个领导才能培训班(Leadership Training Program),一起进来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名校的质优毕业生。每天开讲座会谈时,班里真是谈笑鸿儒,个个经天纬地之才;志存高远,强虏灰飞烟灭。但是分组做Project的时候,问题来了。组里个个是领导人才,没有多少人愿意做基础分析;即使做了,同样数据同样方法,各自作出的结果大相径庭,还几乎没有一个是完全对的。这就是片面追求领导才能,忽视基础素质培养的结果。此类目空四海,心雄万夫,睥睨天下的精英今后进一步提拔晋升,将来的结果必然是外行领导内行。

纽约有所百年名校,叫Cooper Union大学,有祖传雄厚基金加持,一百八十多年来坚持给每个学生全额奖学金。所以该校的录取难度以前比哥伦比亚还大,每年都有学生放弃藤校和麻省理工之类而选择该校的;其学生传统性地在年度机器人比赛击败麻省理工队,毕业后很多学生转入医学院、法学院、或其它藤校继续深造,在美国主流社会名声遐迩。然而几年前,该校引进了一名领导才能超群的印度裔校长。新校长用出色的领导才能和个人品格征服了董事会和师生,说服大家把学校的财富放进对冲基金期待着高回报,又在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大举借债兴建一座高科技教学大楼,坚信会有富裕的企业竞相付款购买新大楼命名权。结果,巨额投资被出色的操盘手亏得所剩无几,而大楼建好后并没有公司或富人来洽谈冠名权。为了还债,大学只好出售了在Chrysler Building的部分所有权,从此再无力提供全额奖学金给学生,多年传统、名誉、实力均毁于一旦。所以领导才能是必须的,比如现在不少华人维权积极分子,就是因为年轻时参加过文攻武卫或者春夏之交,才锻炼出一身过人的领导才能、组织能力、和辩论能力;但是也要有个度,片面强调和追求某种似乎约定俗成的领导才能标准,往往舍本逐末,象上文提到的一些例子。

 

有人说,不让你死读书是为你好。这个我们同意,但是你们不能把这个好意制定为例规去强制执行。我们都知道,大麻与吸毒对身体不好,可是现在美国的趋势不是严格禁毒,而是为了让大家吸大麻和毒品时吸得更加舒适和安全,各地立法机构纷纷推出大麻合法或者建立吸毒注射点的法案。对待同性恋也是,现在美国主流民意都是充分尊重同性恋生活方式的个人选择和宣扬,没有象纳粹德国一样把同性恋者抓去强行治疗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拿出对吸毒、同性恋这些社会现象同等的包容,去保障学生自由选择死读书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呢?死读书最多害了自己,不像加州最近几个抽了合法大麻后车祸的,害人害己,殃及无辜。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防止人死读书,而采取纳粹一样的专制方式去压制。我们不赞成死读书,但是遵循美国平等自由的精神,我们尊重并捍卫别人死读书的自由。这种“某项行为对你益处不大,所以我们要纠正你”的思维,似乎更加适合1940年的德国,而不是今天的现代社会。

 

美国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标准化考试制度,伴随的是美国教育体系蓬勃发展,在全世界无人能及。在一个民族多元化的社会里,标准化考试是防止种族歧视的最好工具,杜绝了面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藏式种族主义干扰。假如废除SHSAT考试,那么可以用相同的理由一路废除大学入学试SAT,以至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比如医学执业board、律师资格bar、各种会计师、药剂师证书考试等等;没有了标准化考试,各种势力必然巧立名目,都冠冕堂皇推出惠及自己的种族配额,势必造成美国社会大倒退,回到一百多年前种族主义竞相泛滥互相损害的状态。大家去看医生、配药、咨询专业人士时,不知是宁愿选择一个一直刻苦学习本专业技能,不注重其它无关方向的,还是喜欢选择一个多才多艺,善于交际,领导才能爆表,但是从不在自己专业上“死读书”的?

 

Related Post

亚裔学生们本来就是美国人,他们的父辈、祖父辈的年代,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种族歧视。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想在长岛好区买房,也受到挤兑,卖家和经纪都不让他买。这些老人们大概没想到今天,他们的孙子辈依然因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来自亚洲,就仍然要承受老前辈们自己当年都没有机会承受的又一类新的种族歧视。有人说,纵容亚裔学生自由入学,将来名校们甚至哈佛耶鲁里面全是亚裔学生,谁还想去读?首先,说这话的人不自量力,有什么可能名校里全是亚裔学生,难道别的族裔一个也考不上好学校么?对族裔几乎最不限制的加州理工学院,亚裔学生最多的年份也就略低于一半左右,远没有达到全是亚裔学生的程度;其次,说这话的人依然不自量力,自古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藤校二百年前全是白人,阻碍它们发展为世界名校了不?日本、德国的顶尖大学也几乎全是日本、德国人,影响它们成为世界一流学府了么?就算一个藤校变成全是亚裔,或者全是黑人、西语裔,丝毫不影响这个藤校的财力和影响力。以为改变几年学生的构成就会危害学校的,是典型的蚍蜉撼树井蛙思维。再次,说学校全是亚裔就没有人去读的,是不是跟那些说学校全是黑人西语裔就没人去读的是同一类人?无论学生成分怎么变,加州理工一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府之一,没有人说因为亚裔学生太多而不想去这个学校的。一个人看到学校里全是美国土生土长的亚裔孩子而心生厌恶的,只能是个种族主义者,如果这个种族主义者本身也是亚裔,那么,这种心态就真的连生物学也解释不了啦。美国排华法案出现前,华人曾经是美国白人黑人之后的第三大族群。当时的种族主义先驱们,一定也具有和现在的“著名大学里华人学生太多不好”思维差不多的理念,觉得社会上华人太多不是好事,于是压迫的压迫,残杀的残杀,驱赶的驱赶,导致美国华人数量持续下降了大半个世纪。虽然近年大量华人新移民重新涌入美国,也永远无法恢复华人当年所占的人口比例了。

 

现在纽约重点高中里,黑人和西语裔学生不多,这是不是不公平呢?三、四十年前,重点高中里排第三的Brooklyn Tech高中,黑人和西语裔学生占了60%以上,华人则低于5%。这算不算不公平呢,为何从来没有人表示愤慨?纽约有另外两所优异的公立学校,亨特附小和Beacon高中,由于有面试,造成亚裔学生比例不高,这才是最有可能涉及种族歧视的例子,却没有人提出调查和反对,这是非常悲哀和可耻的双重标准。黑人和西语裔,是不是没有优秀学生呢?当然不是!远的不说当年Brooklyn Tech,现在纽约有一些机构,影响最大的有:A Better Chance、Oliver Program、Prep for Prep等,专门选择优秀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学费输送进纽约最顶级的私立中学,这些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能作为典型被著名大学录取,并被这些机构背后的赞助方继续提供全奖读完大学。此类顶级的私立中学平时基本上非富即贵才能进入,学生和家长都要被评估,学生锻炼出来的是自信、眼界、圈子,和藤校招生的高大上宗旨简直是无缝对接;即使华人中上产的优秀学生能进的也不多,所以低收入学生一旦获得这个机会,比进入重点公立高中是幸运多了。以Prepfor Prep为例,每年有120人的名额,每年各初中小学推出参加初选的亚裔学生大概占所有申请者的60%~70%,而最后被选中的却只有5%左右,绝大部分最后获选者都是黑人和西语裔学生。其它几个优厚program的情形也是类似,这有没有种族歧视成分在内,可以讨论。但起码我们知道绝大部分优秀的黑人和西语裔学生为什么没有进入重点高中,这几百名进入高端私校的优秀黑人和西语裔学生,和背负着社会上种种偏见,只能凭考试进重点公校的华裔/亚裔学生比,显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重点高中现在的亚裔学生这么多,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捷径可去,只能凭借公平的考试努力读书。很多优秀公校学生来自低收入工薪家庭或新移民家庭,他们的家长有的宁愿花几个月房租,省吃俭用也把子女送去补习班,如果是别的族裔做这事,一般会被交口称赞上主流新闻,但是在一些戴了有色眼镜的人士看来,华人家庭这样做就成了罪恶。似乎低收入华人家庭把仅有的一些积蓄花掉,带孩子去深度豪华游,回来再效法某史丹福新生一样写一百次我开了眼界就能被好学校录取似的。

 

华人家长过分热衷送孩子去补习,这不值得鼓励。但是在美国,大家切记,对别人如何育儿指手画脚是十分不礼貌的。每个家长作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道理。假如家长、学生喜欢枯燥的课后提高班,完全有权利去自由选择参加。有人说应该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这是很好的意见,但是很多体育运动的装备、教学费用比上个课后班高多了,不是一般的低收入华人家长能长期坚持的。还有人攻击华人家长总是让孩子学钢琴、提琴,千篇一律,造成孩子没有特色。这其实是非常无聊的闲话,钢琴、小提琴都是非常好的入门乐器,对培养音乐基本功非常有裨益。中国传统的国学文人、道学隐士,基本上人手一架古琴,逾千年何曾有人感觉到丝毫千篇一律的印象?现在很多孩子为了不被脸谱化歧视,放弃自己喜爱的乐器,而去绞尽脑汁花大价钱玩一些冷门乐器、原始部落乐器之类的,这才是压抑个性、本末倒置、投机取巧。每个社区的孩子喜欢玩不同的项目,本身就是多元化的表现。美国很多大学的体育特招项目以商业化标准运营,大部分只优待美式足球、篮球、冰球的特长生,对其它体育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完全忽视,其实也算违反多元化准则,属于商业行为对教育事业的干扰。

 

曾经呼吁严惩一名无辜华人警察而出名的纽约华裔市议员陈倩文,最近居心叵测地在媒体上发文,说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特殊高中。这话其实应该对试图推行种族配额的纽约市长和教育局长去说,以及对那些成绩本来不好,却想依靠种族配额入学的学生去说。人各有志,也有自己的喜好,不能用自诩政治正确的借口来强行干预别人的生活和发展。笔者曾经有一段时间和大量学生在放学时段同时乘坐地铁,发现亚裔学生聚集的车厢里,基本上莺声燕语,还有不少喜欢埋头看书的;而黑人学生聚集的车厢里,经常会有疑似地震的感觉。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活动项目,不同的学生就应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醉心于看书做题的孩子非要赶人家一窝蜂跑去和玩橄榄球的厮打对撞本身就是非常荒谬的,而把他们本来好好坐着读书的位子腾给喜欢唱歌跳舞玩乐的学生也是拉牛上树,毫无意义的。

 

学生本来就应该认真读书,近年有一个词很时髦,叫工匠精神。其含义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会同意,对自己的本职保持敬业和认真,应该也属于工匠精神的范畴。学生做好自己的本分学习和考试,就是值得赞许的敬业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生从小尊重学业,将来才能认真对待每一项事务,无论是作为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把兢兢业业准备考试的学生攻击为考试机器,是彻头彻尾的歧视行为。至于试题有没有偏离学以致用的原则,造成补习班才能确保考试成绩呢?这就是出题机构的问题了,需要出题人员和学校加强沟通和合作,提高试题水平和备考水平,觉得一次考试太随机的,也可以增加考试次数来改善录取程序,而不是破坏这个本来最公平的制度。当然,现在很多特殊中学、重点小学的学生因为过于注重功课,荒废了课外活动和娱乐时间,这不是值得鼓励的现象。但是,他们是为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和别人一争高下,这和很多练习体育项目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训练,最后得以进奥运拿奖牌的学生一样,其执著与坚持都是值得社会大众尊敬的。尽管我们不一定赞同他们选择的道路,但是任何人并无资格贬低奚落他们的刻苦与坚毅。

 

中国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可以粗浅地解释为:耕读传家除了读书还有实践,优于单纯只注重诗书的死读书方式;这个解读虽不精确,但足以说明不提倡死读书早已是一种传统共识。真正死读书的学生不多,我们也反对死读书,但是我们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喜好和每个家长选择的育儿模式。我们可以建议华人家庭尝试更多样化的子女培养与教育方法,但是决不会容许任何人以死读书或者缺乏某些才能为名剥夺华人/亚裔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这是从排华法案至今依然没有结束的抗争,每个华人都必须坚持下去。

相关阅读

纽约教育维权系列之(四)– 6月26日初选小结

全校数学考零分,打架,吸毒,滥交 —— 让你惊掉下巴的Bronx公立高中 。特殊高中是华人孩子的唯一指望,但市长要取消SHSAT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