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为什么越高层次的父母,对孩子越“吝啬”?

美国威斯顿

微信号:wzmark123

微信号:shp834061152

见过不少孩子,被家里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但惯子如杀子,当我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想事无巨细的都帮孩子承担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在对不起孩子了,我们忽视了他成长所需要的磨练和对欲望的选择、克制,我们成为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道阻碍。

— —青榄君

前两天好友转给我一条微博,微博的博主说他跟小区保安大叔聊天,知道了保安大叔家里的故事。

保安大叔的儿子28岁,去年结了婚。他们老两口苏州乡下的,都没啥正经工作也没退休金。穷尽一生积蓄给儿子买了个房子结婚。

儿子没什么学历也不上进,一个月到手三千块钱,就够养车。

每个月除了公积金还要掏三千块现金还房贷,还不起。

大叔没办法又只能在园区做保安,白班夜班都要上,周末都不休息,一个月到手四千块,全给儿子。

老伴还得一天到晚给儿子儿媳妇做家务做饭,伙食买菜都的自己掏钱买……

最后博主问网友们:“这个事我听着蛮震惊的,现在还有这样不思进取的年轻人吗?”

结果这条微博迅速被评论了上千条,大家纷纷说出自己身边,乃至自己家亲哥哥、亲弟弟,亲舅舅都是如何好吃懒做没出息,怨天怨地啃父母的。

 

看到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他说:“自己养的废物自已受着”。这句话听着刺耳扎心,异常的残酷。

可是仔细想想,却有点话糙理不糙。

普通条件的家庭里,父母越是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越容易没出息,觉得啃老是理所当然,也越是虚荣自私。

这些隐患多数都是家里从小就埋下的。

 

父母不能富甲一方,护着孩子一辈子,就真不该从小娇惯宠溺孩子。

这样不仅不会让孩子更快乐,反而是孩子,乃至整个家庭不幸的根源。

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

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欲望有所节制

前不久曝出过一条新闻,“女子从小被富养购物成瘾负债约70万,家人卖房还债”。

 

一位从小被富养长大的女孩子,对于金钱没有什么概念,生活中一直都是“买买买”,偏爱各种名贵的包和化妆品。

 

可是她自己月收入只有4、5千元,无节制的开销根本负担不起,为了维持自己的高消费,这个姑娘偷偷把父亲和丈夫的车子做了抵押,还通过各种方式借钱,包括高利贷,现在连本带息,20多万元本金要还七十万左右。

 

当债主接二连三上门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告诉了丈夫和父亲。

老父亲批评女儿的同时也很自责,两记耳光打在了自己的脸上,后悔从小把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在物质上太宠她。

 

为了还债,姑娘的老父亲决定“卖掉房子,租房子住,走一步算一步”。

像这位父亲一样爱孩子的父母在中国并非少数,多数这类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家庭,但因为自己从小物质上并不宽裕,或者自己经济上稍微好一点点,总是担心孩子受委屈,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者不拒,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富养”,孩子长大后就能幸福快乐,眼界开阔。

但遗憾的是,幸福的真相并不是这样。

与孩子的幸福感紧密相关的,是对愉悦感的节制。

 

无节制的孩子,要什么玩具就有什么玩具,要什么吃的就有什么吃的,没有计划性,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什么努力,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既不会因为得到而珍惜,更不会因为得到而感恩。

 

一旦什么时候,他的欲望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必然就会通过哭闹、自残,甚至离家出走、威胁自杀等等极端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并且生活在虚假的“凡事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久了,孩子的内心也会变得脆弱不堪,真正面对生活的时候,极容易出现落差,走入歧途。

父母想让孩子获得幸福,从来就不需要让孩子拥有一切,而是要让孩子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慢慢去体验幸福。

 

比如孩子爱看电视,不要让孩子一直看好几个小时。而是每天让孩子看两集动画,让孩子期待每天的动画片时间。

比如孩子喜欢吃冰淇淋,不要无限量供应,每天给孩子一支到两支,让他对美味有所期盼。

给孩子零花钱也是同理,不要一次给足一个月的,一周一周的给,能让孩子更懂得合理规划,量入为出……

 

在平凡小事上培养起来的对幸福的态度,是孩子一生快乐的基石。

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

父母需让孩子参与到感恩的行动中来

有位旅居国外的妈妈写过这样一件事,邻居家3岁的小孩子邀请女儿去参加万圣节派对,那天整栋楼的4岁以下孩子都在派对上,大家玩得很开心。

 

派对结束了,这位妈妈就反复想,要送什么礼物给邻居家的小孩表示感谢才好。

想来想去,决定跟女儿的老师寻求建议。

 

可是孩子的老师却反问道:“派对的主角是孩子,受邀请的是孩子,孩子玩儿得也很开心,为什么最后是你在准备礼物表示感谢呢?”

 

这位妈妈被问愣住了,就回答自己教过女儿说“谢谢”,但是孩子还小,结束后送礼的工作只好自己代劳。

 

老师却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常常忽视了感恩教育,而感恩的孩子更容易幸福,也更容易去珍惜现有的生活环境。

可是,感恩不等于教会孩子说“谢谢”,“谢谢”其实是非常容易教的,而要让孩子真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却不容易,这些就需要从小播种在孩子的心中。

这段话是国外老师说的,但在国内也同样适用。

我们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对孩子感恩行动方面的教育,有时候甚至有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孩子说了声谢谢,就万事大吉,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家里的一切特权,享受家人的全面照顾。

 

其实这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孩子还小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谢谢两个字代表了什么,父母让说什么就说什么,心里未必记得对方的付出对方的好。

父母希望孩子终身幸福,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需要在日常很点滴的事情中,帮助孩子知道感恩的意义。

 

可以在节假日,跟孩子一起给需要感恩的人制作贺卡,一边制作一边回忆一下跟对方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也可以在每次吃饭前,跟孩子一起感激一下做饭的家庭成员,让孩子帮忙一起拿拿碗筷,摆放一些餐具;

在孩子每次得到帮助之后,都不厌其烦的告诉孩子是因为什么要表示感谢。

 

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未必会飞黄腾达,但肯定永远不会变的刻薄自私,生活中也永远不会缺少幸福。

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

父母需让孩子体验到非物质的快乐

我们常常都很功利的,认为没有钱,就没有快乐。所以常常为了金钱,去牺牲睡眠,牺牲健康,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然后再想着用金钱来补偿孩子。

 

但是从小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物质上被充分满足,但精神上常常空虚的孩子,其实是很难获得长久的稳定的快乐的。

 

有位把3个孩子送进斯坦福大学的妈妈,曾经做过一次交易经验的分享。她专门说起一点,就是不要用物质来奖励小朋友。

 

有人问她家里女儿不喜欢洗澡,可不可以用玩具奖励。她说玩具不是永久的朋友,你可以跟孩子说:“你洗干净,可以给妈妈化妆”,对男孩子可以说“你做好,你可以给爸爸化妆”,孩子一定喜欢的。

 

她总结说,要奖励孩子,就奖励一件有趣的事,是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非常认同这位妈妈的教育理念,她给孩子的,不是物质上面的短暂的快乐,而是一种成长的体验的快乐。

家庭中如果经济条件尚可,可以给孩子提供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些他能够去感知的,记忆的美好体验。

 

比如全家人一起出游,一起去孩子喜欢的博物馆水族馆,一起照顾一只宠物或者一起在某个时间玩什么游戏。

 

这些体验永远比拥有物质更幸福。从小就有各种幸福的体验的孩子,长大后也更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中国有句古话说“惯子如杀子”,当我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想事无巨细的都帮孩子承担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在对不起孩子了,我们忽视了他成长所需要的磨练和对欲望的选择、克制,我们成为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道阻碍。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除了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并没有第二条捷径可以走。

专访美国威斯顿教育Mark:让更多中国留学生不再走弯路

mark

美国威斯顿教育

我们这一生不知要听到多少话——有些话可能一回头就再也记不起来;但有时候,一两句简短的话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2012年感恩节那天以来,这句话一直铭刻在王马可(MarkWang)的心中,让他几年来坚持帮助那些刚刚进入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

Mark生活在中国广州,小学和初中就读于广东省一级公立学校,高一前往美国留学,就读的是排名前一百的私立精英高中,后来专攻企业管理专业,现在仍为在读学生。不过,他已经创办了一家为中国留学生提供服务的教育咨询公司,为至少300名留学生提供过帮助。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刚刚踏入美国这块全新的大陆时,Mark与其他中国留学生无异,如同Alice掉进了兔子洞一般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在他感到非常无助的时候,得到了一位王姓叔叔热情且不计任何酬劳的帮助。“他帮助我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帮助我提高英语,帮助我学车、考驾照,帮助我跟学校老师沟通……”Mark觉得自己很难数算得清楚如此诸多的恩典。

      2012年感恩节的晚宴上,当Mark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美国的生活以后,希望能够为对方做些什么表示回报时。 

但是,他所得到的回馈却是:“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情。”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Mark的内心,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原本就是基督徒的Mark开始不再仅仅关注于自己的生活,而是进入华人教会参与服侍。因为亲身经历过美国艰辛而丰富多彩的留学之路。深知美国留学所带来的造就、机会、祝福、与挑战,从当年圣诞节开始,Mark就特别关注那些中国留学生,并给他们提供种种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美国生活。“从接机开始,然后带他们去找房子,去银行开户,去超市买生活用品,去宜家买家具……”Mark介绍,他还会教给这些留学生如何组装家具,因为在美国请人安装的人工费很贵。

       后来,得到过帮助的人也问了Mark同样的问题:“我能如何回报你呢?”Mark也回复了他们同样的答案:“我不要你的任何回报。我只要你像我一样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做神所喜悦的事情。”

 有些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听到的时候也不会觉得有何特别之处。然而,当一件小事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它所带来的冲击将是任何言语也难以描述的了。Mark弟兄的回答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后来他们就聚在一起,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无偿帮助周边3所大学以及5所高中的留学生,做他们的中国学生协调人。

       随着得到帮助的人数增多,这个团队也不断壮大,所能够帮助到的人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这个团队已经很难满足人群的需要,Mark就考虑正式成立一家公司,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后来,团队核心管理层经过半年的祷告,成立了美国威斯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Mark弟兄出生于1994年,这家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清一色都是80后和90后,并且大都具有国内教育背景,了解中国国情;同时他们又经历过初来美国留学时的不知所措,经过挣扎后了解美国留学生生活环境现状,因此对中国留学生的需要也非常清楚,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融入美国的生活。此外,为了让公司运营的更加成熟,他们建立了100人的顾问团队,大多是60后和70后的资深教育专家,其中一部分长居美国,另一部分主要在中国。“他们全是基督徒,”Mark弟兄介绍,“我们公司的合伙人、股东,以及所有同事都是基督徒。”

       威斯顿教育咨询公司为中国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主要做的是来美落地以后的管家式服务,包括签证专家指导培训、美国学校入学资格申请、提供监护人与寄宿家庭、提供管家式留学后续服务、美国ESL等英语强化训练、心理辅导、全人关怀、美国文化训练等等一条龙服务。Mark相信,“这是很多中国国内的留学公司根本无法做到的。”他们从量身定制文体成绩和社工经验留学材料,到物色目标学校、寻找寄宿家庭、入学面试与签证、报到注册和校园生活服务、模拟式训练加上留学心理健康辅导、人生与职业策划等环节提供专家级服务。

 Mark介绍,他们会把学生每周都接回总部,提供给他们中国美食,详细了解孩子们在学校一周的情况,关心孩子的心理情况。每到周六,他们还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美国文化。周日,他们还会带孩子们去教会,教会分英文堂和中文堂,孩子们跟美国本土孩子一起在英文堂参加完聚会以后,还可以到中文堂的餐厅吃免费的纯正的中国食物。

        此外,他们还提供许多社会义工的机会,让孩子接受锻炼,这些履历地积累对他们以后申请大学有很大的优势。

        如今,已有至少300名中国留学生通过这家公司得到过帮助,其中一些人还加入了这个团队,另一些人甚至因此受到感动,开始了解基督教信仰,并且最终受洗成为基督徒。

        Mark讲述了一次让他难忘的经历:有一次有5名学生放假开车出去玩,在半路撞到了一头鹿(美国野生动物比较多,而且经常横穿马路),车辆严重损毁。那是他们第一次租车出去玩,完全不知道怎么处理,因此联系了Mark。他马上带着团队的另外3个成员,包括1个护理学硕士、1个危机处理专家和1个心理学硕士,分两辆车前往现场。另外,他们还协调911警察,帮助他们报告事故,申请救援;并协调保险公司以及租车公司,处理关于车辆损毁理赔的问题。之后,他们兵分两路,危机处理员跟Mark前往事故现场,协助救援人员以及警方。护理学硕士和心理学硕士前往医院,了解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并安抚他们。

       后来,在当年的感恩节聚会上,这5名学生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都流下了眼泪。这些学生对威斯顿教育咨询公司的敬业精神感到震撼,并从中感受到了神对他们的爱。随后,5个人都决志信主。那天,他们还送给Mark一张相片,是当天他处理完事情,到医院之后太累了,趴在车里睡觉的照片。

        为了给中国留学生提供最好的服务,Mark将公司总部设立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那里位于美国政治文化与高端科技的核心,与世界先锋教育潮流距离最近。他们经过大量研究,掌握美国常青藤大学需要什么类别的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技术操作,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学校申请策略,让中国留学生能够成功踏入世界名校。

       近几年来,中国赴美留学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留学生来到美国。“他们都需要主动去融入美国,”Mark弟兄说,不仅他们希望能够给更多留学生提供帮助,他们曾帮助过的学生也努力地为他们做宣传,希望国内更多学生和家长知道这家公司,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少走一些留学的弯路。

去帮助

  每一个需要

      帮助的人做

       神所喜悦的

                 事情!

 Mark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这句话。有一次,他走在大学校园里,突然被一个人拦住,问他是不是Mark,然后握着Mark的手说“谢谢你”。那个人告诉Mark,他曾得到一个人很大的帮助,对方没有要求任何回报,而是要他也“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曾有一个叫Mark的人,也对他说过同样的话。

*本文经过网络素材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微信账号: wzmark123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