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出国留学的孩子们不仅和国内的爸爸妈妈离了一个大洋的物理间距,心灵沟通的距离也横跨了一个惊天的沟壑。
为此,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优品家长沟通技巧课堂。
在本期家长课堂中,我们继续了解亲子沟通的第三个重要因素:表达。
了“想不想谈”(态度)“谈什么”(内容)以外,我认为每一个家长在亲子沟通前需要仔细考虑和计划的还有“怎么谈”(技巧)。
亲子沟通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第三个关键因素,便是表达技巧(expression)。国内家长和国际学生隔着遥远的物理距离,所以面对面交流的陪伴和临场感都缺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更需要一些快速有效的表达方式。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他们选出了最反感的亲子沟通类型:
-
自我中心型,比如,突然打断孩子的谈话,插入道德言行教育
-
命令式或威胁型的谈话,比如,你你你必须如何如何,否则…
-
长篇大论的心灵鸡汤型,比如,动不动就引用大段圣经经文,子曰:….
-
辱骂指责,过度反应型,比如,杀伤力大的语言,极端的表现,尖叫,粗口…
-
强制结论型,总占据沟通的强势地位,强制在沟通最后附加自己的结论
我的亲子沟通表达建议:
-
避免陷入指责和控诉的死循环,比如:”我不想知道谁先动手打架,也不想指责谁,我只想让你们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合理表达情绪。”
-
让表达更简单,比如:“我只想知道你如何理解我们之间关于洗碗的约定?“
-
表达要求时尽量简短。
-
提供建议和意见前先征求同意,比如:“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吗?””你想不想知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
-
让孩子做沟通的最后总结者,让他们有提炼和思考的机会。
-
选择孩子喜欢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沟通,建立和谐的沟通氛围。
-
无时无刻勇于表达爱,鼓励和支持。
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班上一个妈妈和我分享了她和女儿关于倾听与沟通的经典案例:
当某母亲和她的女儿正在拜访一位朋友的家时,妈妈提议让女儿帮助这位朋友做一些保姆工作——让女儿帮忙照看朋友的小儿子。
然而,妈妈没有先和女儿一起商量的习惯。女儿多次在生活中提出这一点,这意味着女儿对凡事沟通的需求更加敏感。但有时妈妈还是会忘记。
在回家的路上,她注意到女儿闷闷不乐,
所以妈妈问,“怎么了?”
女儿气愤地说:“没什么。我只是觉得平常的你十分自我。你没有问我就自告奋勇让我照看别人的孩子。”
虽然妈妈意识到她犯了一个错误,但在女儿听到自己的道歉之前,她认为她的女儿需要一些私人空间还缓和愤怒的情绪。
因此,这位妈妈决定等待一个好时机然后继续展开谈话。
那天晚上,她问女儿,“我是否可以坐在你的床边一会儿?”
她女儿说,“我不在乎,随便你。”
所以妈妈坐在女儿床边,开始抚摸女儿的头发。
她怀着理解的眼神说:“有时生活真的会变得如此困难,尤其是当我们感到对一个人不理解的时侯,就像你现在肯定特别不理解妈妈。”
妈妈一说就发现泪水顺着女儿的脸颊流下来。
几分钟后,她补充说:“我感到很抱歉,因为你觉得我是不尊重你的,所以我做出来的事情就不尊重你。没有先问你是否愿意去照顾孩子,我犯了一个错误。”
“不仅如此,妈妈”,她说。
“还有什么事情让你不愿意照顾小孩?”妈妈问道。
“我觉得自己也不好意思说。”
“有别的什么原因吗,勇敢告诉妈妈?”
“如果我放学后照看孩子,我不知道如何完成我的功课。”
“还有什么别的你不想做这件事的原因吗?”
“我不喜欢照看她的孩子,因为他们太难管教了,从不听我的话。”
妈妈点点头说道:“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感受。如果你愿意,我愿意打电话和那个朋友解释说我那天犯了一个错误,要求我的女儿当众做一件她不愿意的事情,如果这样能让你好受一些。”
女儿说:“谢谢你,但也许过了今晚我会没事的。我明天早上会告诉你我的感受。”
妈妈说:“我很爱你,不愿意你难受,更不会去做让你受伤的事,相信我孩子,以后妈妈会和你事前做认真的沟通。”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亲子沟通。
这位妈妈等待正确的谈话时间,用心聆听,保持冷静,自觉为她的错误道歉,并在没有做自我中心的家长式判断或试图改变女儿的情况下,耐心倾听女儿的感受,导出情绪。
她和我说:“我们需要谈论发生的事情,而不是让女儿的情绪成为一个大问题”,所以她一直等到局势冷却下来,然后才开展谈话。如果妈妈立即要求谈话,她的女儿就会把这点作为开启长篇大论讲座或即将进行惩罚的信号。从教育的长远意义来看,使用这种方法意味着青少年更容易“听到”他们的父母,而不是强迫参加“讲座”或者接受“惩罚”。
这位妈妈还非常有同理心。她多次提问,询问女儿的感受,并且将自己置身于女儿的处境之中,试图真正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在表达过程中,妈妈的话语是引导式、镜面反映式的,主要目的是反馈女儿的感受。注意,这种方式不包括贴标签和做判断,且妈妈也并不是最后的“总结者”。
给予女儿更多表达权力的过程中,妈妈也开始赢得女儿的信任,变成了更有影响力的一方。这也是女儿为何在谈话最后能开始做出妥协的原因。
我们再复习一下这3期亲子沟通课的内容。
-
最成功的表达,是沉默。
-
把话语权交给对方,不是失去权力,而是获得权力。
-
真诚的关注,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
说话不需要烧脑。只说不听是偷懒的行为。
-
减少在微信上的打字和语音等“单向交流”:多用视频沟通,捕捉孩子的非语言信息,且让孩子有及时反馈、澄清的机会。
-
减少“有去无回”的交流,比如在孩子睡觉时间之后发信息、在孩子情绪低落或愤怒的情况下发信息等。
-
记住两个公式:“我感觉…因为…我希望…” 和 ”你感觉…因为…你觉得合理吗?“
第三课:学习表达
-
把表达场景选择权交给孩子。
-
表达要尽量简短。
-
让孩子做沟通的最后总结者。
-
时刻表达爱,鼓励和支持。
最后,希望所有的中国爸妈都能够给孩子一个言传身教的正确沟通榜样,做一个旨在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的行动型父母,而不是只会通过沟通发泄情绪的反应型父母。
愿所有中国爸妈和赴美小留学生都能——-
理解万岁,沟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