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25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成果:成功培育全球首个体细胞克隆猴。此举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克隆猴问世的消息让世人尤其是中国人兴奋骄傲又好奇,下面小侨针对几个普遍疑问帮助大家寻找答案。
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育婴室的恒温箱里得到精心照料。(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里已有两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是2017年11月27日诞生的“中中”和12月5日诞生的“华华”。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历时5年攻克了体细胞克隆难题。通过DNA指纹鉴定,“中中”和“华华”的核基因组信息与供体体细胞完全一致,证明姐妹俩都是正宗的克隆猴。
中国科学界为何要克隆猴?
体细胞克隆猴能够在一年内产生大批遗传背景相同、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模型猴。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筛选基因型相同的体细胞,再用核移植方法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怀孕出生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
由于猴子与人在基因方面非常相近,克隆猴研究对于开发治疗人类疾病的新疗法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制作这些脑疾病模型猴,将为脑疾病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光明前景,特别是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克隆猴主要有哪些难点?
克隆猴的方法与1997年知名的克隆羊“多莉”的克隆方法类似。在“多莉”诞生以后,马、牛、兔、猫、狗、骆驼这些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从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历时21年。
据克隆猴项目带头人介绍,难题之一,是细胞核不易识别,“去核”难度大。作为受体的卵细胞,必须先把细胞核“摘除”,才能容纳体细胞的细胞核这个“外来户”。但是,猴的卵细胞核去核难度非常大。
难题之二,是卵细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过程中,体细胞的细胞核进入卵细胞时,需先“唤醒”卵细胞,然后才启动一系列发育“程序”。因此,“唤醒”的时机要求非常精准。但是,使用传统方式,猴的卵细胞很容易被提前“唤醒”,往往导致克隆“程序”无法正常启动。
难题之三,是体细胞克隆胚胎的发育效率低。被转移到卵细胞里的细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赶鸭子上架”很不适应,需要科学家采取多种手段“保驾护航”。如果“保驾”不力,绝大多数克隆胚胎都难以正常发育,往往胎死腹中。
近20年来,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多家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和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一个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供体细胞核在受体卵母细胞中的不完全重编程导致胚胎发育率低。
这项突破意味着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评价,此次突破实现了领跑和弯道超车的目标,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他还提到,“此项成果必将极大促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发展研究。”
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必将更好地应对中国人口健康领域的挑战。克隆猴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为中国科学家即将启动的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铺就了道路。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以及未来基于体细胞克隆猴的疾病模型的创建,将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
克隆猴是否存在伦理风险?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表示,开发克隆猴技术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疾病模型,来服务于人类健康,是严格符合动物伦理的。克隆人从伦理上是严格禁止的,至少在政府、科学家、大众达成共识前是不允许的。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称,“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人类健康,但科研人员不考虑对人类进行相关研究。”
美国克隆技术如何?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
2003年,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曾发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的一篇论文,论文称,用现有技术克隆灵长类动物“是行不通的”。
对于美国来说,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实验发生在2010年。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团队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以流产告终。
自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从事克隆动物研究,1963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了亚洲鲤鱼。近半个世纪以来,克隆技术发展强劲,全球成功克隆出15种动物。
往期回顾
父母兄弟都没戏!美国近百年最严苛移民议案出炉!华人该喜该忧?
本文为美国侨报综编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编辑:孟音
小编:高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