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家庭债务风险浮出水面 从“怕负债”到“高负债”

 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这是老一辈中国人的理财观念。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资产增值速度过快,年轻人比从前更愿意消费和贷款了。不知不觉,相当一部分中国民众财务状态已经从“怕欠债”转变到“高负债”。

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黄金饰品成为不少中国民众青睐的消费品之一。来自中国黄金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是黄金企业面临压力最大的一年”。尽管如此,2017年中国黄金产量仍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位,黄金消费量连续五年保持世界第一位。图为武汉市民选购黄金饰品。(图片来源:中新社)

有调查机构统计显示,中国家庭杠杆率近年来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达到50%上下,10年间增长3倍。与此同时,富足生活的标准配置从“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进化到“有车有房”,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昨日匮乏和贫穷的记忆还没消退,中国就一脚踏进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消费主义的兴起。中国是如何从一个“苦行者社会”蜕变为一个“消费者社会”的?

“这辈子就存钱了”

毋庸置疑,中国人是最爱存钱的民族之一,几年前曾有个统计,说中国人每赚100元(人民币,下同),就有46元省下来存进了银行。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100.5元。中国民众,尤其是父母辈为何爱存钱?

香港凤凰网报道,“对于我们这些靠工资吃饭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存钱是必做的一件事,‘月光族’的潇洒现在是想都不敢想的,那是刚工作或者啃老的小年青能奢侈的,像咱们现在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存钱,遇到点事就得为钱发愁,这日子怎么能好过?”面对存钱问题,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女士直言不讳。

“上次我老母亲来,我偶然和她说起孩子的教育费用。我告诉她,现在我们已经有两套房子了,就是说以后孩子的房子不愁了,再给儿子准备十万元读书钱,剩下的应该可以吃光、用光、花光了。当时我老母亲就直摇头,她告诉我,我姐家为孩子上学都计划得花30万元,我们家得准备50万元,估计才能够!因为我姐家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而我家的孩子才上小学。当时我的心就沉下来了,觉得压力特别大,50万元啊,咱们得攒到什么时候?”才三十多岁的沈女士表示存钱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上学。

为此,沈女士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还房子贷款外,还雷打不动地存银行1500元,剩下的才用于各种支出。

“看起来,每个月收入也不少,我们两口子都在事业单位上班,每个月加起来有七八千元,但是除去房贷、存银行的钱,剩下的最多只有一半了,加上现在各种费用、人情来往其实挺多的,花钱怎么也不敢大手大脚。”

“存钱如今就是给儿子结婚用,现在房子有了,就等着儿子结婚办事呢,这个需要花很多钱,为儿子备着点,都用的上。”50多岁的马先生说。

他说:“儿子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件大事,我们事先就得做好准备。”

首先得有房子。这对女方还好说,对于男方来说,似乎是个必备的大件。“这年头,没有房子,谁愿意嫁给你?”一套房子,首付按照30%算,也得十几万吧。

为了这十几万,做父母的,省吃俭用;做子女的,从上班起,就得交一部分给父母存着或者直接存在银行里。虽然明知道,这十几万首付只是开始,以后还得还贷款,但是也不得不乖乖地把钱递给房地产开发商。

有了房子,谈了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这时候,还得有笔钱用来做聘礼,置办各种结婚必备的“小件儿”,怎么说还得要几万吧。

“感觉这辈子就是在存钱中度过了,先是为了孩子读书,后来是为了孩子结婚,现在咧,存点钱为了养老。”王大妈“总结”起来一脸感慨。

“不给女儿添麻烦”

中国老一辈爱存钱除了为子女的教育和婚姻大事未雨绸缪之外,也是为将来养老和看病以备不时之需。

香港凤凰网报道,“退休后只能拿两千多了,要是在岗位上,一个月能拿六七千咧,感觉一下子手头紧了不少。”刚退休的张老显然有点不适应。

为了攒养老钱,45岁的叶女士早已开始了行动,对于有三个女儿的她来说,存钱的目的之一就是“老了有保障,不给女儿添麻烦”。

“虽然子女也比较孝顺,但是现在谁过日子容易啊,他们也得养家养孩子,还是咱们自己多攒点存点,有时候还能贴补贴补他们。”

除了养老之外,一些民众之所以爱存钱是为了患病时有钱治病。

“以前不懂事,结婚的时候要这要那的,不知道节省,结婚后才知道,为了结婚他家借了人家一万多块。结婚后还得我们两口子还,农村人苦钱更不容易。好不容易要把债还清了,孩子生病得到南京做手术,当时俺家就只有两千元,你说是不是难死人?”家住农村的小王虽然还不到30岁,但是脸上已经开始看出岁月的痕迹。为了这样难死人的时刻不再出现,现在她每天跑三轮,风里来雨里去,嗓子都哑得不成样子了。

“我妈妈这几年做了好几次手术,虽然有医保,但是也得先自己垫上,而且不管怎么说,自己也得付一部分,不存点钱不行啊。想想自己,也开始‘奔四’了,也得考虑给自己存点医药费了。”

另据新华网报道,来自河北、今年42岁的胡建花在北京从事家政工作。她的丈夫也是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在北京做汽车修理。小俩口每个月收入近万元。在北京这个城市,这个工资水准(打工者)不算高,但也足够过得滋润。

“不过,最近几年,我明显不敢花钱了,好像什么东西都贵了。从前去超市,100元能买一购物篮东西,现在也就能装满半个。像大米、油的价钱比前几年都涨了好多,但是工资没涨多少。”胡建花如此说道。

她表示;“其实我和丈夫在吃饭上花不了太多钱,我们工作的地方都管两顿饭。我们两岁的孩子放到了农村的婆婆家。除了每个月几百元的房租、电话费,没有太多花销。我爱美,没有小孩时,经常逛街买衣服。前几年,我逛街时看中一件衣服,就会买,不喜欢了就不穿。现在不行,经常是看中了,想一想,然后对自己说,算了!”

为什么不能想花就花呢?“除了物价不断上涨外,我觉得未来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孩子小,总要给她存点钱上学;父母那边,万一病了,或者有什么事呢。虽然现在小孩和父母都不需要我花什么钱,但是以后呢?”她说:“我突然发现,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了,负担很重。关键是这个负担是说不清的,孩子上学得花多少钱?老人病了去趟医院得花多少钱?我心里没底。我们还没有买房子的打算,实在太贵了,不敢想。每次拿到工资,我都必须存起来一部分才能心安。即便攒不下太多钱,有总比没有好。”

“这年头谁不欠点钱”

Related Post

相比胡建花以及老一辈父母,爱存钱、怕欠债、谨慎消费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年轻一代中似乎不多见了。

上海“界面新闻”报道,“这是一个周六的晚上8时57分,北京路易威登店外,一对男女从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身边冲进店里,‘他们9点关门’,男子庆幸地说。他们径直奔向手袋区,女孩穿着A字裙和细跟高跟鞋,男子穿着简单的布鞋,那种在政府官员中很流行的样式,为了和农民群众保持一致的传统。‘你想要哪个?’她嘟囔着,让营业员把黄色、橙色还有紫色款的Alma系列手袋给她看看。‘买东西你得买特别的,别老是和别人一样的。’男子一边甩着脏字一边说。女孩最后选了红色款,和少先队员红领巾一样的红色款。男子豪刷1.2万元,整个购买过程不过10分钟而已。之后,两人驾驶着奥迪车离开。”

以上是2013年8月20日《纽约时报》对新世纪中国都市新贵消费行为的一段描写。虽不无戏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的消费实力与格调。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就从一个“苦行者社会”蜕变为一个“消费者社会”。今日的中国社会如历史学者葛凯所描述的:“满街的豪华轿车,衣着时尚的中国人,无处不在的广告填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百货大楼和零售商店几乎让人们分辨不出各条街道之间的区别。”正如中国知名作家余华所言,“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

新华网报道,“中国已经进入了家庭消费时代,提高消费率有助中国经济发展”,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著名微观经济学研究者安格斯·迪顿如是说。

据安格斯·迪顿分析,中国人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是2:1。中国的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家庭消费的时代。中国的消费者花费的40%以上家庭收入为大宗消费,因为要为孩子花钱,不到50岁很难开始存钱。

广州《南方都市报》报道,“怎么又到还款日了?”看着手机上的银行还款通知,2017年6月刚成家的“90后”胡伟(化名)默默地说道。

去年结婚两月后,胡伟和新婚妻子刘梅(化名)决定买一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由于结婚时花费了不少钱,手头不宽裕,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再“啃老”(之前双方父母已各出80万元作首付为他们买了一套房),两人决定贷款15万元买车。买车后,目前胡伟和妻子一月要还车贷和房贷共计6000元。

近日,在被问及是否感到 “压力山大”时,“这年头,我们这些年轻人谁不欠银行一点钱啊,该消费就得大胆消费。”胡伟说。

同胡伟一样,“80后”张铁军也是一位“不怕”欠债的主。“现在的工资几乎不够用,女儿一月上学(私立学校)就要8000元,再加上各种人情开支和家庭日常消费,每月要支出近1.5万元,只能刷信用卡了。”他说。

其实,胡伟、张铁军只是中国千千万万青年家庭不喜欢存钱、敢欠债的一个缩影。

北京《半月谈》杂志报道,当代中国是一个中国人“财富大增值”的年代,也是一个家庭债务风险剧增的年代。有调查机构统计显示,中国家庭杠杆率近年来逐年攀升,2006年至2016年杠杆率从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达到50%上下,10年间增长3倍。

中国年轻家庭近些年为何敢放开手脚欠债消费了?

《艰难的转型: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一书曾指出,1990年代初中国社会就显露出了消费主义的端倪,也就是几乎与中国城市消费革命的发生同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到1997年开始出现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从600多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来看,约有1/3的商品始终是供过于求的,另外有2/3的商品供给略大于需求。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长期匮乏而走上了丰裕社会,买方市场开始形成。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这最终促使消费的升级。

广州《南方周末》报道,2016年7月,《经济学人》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7.66万-28.6万人民币之间)人数从1990年代的几乎为零,增长到今日的2.25亿。随着收入增长,他们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消费偏好开始与生活品质、情感因素、个性化和设计感相关,而不再那么重视价廉。用商品抚慰情绪,是消费主义对现代人的一个许诺,当人们跨过实用和低价的需求,开始愿意为情绪、氛围、生活品质花更多的钱,消费升级也正悄然发生。

注:本文系侨报独家策划专题【负债的中国人】系列之一,敬请关注。

往期回顾

从4月2日开始 H-1B签证申请由三个“不”决定抽签命运!

佛州高中枪手被控17项一级凶杀罪 将面临死刑

政策摇摆 部分中国留学生放弃申请H1B签证

华裔男子绿卡面试竟被遣返?律师:递解虽合法但不合情

跟联邦打“游击战” 加州市长“通风报信”放跑800多无证移民

美国加州华人支持候选人旗子频繁被拔 言论自由被妨碍

本文为美国侨报综编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编辑:耐克

小编:高侨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