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近日,中国一家专注于语言培训的企业发布了《2018中国留学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了几个可喜的留学变化,比如留学意向人群更加重视内在自我提升的驱动、较为功利化的留学因素均呈下降趋势、留学生留学前更有规划等等。但尤为关键的变化是,46%的留学意向人群明确表示没有移民计划,呈逐年上升趋势;38%的人群表示尚不确定,呈逐年下降趋势。事实上,更多留学生倾向于学成归国的趋势,已经延续多年。根据中国官方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截至2016年,中国共派出约458万留学生,其中322万人选择了返回中国。
中国人赴海外留学已有100多年历史。1978年改革开放彻底打开了中国人留学大门,中国希望借此储备更多的建设人才,但面临的却是尴尬的人才流动“逆差”——很多留学生学成留居海外,这一直困扰着中国。这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中国软硬配件方面的落差,比如城市建设和市政服务上的短板,让习惯了欧美生活的留学生感到不适应。第二,多年以前,留学生们在海外学习的都是欧美先进技术和理念,但中国优质科研平台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导致很多海归担心回国会面临无用武之地或大材小用的尴尬。第三,中国欠缺公平正义的法治化环境也让很多人打起退堂鼓。
“人才”无疑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财富,谁抢占更多人才,就意味着可能抢先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经过多年学习和工作,留学生们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且有着比较敏锐的市场动向和较为超前的发展观念。他们其中不少人从事的便是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智能制造等高科技产业,而这些与中国国内正在制定的产业政策相吻合。
为吸引这些科技变革的生力军,聚集起一个“智力资源宝库”,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海归的“引才战略”,并完善了服务海归的福利政策。前者比如 “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长城学者”等,后者比如在落户、创业资金、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便利等。在中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和法制环境改善的“加持”下,海归们的顾虑一一得到了化解,越来越多留学生加入“海归潮”,人才“逆差”也逐步向人才“顺差”转变。
为海归回中国工作创业提供完善服务,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国不能陷入“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窠臼。
近年,中国各地在高端人才录取上,愈加看重人才是否有海归背景。人才一旦缺乏了海归背景,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就可能对其关起大门。事实上,中国本土人才近年在前沿科技上的探索攻关能力已较之前大有提高。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就是位土生土长的“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头衔,没有海外留学背景、没有院士光环)。面对海归,中国不能搞学历崇拜,据白皮书显示,海归群体“所学非所用”问题比较凸显,留学生的务实性、稳定性、包容能力和自制力不足。如果继续戴着“重洋”的有色眼镜,不但不能让本土人才发挥所长,而且也造成智力资源浪费。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尝试在留学生出国规划等方面给予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政策指导和宏观建议,确保他们未来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中国也要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帮助留学生在提高职场素养,适应中国工作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应意识到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视角不同,在科研领域“中西并用”则容易形成互补效应,也会更有利于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
在当前“海归潮”的大背景下,也有一些海归选择了“归海”。近年来,连续有一些中国海归学者选择了离华重回欧美。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对求贤若渴的中国而言,与其将这些优秀学者“得而复失”当作正常人才流动,不如将其视为一剂清醒针,从而倒逼自身不断改革和完善,让优秀的海归留下来,为国为民贡献智力。面对海归潮,中国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往期回顾
面对狼医事件,南加大包庇罪行、销毁证据、校董力挺…南加大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3名中国留学生提告南加大和“狼医”!不敢做任何检查至今仍有心理阴影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编辑:萧东
小编:高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