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威斯顿
微信号:wzmark123
微信号:shp834061152
写在前面的话:今天的文章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黄玉峰的一个演讲稿,这个演讲是针对一群企业家和高管所做的。身处这个时代,不论是普通人还是社会精英,都面临着“我们怎样做父亲”这个话题,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这个题目借用了鲁迅的一篇文章。
鲁迅当年为什么要说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因为他处在中国几千年以来变化最剧烈、断层最厉害、人们最迷茫的时代。那个时候有一个大神刚刚倒下, 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孔老夫子、儒家道统。什么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 这些一夜之间变得好像不合时宜了。
西洋的德先生赛先生进来了,有人开始讲民主和自由、人权和博爱了,但是德先生赛先生又立不稳、镇不住,于是人们迷茫了,无所适从了。所以鲁迅要问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因为那时候有很多人不明白,到底要怎么教自已的孩子, 世界变化得实在太快,他们自己就糊里糊涂,吃不准什么才是对的、有意义的, 所以也不知道怎么培养孩子才算成功。
一、这个时代作为父亲的我们,
实际上精神空虚、迷茫而又焦虑
我们现在的处境,和当时的父亲们其实非常类似。过去我们也有一个天,有一个大神。现在这个天神不在了,我们内心空虚了, 需要有新的寄托。可是我们现在却连德先生赛先生都没有。这个时代,我们的精神是比较空虚的,比鲁迅他们迷茫得多。他们那时候虽然混乱,但至少还坚信有一个进步方向,我们现在好像连这个都很难说清。
没有了寄托,就比较容易焦虑,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焦虑。大家都是非常成功的人士, 有着丰富的知识、人生智慧和经验, 但是在面对未来的时候,只要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不论你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富有,都会感到迷茫。
过去我们寄希望于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希望大同世界,人人高尚,后来这个想法完全破灭了。接着我们又相信至少劳动致富、天道酬勤, 通过刻苦读书或者辛勤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可是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事情让人们连这点信念也摇摇欲坠了。
过去家长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现在家长也教育孩要好好学习,但已经不是同一个意思了。
大家都听过一句话 ,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听上去很尊重知识文化,但是要知道,这句话出自北宋民间流传的一首《神童诗》。北宋是一个可以靠读书换取荣华富贵的时代。所以这首诗中还有一句话:“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为什么读书高呢,这是有前提的, 还是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发财。我们现在说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是一旦哪天发现世道变了, 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了,“读书高”的思想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现在社会很浮躁,谁也说不清除了钱到底还有什么是可信的。所以现在人们的动力, 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和孩子积累更多的财富。
现在的父母都很着急,有出息和没出息的标准也很单一。孩子从小就被逼着上奥数班,要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 大学毕业了又要急着找工作, 然后要急着成家、买房、生孩子,在工作上要求晋升,生怕差了一步就比别人迟了,好像一辈子都被人拿着一把刀在追着跑似的, 无休无止。
孩子很累, 家长也很累, 因为所有的事情,包括读书、工作甚至恋爱、婚姻都被当成任务来完成。
现在流行说怎样怎样就可以少奋斗三十年,但是,他们不知道节约下来的这三十年要用来干什么——在挣到很多钱之后,除了去挣更多的钱之外,又要干什么?
而且, 所谓的少奋斗三十年,有那么简单吗? 大家可以想想,其实许多三十年前觉得有多么重要的东西,现在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曾几何时人们相信进了国家的工厂就是拥有铁饭碗,终身有保障,更早的时候是营业员最吃香,还要送礼托关系才能当,现在看看真像做梦一样。我们又有多大把握相信,现在自已给孩子安排下的生活的就是最好的,就是能让他平安幸福一生的呢?
这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说的,“ 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 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
今天的我们和鲁迅他们的心情一样, 每个人都在问: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些什么? 留给孩子些什么?
二、生存很重要,
但使自己幸福的能力更重要
鲁迅当年的回答是这样的:“须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
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不被淹没的力量,也就是不管风向怎样变化,都能够使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但今天,我们的希望比鲁迅说的要求更高一点。我们不仅要孩子生存,而且要他们有能够使自己幸福的能力。
形势永远是在变化的,但是人心是不变的。一个自己有独立思想的人可以做弄潮儿,一个被安排着随波逐流的人就很容易被潮水淹没。
今天来听讲的人都是成功的企业家、高管,所以我特别来说说大家关心的“富家子弟”的问题 …
1、这一代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都和父辈不同
富家子弟,尤其是中国的富二代们,有很大的特殊性。对他们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这种特殊性。他们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金钱观、价值观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也和父辈不同。我们在思考如何教育他们的时候,首先要思考如何理解他们。
有个故事,说一个白手起家的大富翁去住酒店,要了一间最廉价的经济房。酒店经理认出了他,就说:“先生,您儿子上次来我们这里,住的可是最豪华的房间啊。要不要给您换一间房?” 富翁说:“我儿子有一个有钱的爸爸,所以可以住豪华房间,但是我只有一个很贫穷的爸爸啊。”
他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以为这个故事是在讽刺儿子败家,我不这么认为。这只是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金钱观。
柏拉图在《理想国》这本书里,记录了一段苏格拉底和一个很有钱的人的对话:
苏格拉底问他,“你的钱是自己挣来的呢,还是继承你父亲的呢?” 有钱人就问,“你为什么要问这个呢?自己挣的又怎样,继承父亲的又如何?”
苏格拉底就说, “自己白手起家挣钱的人,看钱的眼神就不一样了。因为这钱不仅仅是财富,而且还是自己的产品。 这样的人会很爱钱,就像诗人爱自己的诗篇,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如果是继承来的钱,就不会对钱本身有这种执著的感情,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工具而已。“
苏格拉底是个穷汉,但是他看得非常清楚。对于财富的积累来说,当然必须要有富一代的精神才行,但是富二代的那种心态,却也不一定就是错。有时候把钱看轻了的人,反倒能够关注到一些其他重要的东西。
再讲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战国时候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当时帮助勾践复国的一个谋士叫范蠡,这个人绝顶聪明。事情成功之后,他觉得勾践这个人猜忌心很重,怕惹祸上身,就功成身退、隐姓埋名逃走了。后来他逃到一个地方,改了个名字叫陶朱公,白手起家做生意。
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去楚地经商,与人发生争执,打死了人,被判为死罪。家人当然急坏了,要陶朱公去通路子把人救出来。范蠡老家就在楚国,人脉多,又有钱。于是他决定派小儿子去活动,让他带一千镒黄金去楚国救哥哥。但是临走前,大儿子却非要抢着去。
陶朱公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去,他写了一封信交给老大,嘱咐说“你带着黄金和信去找我的老朋友庄生,要听他的安排,千万不要争执。”老大答应后就上路了。
老大找到庄生家,交上了书信与黄金。庄生收下之后,告诉他:“你立刻回国,你弟弟会被放出来,什么也不要问。”老大嘴里答应着,心里却没底,不放心,怕这个庄生收钱不办事,于是他没回国,而是悄悄地在楚国住了下来,想“监督”庄生。
他没想到,庄生是当时的隐士,在楚国相当有名,楚王都很尊重他。他为人廉洁正直,而且自尊心特别强。这一大笔黄金,他不想要,叫自己的妻子封存起来,准备事情办成之后再把黄金还给陶朱公。庄生找了个机会求见楚王,跟楚王说,夜观星宿,对楚不利。楚王问怎么办,他说得实行仁政,大赦,放了罪犯,感动上天。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
老大正偷偷躲在楚国托人打听呢,结果就传出了楚王准备大赦的消息。老大知道了大喜,心想,“原来楚王本来就要大赦,庄生恐怕什么忙也没有帮上,那么多黄金不是白给他了吗,得要回来。”就又去找庄生。
庄先生看见老大来了,人吃惊地问道:“怎么没走呀?”老大说,“弟弟还没救出来,怎么回去呢?现在听着要大赦了,弟弟命大,特意来辞行。”庄生听出他的意思了,沉默了一会,就说:“黄金都在隔壁房间,你自己去拿。”
老大很高兴地带着钱走了,心想我为家里省下一笔巨款。庄生觉得自己一个堂堂名土居然被这么一个小子愚弄侮辱了,心里气得很。于是二次求见楚王,跟楚王说,“上次建议,您果然采纳了,这本是好事,可是现听到议论,陶朱公的儿子犯罪了,也在其中,听说他花了重金,在上下打点贵族,所以人们]议论,大赦不是为楚求福,而是掩人耳目,目的是为了放陶朱公之子。”楚王一听火了,说:“陶朱公算什么,我偏要先杀了他的儿子,再大赦。”
结果,老大最终还是没能把弟弟活着带回来。尸体运回来的时候,全家悲痛,陶朱公说,“我早就知道这次他救不回老二,我为什么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大儿子从小跟着我一起创业,白手起家,知道来钱不容易,不舍得花钱。小儿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家就有钱了,他平时花钱潇洒得很,哪里知道挣钱艰辛,所以他不会吝惜钱财。”
讲这个故事不是要为败家子说话,只是想说,在优越的家境中成长,不需要为柴米油盐伤脑筋,可以是坏事,也可以是好事。
关键是要能正确地认识、理解自己的孩子,顺势地引导,而不是做拧着来、逆着来的事情。
二、作为父亲(母亲)教育孩子,我们具体怎么做?
具体到教育的做法上,我有下面几点建议,或者说是希望各位家长注意的地方。
第一,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很可爱,都是小天使。可是上了学就开始“可恶”了,不读书,不听话,越大越“可恶”。为什么?其实不一定是他变坏了,可能是他很小的时候完全依附你,大一点就开始不完全受你控制了。失去控制的感觉总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在家长眼里似乎变得“可恶”了。尤其是富人家的孩子,阅历见识比较多,更容易早熟,和父辈的观点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当年辛亥革命起义的那些人,大多都是富二代。比如秋瑾,用钱就豪放得很,还写过一首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正因为他们衣食无忧,所以才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最终让自己投入到使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去。这种高尚的觉悟往往不是一般的小市民能有的。
还有一些富家子弟,因为经济基础牢固,就有艺术、人文方面的追求,和世俗的“有出息”的定义有很大差别,在一般人眼里是不孝之子。比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喜欢读教科书,不肯参加科举考试,他鄙视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给人家起个绰号叫“禄蠹”。他尊重女性,珍惜人的真性情,这些在我们现在看都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在贾政眼里贾宝玉却是一个不孝之子、纨绔子弟,因为他不符合一个家族产业接班人的要求。
还有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他把所有的家产都拿去换了艺术品,整天玩占董、书画,从家族的角度来说也算一大败家子,但是他败得高雅、败得有学问。他爸爸是聚财的,他是散财的,但是他比他爸爸留下了更大的名声。
据调査,百分之八十的企业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承产业。但是做孩子的是不是愿意,能不能胜任,继承之后是不是幸福的,这是不一定的。
我们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独立的,不是你的私财。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叫《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当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绝不等于溺爱。很多溺爱孩子的家长,并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他们不相信孩子有自己做决定、做事情的能力,所以才处处包办。孩子物质异常丰富,精神却并不自由,其实是很痛苦的。
许多外国富翁不肯给孩子留产业,这不是不爱孩子,也不完全是要锻炼孩子吃苦,而是给孩子自由选择、发展自已人生的机会,这正是一种最大的信任和宠爱。因为“大树底下是不长草的”。
《古文观止》里面有一篇经典的《触龙说赵太后》。讲的是赵国被秦国侵略,向齐国借兵。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去齐国做人质才肯发兵。赵太后怕小儿子去那儿吃苦有危险,死活不肯。老臣触龙劝告她,不从国家的角度,而从为了孩子好的角度考虑,要她放手让孩子远离父母,建立一点功劳,将来才能凭威望在赵国站得住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这才是真正的爱。
第二,培养好习惯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的前提,是从小就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读书学习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锻炼身体和爱护健康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等等。
过去有出戏叫《三娘教子》,孩子不读书,三娘就拿棍子打他。现在说到体罚的问题很敏感,在发达国家孩子是打不得的。这个问题我倒是觉得,在竖立规矩、培养习惯的时候,惩罚也不失为一种行为训练的方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就算不打,也必须有其他的惩罚措施,比如没收电脑、手机。
所以关键问题不在打还是不打,而是在于在惩罚错误行为的同时,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破坏了,比任何错误都可怕。“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孩子是最可怕的。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骂比打更有害》,就是这个意思。 有时候,打两下,痛过也就算了,最多是怕了。但是“骂”意味着来自父母的否定,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最大的心理伤害。
第三,注意身教
大家都是成功人士,可以仔细想一想,成功的路上起作用的到底是什么?
有努力,有机遇,还有什么?想了解孩子,首先可以从反省自身开始,因为孩
点子有很多地方是像你的。遗传的力量太强大了。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有时“不言之教”的影响要比喋喋不休的说教大得多。
中国历史上许多大人物的父辈,也不是平庸之辈,就算是普通人,也都有
些志趣和见识,绝不是庸俗的人。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叫王旷。史书记载,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的时候,看到父亲在房里的时候总是捧着一本书在看,而且百读不厌,好像很有滋味,看完之后又很小心地收在枕头下。他心里好奇这是什么书,有一天趁父亲不在,终于从枕头下把书翻出来,一看是一本古代的《笔说》,这是本书法论著。王羲之小小年纪,好奇心加上一点天分,也迷上了。
后来王旷发现了,问:“你为什么偷我的书?我是怕你还小,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
王羲之软磨硬泡,王旷拗不过他,最终还是让他读了。从此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这位父亲的枕边放着这种书,天天读,本来就不是一般的俗人。所以哪怕不用教,更不用逼,儿子自然就被吸引,哪怕偷偷摸摸也要学。
第四,打造贵族,注意家庭的“软实力”
所谓贵族,家教渊源,最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贵族即使失去金钱还是贵
族,贵族是无法速成的。
现在国家都强调要发展软实力。为什么会这么强调呢? 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太快,物质膨胀速度太猛,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却远远跟不上。但是我们发现自己国家有钱了,却未必就能嬴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未必能赢得大国的名声。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说: 光是发展物质和经济不能成为一个大国,一个大国必须是能输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而一个富人要赢得尊重,要成为贵族而不是暴发户,也是非常类似的模式。现在的问题往往是财富积累得太快,以至于来不及积累文化资本。
中国有许多古老的格言,都强调家教的力量。“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古书《周易》中,有这么一句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谓家庭的软实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积德。这个德包括一切美好的品质,有担当、有责任感、有理想、有文化、有优雅的品位。
现在富人很多,消费得起最贵的拉菲,但喝一口酒背后也有文化,有的人即使能拥有名酒,也没有那条欣赏的舌头。
第五,有一颗平常心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成功人士教育子女时普遍有一个毛病,就是期望太重,给的压力太大。大家都觉得: 自己很成功,孩子就必须像自己一样优秀,总不能被人看笑话吧; 自己能做到的事,孩子为什么做不到呢? 一定是他还不够努力,要再加一点压力。这就失去了平常心,往往容易出问题。
有一阵,微博上很流行“隔壁家的小明”。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最讨厌的人,就是“隔壁家的小明”。父母眼里比较的对象,永远都比自己的孩子好。“隔壁家的小明”考上复旦,自己的孩子却只上二本;” “隔壁家的小明”考上公务员,自己家的孩子虽然有工作,孩子自己也喜欢,但做家长的却总嫌“不稳
定”。
其实,我要说,这位“隔壁家的小明”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心目中的这位小明,并不是隔壁家那个孩子真实的样子,只不过是一堆标签: 你看到的只有什么复旦、公务员,但你并不了解他。你不可能盯着他看他怎样生活,也不可能走进他的心灵看他是不是真的幸福。就算幸福,你也不可能知道他就是因为进了复旦而幸福。所以这个“小明”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只不过是你对孩子的种种不满投射的一个影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小明”的存在让孩子厌烦、压抑,在极端的情况下,“小明”不死,孩子就要被逼死。
最近,球星贝克汉姆秀出了他的中文纹身,很惊人的八个字: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乍一看很奇怪,一个外国球星怎么会纹这句话。这是我们中国的孔子的名言,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往往却无视这个道理。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里,承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其实不然,正是承认所谓功名富贵的偶然性,才是从世俗当中解脱出来,保存
一点自己的灵魂需求的前提。
孔子说过的另一句话也值得我们深思: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土,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这话太实在了,富贵谁不爱? 如果刻意拼命追求就能求得到,那孔子也会不顾一切去争取,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估计他也会去参加应试教育。但是孔子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富贵是不可求的,所以还是听从自己的心吧,自由一点。
比如说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有一个学生,是197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候很风光,学的是热门的上海交大无线电专业。谁知后来风向变了,无线电式微了,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变得怨天尤人,整天像祥林嫂一样和人倾诉自己过去有多么优秀。
再说说现在的热门专业,前几年复旦大学有一位专业成绩第一的毕业生,拿到了总部在华尔街的某家公司的聘书,正当他意气风发准备开始领十万美元年薪的时候,忽然来了金融危机,本以为会一直屹立不倒的公司忽然倒闭了。那时候又过了招聘季,一时找不到其他的工作,只好回老家去了。
别说什么铁饭碗、吃皇粮,纵然是站在权力的高官显贵,又哪里谈得上“稳定”? 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一段: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正是这种写照。从长远来看,为了迫求一个所谓“稳定”的编制而不择手段,实在是得不偿失。
人生是长跑,长跑不是在起跑线上定输赢的。
总之,不论有多少挫折,只要有好的心态,还是可以很幸福,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永远幸福,不管刮什么风,不管下什么雨,永远幸福,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幸福,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本文经过网络素材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异议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微信账号: wzmark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