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部印度教育电影《起跑线》深深戳中了中国教育的痛点,没想到美国也中枪了!

这才是美国

想象中的美国与现实中的美国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这才是美国出品,ID:MIGUO-1,来源:The Guardian,作者:Tara Kenny、Misty、Darcy。

随着《摔跤吧,爸爸》在中国赢得了无可估量的好口碑后,印度电影频出精品,比如最近热映的《起跑线》,这部电影讲的是两组家庭,一穷一富,都在为孩子上哪所学校而奔波着的故事。所谓的起跑线,就是如果孩子从小的学校没有选好,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他将来的择校问题,甚至整个人生。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告诫,但是其实,知识已经变成了划分阶层的分水岭比如英语。

在学校,小女孩因为说的不是英语,小孩子们都不想和她一起玩,这对一个小孩的信心摧毁可以说是致命的。

所以,家长才拼了命,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让孩子进入私立学校,因为现在不改变,将来注定无法逆转。

这部印度电影所反映的择校问题、优质资源成为阶级特权、教育焦虑问题、穷孩子的自卑心理等等教育问题与中国是何其相似。

中国家长都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只能努力让自己跟富人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你将来在社会上才能立足。

回头看前些年的高考状元,穷人的孩子占比多一些,但是近些年的趋势越来越趋向于富人的孩子占比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富人不光占有的物质资源多,教育资源也多。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大环境下,还能实现教育公平吗?

这部电影虽然表现的是印度的社会现实,却也折射出中国的种种问题。

让米叔没想到的是,在美国,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前几天在网页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是一个美国的穷孩子讲述自己在私立学校的生活,她在这里深深感受到了美国同样存在的教育问题。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原文,一起看看。

1

成年前,我已经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为什么开始注意到贵族私立学校,当然,从本地州立小学毕业就忙着申请奖学金的日子也早已经离我远去。唯一还记忆犹新的一点是,我当时目标坚定,对富人区充满着欲望,催促着还有点迷茫的父母,朝之迈进。在12岁的年纪里,我就开始向往着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

一位私立女校的校长站在她建立的”乌托邦”前昂起头介绍说:“你知道我们这儿完美成什么样子了么?我们学校的女孩子毕业的时候都会惊艳世人。”我清楚地记得我父母听到这话时,脸上也露出了被震惊到的表情。我放弃了这个“梦幻王国”的奖学金,选择去了一所被广泛认为具有革新性的男女混校——当然它也是个私立学校。

在电台里,有一集关于美国生活的叫“三英里”,讲了仅仅只有三英里之隔的两所学校:一所极其富裕,另一所则极其贫穷。制作人Chana Joffe-Walt讲述了在穷人学校里的一个小孩看见另一边私人学校嫩绿的草坪时的反应。由此她谈到了“接触”教育理论。

现阶段你随时都能听到大家在讨论这样一个教育观点——接触,尤其对穷人家的孩子来说特别重要,重要到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有时候,如果你带着一群小孩去大学参观,或者告诉他们别人去上大学的例子,那么多年以后这群小孩就更可能去上大学。其实就是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孩子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社会地位,就时刻让他与更高阶级的生活接触,这也是使社会变革和经济流动的一种手段。

我从小被我母亲一个人带大,她没有什么文化,移民到这里讲英语也讲得不怎么好。打零工,领补助,靠这样我们俩才能生存下来。我们生活得特别艰辛,但并不觉得贫穷让我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直到有一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才发现贫穷一直都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所以,进入这个私立高中也理所当然地让我与有钱人的生活有了“接触”。

2

除了上课学的知识之外,在这上学还让我学到了很多有钱人之间的语言和礼仪。但我跟其他穷人家的孩子还不一样,和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聊得很开心。我一点也不怕他们,有些人还是我很好的朋友。

在私立学校和富人的接触会让我在之后的生活中很有可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然而,那种可能性的增加是有代价的:我开始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和孤独。

你想象一下,在你十五岁的时候,身边的同龄人都在说“谁会给自己买车呀,不都是爸妈给买的么”,这个时候你还能保留自己的自尊心真的太难了。当时,我就偷偷从我妈妈的钱包里拿了钱,买了300美元(约1885元人民币)一条的时髦牛仔裤。

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多样且开放”,但一般“多样”的人需要每年掏20000美元(折合13万元人民币)学费。很显然,这种昂贵的“多样”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而不是在社会经济或者文化上。

一般这种私立学校的名气都是靠高超的市场营销手段炒出来的。作为学生,我们其实就是学校的招牌。在外面的时候,我们除了水什么也不能吃不能喝,不准染头,不准打耳洞纹身;女孩裙子不能超过膝盖,不准化妆。

因为学校认为,这种对样貌的严格要求是让我们学会“尊重”的必要手段。但隐藏在这手段之下的,其实是学校对穷人的阶级歧视,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保证学生不用蓝头发和叮叮咚咚的耳环来彰显个性,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在追求穷人的“低级”潮流,这种做法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我曾经见过一个女老师在教训一个八年级的学生,说能在灯光下看到她“妓女一样的妆”。有一次我没在裙子下面穿安全裤,一个“善意”的老师把我从队伍里拉出来,警告我不要再在男生面前露出自己的内裤。虽然他们从来都没明说过,但隐藏信息非常明显:别用任何与性暗示相关的东西装扮自己,别穿得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荡妇,别当个荡妇。

这就是学校的教育,他们在教导年轻的女孩子以自己的身体为耻。

3

虽然我之前的学校确实是一个贵族培养工厂,但在那里我还是度过了一段充满乐趣的快乐时光。

我美术学得很好,进了辩论队,很多课程得了高分,让我拿到了第一所大学的offer,交了值得陪伴一生的朋友。这里很多老师都非常优秀,对生活充满热情,尤其是对我们充满爱和关怀。并且学校也不是完全压迫保守的,我们也会有身心净化课程,宗教课程这种课在我们这不存在的,没有人会在这里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羞耻,也没有会觉得当不了医生、律师或银行经理人,人生就没有了出路。

并不是社会精英才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所和穷人隔离开来的学校,很多思想开放的富人都把他们的孩子送到这里,也有一些中产家庭努力凑钱想让他们的孩子出人头地。

Nikole Hannah-Jones是一位纽约时报的作家,她曾在文章中多次讨论过关于美国学校种族隔离和社会经济隔离的问题。关于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当地的公立学校的原因,他是这样写的:

如果要我给私立学校每年掏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5万元)才能让我女儿上学的话,那我宁愿她不上学,这也就是我为什么选择公立学校的原因,她在那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成为一个社会的好公民。送她去公立学校,能让她知道,这世界上有许多和她一样聪明一样珍贵的小孩接受着比她更糟糕的资源。

有很多人嘴上说着痛恨社会的不平等,但在自己孩子的择校问题上却是另外一种做法,这真的很虚伪。

私立学校人人都想追求奖学金,每人都想让自家的小孩得到最好的机会,接触“优质”教育和“优质”人群。而有些富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得到,因为他们可以为学校捐钱。只要这样的情况不发生改变,社会结构的不公平现象就不可能改变。

高中其实是一个孩子生命中比较特殊的时期,荷尔蒙分泌旺盛,自尊心也是最强烈最脆弱的时候,很容易感受生命的美好,也很容易抒发小感伤,如果你在这样最容易胡思乱想的年纪,接触到了不同阶级的人,富人家的孩子会变得更有同情心还是更有优越感?穷人家的孩子会变得自立自强还是更加自卑?

以米叔目前的经验来看,接触穷人家的孩子不是让富家子弟学坏、堕落的原因,穷人家的孩子也不会因为和富家子弟一起玩变得和他们富有,但起码他们知道这世界上原来有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他们对未来的人生会有更多思考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时候或许真的可以逆转一个人的命运。


– END –

推荐我们另外两个不错的公众号

    ↓↓ 点击下方绿色方块加关注 ↓↓    

这才是日本   

想象中的日本与现实中的日本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这才是欧美 

想象中的欧美与现实中的欧美落差有多大?百名华人用亲历亲记告诉你。☞☞☞

如果你有留学的问题,可以直接加米叔微信:askus2016(这才是美国)进行提问。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