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前些日子,我一个老外同学跟我说:中国功夫片又出新作了,叫做Master Z!我听完以后说,这是哪位功夫大师啊?就去查了一下,然后发现是叶问外传:张天志。
这部电影在2018年底就在国内上映了,只是美国近期才上映,咱们就当好饭不怕晚吧!
大家还记得2015年的电影《叶问3》吗?张天志这个角色也有在《叶问3》中出现,跟叶问争咏春正宗的称号,向叶问宣战,最后以一招之差输给了叶问。
叶问外传:张天志,电影海报,来源官方微博
作为《叶问》系列影片,电影《叶问外传:张天志》延续了《叶问3》的故事,讲述了同为咏春传人的张天志在比武惜败叶问后,决意放下功夫、远离江湖纷争,但面对接踵而至的连番挑衅,面对家国大义遭受的恶意侵犯,决定重拾咏春惩戒毒贩、“以武之道”捍卫民族道义尊严的故事。
首先要说,《叶问外传:张天志》和《叶问3》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一部是动作片,而另一部是功夫片!虽然说是一个系列,但是由于这个本质的区别,让《张天志》与其他《叶问》系列影片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也不懂武林人士会如何评价,但是作为导演,我还是觉得这个做法是正确的,最起码让《张天志》和《叶问》有了很大的区别,有自己的特色。
叶问外传:张天志,电影海报,来源官方微博
更重要的一点是张天志是虚构的角色,而不是写实的宗师,这样的情况下,张天志这个人物的打斗效果上,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去追求更多视觉奇观。所以影片在形式上,不像《叶问》系列,更像《杀破狼》《导火线》《拳霸》这类作品。
《张天志》属于动作片,而《叶问》是功夫片!那动作片和功夫片有什么区别呢?
功夫片可以说是中国的独立片种,外国是没有的,以表现格斗技击为主,突出格斗技巧、武学精髓,甚至武术家的武德,基本上这类电影多数由有着武术功底的演员出演,才能更好诠释。比如李小龙的所有电影,成龙的《醉拳》,李连杰的《精武英雄》《霍元甲》、甄子丹的《叶问》。
而动作片,那外国就很多了,算是功夫片的一个衍生物吧,同样依靠动作来制造视觉感观,为了满足观众增长的审美需求,功夫片越来越朝着动作片的领域靠拢。在塑造格斗场面上,出现了大量特技镜头,以及摄影的上突破。说白了,就是打的猛就对了。比如成龙的《警察故事》《我是谁》、李连杰的《父子武状元》《鼠胆龙威》,甄子丹的《杀破狼》《直击证人》等等。
我们拿《张天志》来举个例子,影片中张天志和人在街道广告牌上打架,在广告牌上飞檐走壁,这样的镜头场面很好看,但与传统功夫片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的拍摄方法突出的是视觉奇观而非单纯的技击效果。
再回想一下《叶问3》这部电影,甄子丹在电梯间里大战泰拳,没有花里胡哨的环境因素,也没有擂台式的动作效果,是拳拳到肉的纯打斗。
动作片的好处是摄影更新和特技镜头的加入,一方面可以营造出罕见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让一些非专业演员,依靠摄影和剪辑手法,在镜头前呈现的效果不亚于专业演员。
叶问外传:张天志,电影海报,来源官方微博
再举一个外国电影的例子,《谍影重重》就是典型的动作片,依靠晃动的镜头和快速剪辑等特技镜头,用电影技法打造唬人的效果,说白了,就算是一丁点功夫底子的人都没有,也能给你打造成称霸武林的绝世高手!
功夫片,为了强调武学精髓和技击效果,镜头大多处于静止或平移,长镜头居多,普通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就格外依靠专业武打演员的功底,用最朴实的镜头反映出最精彩的格斗效果。一个长镜头拍一趟拳,就算没有任何镜头语言,也能让观众看的酣畅淋漓。而动作片,多借用特技镜头来完成传统镜头达不到的效果,所以很多非专业人士是完全可胜任的,他们拍不了功夫片,却可以在动作片中游刃有余。
说回《张天志》,演员张晋也是能打会打的硬汉,所以如果说这部电影是纯粹的《谍影重重》式的动作片,倒也委屈了张晋,影片中也有几个打斗镜头是相对传统和平稳的,虽然不是长镜头,但是也能看得出张晋的武术功底!
举例子吧,还是广告牌上打架那场戏,虽然有威亚痕迹,但是剪辑不多,用了相对传统和平稳的平视镜头来表现演员们在广告牌上的攀爬和格斗,这样效果的少了当下流行的快速剪辑造就紧迫感,而增强了格斗场面的视觉感。算是把功夫片和动作片进行了中和,既表现了演员的身手,也给了观众视觉震撼。所以也可以说,《张天志》是一部用传统功夫片拍摄手法而拍的动作片。
必须再举个例子,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杨紫琼和张晋的对手戏,或者对打戏!
杨紫琼用刀,动作潇洒流畅,招招狠辣,横削竖切,刀刀可以毙命。张晋一面闪躲一面反击,在杨紫琼的攻势下慢一秒就要命丧刀口。整场戏没有一招一式不漂亮,没有一拳一脚不够劲。
叶问外传:张天志,电影海报,来源官方微博
之前说过了,张天志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是电影中对这个人物的描述还是很到位的,从《叶问3》到《叶问外传张天志》,张天志这个人物的特征是很明显的。虽然张天志和叶问都是咏春宗师,但是叶问内心平和仁爱,以战止战,万不得已不会出手。而张天志争强好胜,内心有着杀戮,出手就是杀招。张天志一招输给叶问,在《叶问外传》中也有提起这件事,其实不是简单地输了一招一式的问题,而是输掉了整个人!这两个角色是完全相反的极端,可以说是道不同。对于叶问来说,功夫是工具,他的人生中有比功夫更重要的东西。而张天志呢,功夫是用来保卫自己重要东西的手段。
在《叶问外传》中,张天志有向叶问学习的感觉,但是人物本身的个性其实还是没变的,只是更明白了武行正道的意思。虽然隐姓埋名,虽然只想当个普通人,但他并不躲避恶势力,有仇必报,有恩也必报。
这一点来说,要给编剧加鸡腿,没有让张天志变成叶问2号,张天志还是张天志!
举例子吧,影片中的几场打斗,除了被偷袭,其余都是张天志主动挑起来的!我还是我,那个不一样的烟火,还是那个争强好胜、尽是杀招的我,但这次我要用在正道上。
比如一群黑帮小混混打两个女生,这跟我没啥关系,但是你们弄坏我的东西,那我就揍你们。你们烧了我的房子,我就烧了你们的烟馆。正义感?不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叶问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张天志一点也没变,还是那个打架不计后果,简单粗暴,有仇必报的张天志。
如果你看过《叶问3》,那你就应该知道,《叶问3》讲的故事,基本就是咏春拳内战,两位咏春传人争夺“咏春正宗”的称号!可是赢了张天志的叶问,却没有赢过拳王泰森。可是输给了叶问的张天志,却打赢了毒贩拳霸,这是怎么回事?
关于这点,我去小小的做了一下功课再结合电影,随便分析一下。
虽然都是咏春,但是却分胖咏春和瘦咏春,叶问是“瘦”,追求巧劲贴身打。张晋算胖咏春,硬打,步幅和招式更大。
叶问打泰森,巧劲贴身是不可能的,因为力量相差悬殊,而且别看泰森块头大,作为拳击手也非常灵活。所以叶问最后放弃了咏春,咏春的“中线理论”对泰森不适用。咏春的特点之一就是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相当于与对方重点在一条线上,对泰拳高手那一段尤为明显,但对泰森就不行了,因为力量悬殊。所以采用他认为更加实用有效的战法,攻下盘、利用身形、肘部快速闪躲寻求空间反击。
张天志打毒贩大佬,虽然这位毒贩身形比泰森大一号,而且力量更大,但缺点是不够灵活。影片中对此其实也有展现,张天志用洪拳和长拳正面攻击,被揍得很惨,因为打到大佬身上如泥牛入海,但对方还击,自己格挡作用不大,甚至会被震飞。之后张天志用了胖咏春,以快速步法始终追着对方的身位进行攻防,因为对方力量虽大,但拳速不快,咏春步法完全可以躲过。而且张天志也放弃了咏春的“中线理论”,追求侧身攻击,两侧到中线。拳轨短打和追身上步的优势,截击对方拳路,攻击薄弱的肋部,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正面力量冲突,还会有效打击敌人。
最终张天志制敌的方式,典型的咏春三板斧,也就是摊,膀,伏。别看名字叫“三板斧”,但内容千变万化,张天志攻防中,以摊手打向对方的中线,从而变成铲掌进攻,一趟日字冲拳,承包了对手的中路。
顺便说一下,扮演毒贩大佬的是戴夫·巴蒂斯塔,也就是《银河护卫队》中的毁灭者!这位大哥可是职业摔跤选手,在2008年的时候,获得WWE世界重量级冠军!
所以虽然是艺术加工后的电影,但也绝非是信手拈来,动作片中的技击展示,都是有理有据的,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不过也奉劝各位看官,现实中不要轻易尝试,因为终究是理论。
《叶问外传 张天志》的导演是袁和平,但是动作指导是袁信义,也就是袁和平的亲弟弟,也是袁家班的二把手。
《张天志》这部电影的模板其实是袁和平导演的《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而《铁马骝》的武术指导也是袁信义。所以《张天志》既然采用了《铁马骝》的模板,那么保留导演袁和平,武术指导袁信义,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说到袁信义,他的风格和袁和平可是完全不一样,想一想《黄飞鸿》里梯子大战和《铁马骝》里的梅花桩格斗,这样大开大合,高来高去的风格,再想一想《张天志》里的广告牌大战、橱窗内格斗这样的打斗戏,是不是会觉得非常相似,没错,这是非常典型的袁信义动作风格。
其实我挺好奇的,为啥影片不直接让袁信义来导演呢?袁和平虽然是香港动作电影其中一个最成功和具影响力的人,但是八爷其实有硬伤的!我随便说,大家随便听,我的求生欲也是爆棚的!八爷的硬伤就在于对文戏没兴趣,对武戏又太过于肆无忌惮,这个硬伤就直接导致影片很多细节交待的不清楚,就是为了打架而打架,毫无前戏!
于承惠曾说过“打戏是一种抒情的手段”,可是到了《张天志》这里,很多都是不知道为啥就开打了!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打就对了!
《张天志》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还是挺简单的,达不到《叶问3》的高度,但是打斗场面还是非常好看的,演员也都非常拿得出手!虽然有着严重的爱国情怀,但是也算很燃!只是,我觉得,影片的最后结尾处理不是特别好,让张天志这个人物的性格有点跑偏,依照张天志的个性,应该等不及警察醒悟,也等不及正义战胜黑暗,应该直接把所有警察都打趴下才更像张天志吧!痛骂警察,这感觉更像是叶问干的事情!
往期回顾
约炮之旅,佳人引路?!疑似刘强东桃色案公寓视频曝光,各种细节各种解读
本文为美国侨报记者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记者:杨紫瑄
小编: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