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四十期,柴洋:一颗牙齿背后的院士故事
从医三十多年,柴洋一直把祖母对他的教诲铭记于心,“要珍惜别人给你的机会,一定要努力地工作,一定要不遗余力的把事情做好”。
柴洋 座右铭
凭借着严谨、踏实、努力,如今,柴洋已身为美国南加州大学Herman Ostrow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学术成果斐然,就在2018年10月,他还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已近花甲之年的柴洋每天都在忙,他说,每天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甚至每个星期都要有一天在临床看病,这是他不可更改的安排。
耳濡目染 当医生成为儿时理想
柴洋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家人、亲戚从事的工作多与医学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其祖父王大同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名医,曾主刀了中国胸外科历史上第一个肺叶切除手术。
文革时,柴洋的父母被下放外地劳动,他随祖母一起长大。身为护士的祖母工作时,经常带着他到医院里。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观念从小植入在他的脑海里,柴洋说,就这样耳濡目染,当医生成为他儿时的理想。
柴洋 本科毕业合影
1979年,柴洋凭借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当时中国最好的医学学府——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进入口腔医学系学习。尽管这在当时并非热门专业,但在柴洋看来,只要能够帮助病人解除痛苦,所学就有用。
适逢改革开放,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进入大学,柴洋说,他是幸运的,而比他大几岁的表哥表姐,则经历了上山下乡,耽误了学习。
那五年,柴洋学习非常刻苦。他这样回忆在北京医学院的学习生活,“当时环境,还有教师的条件都特别好,在北医受到的教育非常扎实”。这也为他一步步走向学术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不幸之问引发出国留学想法
1984年在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柴洋留校在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这段从事住院医的工作经历让柴洋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
那时,他接触到的都是唇裂生长发育畸形的病人,很多都是年幼的孩子。患者的父母经常会问他,为什么他们的孩子这么不幸,会有这种先天性的发育畸形。“一旦有这种畸形,以后要做很多手术,光是第一次把唇腭裂修补了以后还要做植骨,还有很多一系列的治疗”。
柴洋 南加州大学毕业照
患者父母的问题经常萦绕在柴洋耳边,他虽然可以为这些病人提供手术治疗,但对发病病因并不了解,这也成为促使他继续学习的很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医学界也在放眼看世界。就在1979年,北京医学院时任院长马旭就率领医学教育考察团到澳大利亚考察;次年,又赴美国参观,并应邀访问了德意志联邦埃森大学。校方高层决定,要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并在校内大力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外语。
据记载,北医花了很大力量组织业务人员学习外语,仅1978、1979两年内,全校(含附属医院)有近l500人次参加了英语提高班、口语班和阅读班;近400人参加了日语初级班、中级班。
在这股潮流中,柴洋把目标投向了美国。他了解到,南加州大学建立了美国最早的颅面生长发育生物学的博士站点,这里也许可以解开一直在他心里的谜团。幸运的是,他申请到博士奖学金,于1987年到南加大攻读博士学位。
把老师讲的课录下来 回去连夜作笔记
与早期出国的留学生一样,带给柴洋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与中国的太多“不一样”。
柴洋从小在北京王府井长大,也算见过了世面,那时,北京开始有人骑摩托车了,他也看惯了长安街上来往的汽车,但来到美国的高速公路上,看着奔驰的车流,柴洋被深深地震撼了,他甚至因汽车开得太快而恐惧。在他的记忆里,长安街上可是看不到尽头的自行车流。
柴洋 采访照
尽管他在中国的时候学过一些英语,但到美国以后很多还是听不懂,他要重新学习语言。他格外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因为听不懂,上课的时候,用录音机把老师讲的课录下来,回去后连夜作笔记,对知识如饥如渴。在他看来,美国学校收了你,而且有资助,应倍加珍惜。
那个时候,留学生普遍经济条件比较差,柴洋说,那时候舍不得打长途电话,同父母打电话时,一般都是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争取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这是现在不可想象的事情”。
那段艰苦的留学岁月,如今化作柴洋口中有意思的一段经历。
当时,中国和美国在口腔医学上最大的差距是材料,口腔科那时候用的材料柴洋是第一次接触,这让他大开眼界。
不过,柴洋在中国受到的基础课和临床方面的教育比美国更广泛,在解决了语言问题后,专业学习并不成问题,他还当起了助教。
步步为营 学术成果斐然
柴洋在学业和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踏实和好学在从医的道路上顺风顺水。
1991年柴洋博士毕业后,又做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1994年到1996年,柴洋又回南加州大学攻读牙科临床博士。此后,拿到加州口腔医生行医执照。1996年担任助理教授,2002年被评为终身副教授,2006年晋升终身正教授,2007年开始担任颅面生长发育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成为南加大Herman Ostrow口腔医学院负责科研的副院长。
柴洋 在研究会议上与同行们的合影
多年来,他致力于遗传学、分子信号通路研究和颅颌面结构方面的研究,包括颅颌面发育不全(如腭裂)的病因及预防措施等研究。他在干细胞的研究和组织再生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实,每一项科研成果从开始到发表要很长时间,尤其是医学,这中间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医学实验。凭着这种工匠之心,柴洋发表了140多篇科学论文,并参与大量书籍章节撰写。
在柴洋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Development》杂志的封面照片,照片是一颗牙齿,那是该著名医学杂志对柴洋团队所做的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柴洋与其同事的文章《Fate of the mammalian cranial neural crest during tooth and mandibular morphogenesis》自发表以来,已经被上千次引用。
这是近年来人类对神经脊细胞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人类的牙齿组织、颅面部的神经、肌肉和骨头联结在一起的韧带都来自神经脊细胞的发育,如果没有神经脊细胞,人类就没有这张脸。自1996年以来,柴洋团队通过基因的突变制作动物模型,对神经脊细胞追踪,揭示了基因突变神经脊细胞迁移造成的影响。这一研究的重要意义,是可以在胚胎发育过程逆转颅面畸形的发生。
因为科研成果斐然,柴洋曾获美国国立研究院MERIT奖和国际牙科研究协会杰出科学家奖。他也曾当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口腔颅颌面研究所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并担任Developmental Biology, JDR, Bone Research, CJDR, IJOS等多种学术杂志编委。
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就在2018年10月,柴洋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这被认为是健康和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在今年当选的85人中,柴洋是唯一的牙科专业人士。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是与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并列的美国国家级学术机构,目前拥有包括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0多名院士。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Victor J. Dzau这样评价,“柴洋在颅面发育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带来了新疗法,为受头部和面部发育不全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为健康、科学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柴洋看来,这是荣誉,也是责任。他希望今后利用这个机会能做更多的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这些年,柴洋也到中国授课,招收中国的学生到他的实验室做研究,在促进中美在口腔生物医学交流上不遗余力。柴洋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怎么能够把年轻的一代人引进来,这才是让他欣慰的事情。
往期回顾
本文为美国侨报记者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记者:田军
小编:小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