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之柳百成:新留学潮开启的见证者

 b7b5d2847f7403872beefdc67358a1d6.gif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适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全媒体平台携手上海东方网,联合全球多家机构、留学组织和华文媒体,跨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隆重推出“中国留学生的四十年”大型专题报道,记录40年留学潮中40位中国留学生的命运与故事、奋斗与荣光。以海外学人的心路,见证中国崛起;以中国留学生的视角,回望改革开放。今日刊发第十八期,柳百成:新留学潮开启的见证者

“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不仅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1978年12月27日,纽约机场,镁光灯和照明灯将整个大厅照亮,面对眼前大批西方记者,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吴葆祯大夫代表52位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自中国的赴美访问学者大声读出了在飞机上已起草好的声明,最后几句正是出自柳百成之手。

他们不卑不亢的友好姿态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40年后,这幅画面让已到耄耋之年的柳百成激动不已。他深知这批访问学者身上承担着特殊的使命——为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烘托气氛。

75ea1c0b6923b8e287760dbd44e7ca0d.jpeg

柳百成座右铭

与中美关系正常化同步启动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但当时柳百成并未意识到其深远的意义,他当时一心想的是“报效祖国,我别无二话”。两年后,他没有辜负自己,学成归国,率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了“傻大黑粗”的传统铸造行业的面貌。

4560b9282c55231c5246eb0f795437a0.jpeg

柳百成 2014参加中美留学-35年会议

如约归来的还有其余的51位学者,无人缺席。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添薪火。

 

c7a7c7bfce53b6c43cec3cce96f2eba1.png

从战火中来 一心投入铸造行业

硝烟弥漫,路有冻死骨。这是柳百成的童年记忆,他出生于上海,经历过1937年的八一三抗战以及沦为沦陷区难民的悲痛,很小就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练毛笔字时一遍又一遍用正楷字写文天祥的《正气歌》。

正是基于这样的爱国情操,1951年报考大学时,柳百成坚定地选择了清华机械工程系,北京在他心里是革命圣地,而清华则充满了解放后的新气象。

当时中国机械工程产业刚刚起步,但基础较差。而美国已于1952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在清华院系大调整中,原本没有分专业的机械系多了一个铸造专业,学校领导找到了柳百成,只说了一句“国家需要这个专业,需要人。”没有丝毫犹豫,柳百成便投入到了这片未知的领域里,一干便是66年。

14f04ba5fea8559ae9e6d8c9d4f7f807.jpeg

柳百成 1954年-清华图书馆

480c728c22ab5caed1b4a276ce3fc0e8.jpeg

柳百成 1955年-清华图书馆

他心里很清楚,当时铸造业的代名词是“傻大黑粗”,劳动环境极差,自然愿意做的人也少,但他完全服从学校的安排。理由在当下年轻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在此期间,他与留学苏联的宝贵机会擦肩而过,看着要好的朋友求学远去的背影,想到自己资产阶级的出身,原本自以为有希望入选的柳百成感到很受挫。后来,他留校任教时,再次错失留学机会。两次失望的经历,让柳百成有些心灰意冷。

局面在1978年有了转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中国和世界的科研水平差距忧心忡忡。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中国出国留学的大门在封闭多年后终于打开。通过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开启了新的征程,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奏。

1978年12月26日,中国向美国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学人员启程出发,其中,清华教师9名,柳百成名列其中。

3ee0e2e0c0406d85d650d24589025278.jpeg

柳百成 与第一批赴美学者临行前的会议 1978-12-26

7003d30c930a467918997270645a464f.jpeg

柳百成与第一批赴美学者 发出前合影1978-12-26

当时柳百成已45岁,本不对留学之事抱希望。但当系主任告诉他这一消息时,他意识到这一次没人再在政治背景上设门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柳百成回忆,选拔考试唯一的科目是英文,这是他的强项。在文革期间,即使外面一片混乱,学校科研教学全部停顿,他被迫下放到铸工车间承担繁重劳动,但仍坚持每晚到图书馆里,如痴如醉地阅读美国铸造学会的会刊,光英文笔记就做了一尺多厚。

“原本是为了了解国际上铸造业的知识,谁知道误打误撞让我通过了英文考试,顺利出国,”柳百成笑着说,然后很认真地补充了一句,“我始终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c7a7c7bfce53b6c43cec3cce96f2eba1.png

见证中美建交历史时刻

52位访问学者的出发时间原本定于1979年1月,但为了让他们赶在中美建交前抵达,他们赴美日程提前了一段时间。

948c0da3f3f4d17548b8d9accffdbdd7.jpeg

柳百成 1979 中国驻美大使馆挂牌 留念照片

出发前那天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留学生全体成员。当晚,北京大学校长周培源和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也到首都机场送行,作为总领队的柳百成对此记忆犹新,他感慨道:“如此高的规格,让大家感到此行意义非同寻常。”

 

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从北京到纽约,需要在巴黎转机。在巴黎机场,前来迎接的中国驻法大使馆人员告诉柳百成,他们得到消息说,在纽约机场已经聚集了大批的美国记者,正等着他们的到来。这是一次临时安排的采访,柳百成等人毫无准备,也无时间向国家请示报批。

f4b406078726604bd307537eda64318b.jpeg

柳百成 美国留学期间 照片

“要见!”只思索片刻后,柳百成这样说。“按照外交礼节我们是可以回绝采访的,但我心想,改革开放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怕美国的记者呢?”

这群刚刚迈出国门的知识分子想出了一个颇具外交色彩的办法,起草了一份声明。宣读声明的是当时飞机上英文最好的协和医院大夫吴葆桢。

一到纽约机场出境后,大家才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止有记者,也有很多华人自发地来机场欢迎他们。

dbfca4deda89a3fa7471da6cbdcbef02.jpeg

柳百成与第一批赴美学者抵达纽约机场 1978年12月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访美学者们陪同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参加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开馆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慷慨激昂的国歌,迎着新年第一缕晨光,第一次在美国国土上冉冉升起时,柳百成心潮澎湃。

77389766d1c4ca9e2b7d13807678dca9.jpeg

柳百成 1979 在华盛顿与清华第一批访问学者合影

 

随后,邓小平应卡特总统夫妇邀请,携夫人卓琳对美国进行为期8天的正式访问。对于中国领导人的来访,整个美国都表现得极为热情。柳百成一行再次有幸成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前往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邓小平一行抵达,另一组则参加隔天在白宫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

a671a7db49383f269873f02b8c196a35.jpeg

柳百成 1979 在华盛顿生活工作照

柳百成收到的是前往白宫的请柬,他至今还保存着。在卡特夫人为卓琳女士举行的招待会上,全体留学生受到了卓琳的接见。

“我记得她说了三句话,好好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我觉得最后一句话激励了我们,而且我们第一批52个人,最后全部回国。”

c7a7c7bfce53b6c43cec3cce96f2eba1.png

没有任何地方比家更可爱

“我是80后,”今年85岁的柳百成总是这样笑着向别人介绍自己。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清华教授或者中科院院士的“架子”,也看不到任何岁月痕迹,说话逻辑清晰,酷爱摄影,已出版了三本影集。

按照清华老校长蒋南翔“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柳百成算是“超期服役”了。

6b0b4bbb0a7d7ab75b46cd52205a96ca.jpeg

柳百成 1979年美国乔治城大学报纸刊登中国访问学者照片-左为单一服装右为柳百成

在外界看来,他早已功成名就,是唯一先后获得“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和“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这两个奖项原本可以为他的学术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现在却变成了“逗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讲得再通俗一点,小车不倒,只管推,我还在尽自己的力量。”

对于年轻人,柳百成说自己有20字、五句话的忠告:“爱国奉献、敢于创新、顽强拼搏、健康体魄、全面发展。”其中“敢于创新”与他赴美访问的经历息息相关。

从1978年底到1981年,在美国的700多个日夜,给柳百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至今还记得刚到华盛顿时已是深夜,坐在开往使馆招待所的车上,访美学者们都在惊叹,车水马龙,何等繁华。

而当时,柳百成的家里只有两个小房间,用的还是一个11寸的黑白电视。美国人早已用上了相机和苹果电脑,而当时清华机械系1700人,无人拥有电脑。

一位美国的年轻人去往中国访问,正好去了柳百成的家里,“把我的家说的一无是处,脏、还在生炉子。”这句话深深刺激到了当时刚被美国物质丰富所震撼到的柳百成,但他告诉自己,“有差距不要紧,我们找准方向,迎头赶上。”

 

和其他访美学者不同,柳百成只身一人先后去往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同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

e341a39266ae355d1f022c3d660f573e.jpeg

柳百成 1980年在MIT与导师合影

fedfd754783079822d7b899ad52f66da.jpeg

柳百成 1980年在MIT照片

在威斯康星大学时,他住在一个美国人的家里,始终秉持一个原则“留学生不要抱团”,即使刚开始语言沟通并不顺畅。选择该校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铸造工程学科在当时是最强的。”

2e356c5d3ee73b159af009cc5f183fe4.jpeg

柳百成 1979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实验室

e952e566dd6025f5d8489051971eb013.jpeg

柳百成 威斯康辛大学期间学习工作照

他是学校里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美国正好处于“中国热”期间,大家好奇的眼光都围着他打转。

从那天起,柳百成就给自己定下“来者不拒”的见客原则。“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每个周末,我几乎都不用自己做饭,有不同的人邀请你去吃饭,去聊天。”

 

他还开始学习当时看起来和铸造业并没有什么关联的计算机语言,有远见的预料到“计算机有一天也许会改变人类的一切。”上课时周围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本科生,他反而更努力,晚上在计算机中心编制程序直到清晨。

693c5fcf27749697760338a64d7739a9.jpeg

柳百成 2009年-在清华办公室

在归国后,柳百成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制造业、铸造业融合在了一起,长江三峡工程所用的水轮机转轮便有他所带领的团队的功劳。他还将美国课堂上“名师上讲堂”的教学理念带回了清华,重新拿起教鞭,至今为国家培养了五十多名博士和大批本科生。

“你要不要留在美国?”在美国,曾有一名中学生这样向他发问。但他没有做过多的回答,只用了一首歌的最后一句来回答:“Home, home, sweat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家,可爱的家,没有任何地方比家更可爱)。”

ccf51cadacb30b1239eab8ce8da48e32.gif

往期回顾

伍德沃德新书上市 又一本让特朗普愤怒的书讲了些什么

水门事件”记者曝料总统新书即将上市 特朗普:作者是骗子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9年美国最佳大学排名新鲜出炉

抨击奥巴马演讲 彭斯愿用测谎仪证明自己不是《纽约时报》匿名专栏作者

哈佛大学近80年的研究:让人幸福长寿的五个秘诀

复盘刘强东案:饭局前后发生了什么?

“水门事件”记者新书揭秘:你所不知道的特朗普在白宫内幕

刘强东律师接受侨报记者采访:此案不可能以刑事起诉

1c927b952b3d2952963d9c32d56b93fe.gif

本文为美国侨报记者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记者:王伶羽

小编:高侨

9624077386c5e0556101c6a381e36541.jpeg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