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小学二年级的艾美有暴力的倾向,她生气的时候会把玩具丢到人家身上。 她的母亲定了一条规矩:只要她向人丢玩具,就永远失去这个玩具。 艾美的损失开始增加,妈妈不知道这种"跟珍爱的玩具说再见"的后果是不是真的灌输到艾美的脑海里。
直到有一天,艾美又准备拿玩具向她丢过来,妈妈很快地说:"还记得上一次吗? "这个小女孩生平第一次停下挥臂的动作,犹疑了一下,然后把玩具放下来。
她的母亲报告说,好像她女儿在跟自己说:"我好像记得上次这样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 "艾美开始体会到她的举止和未来之间有重要的关联,有人称这种时候为"孺子可教也"的时刻。
我们要再一次强调,这种对后果的害怕,不是对失去爱的害怕。 孩子需要知道,无论他有多么叛逆,你还是会经常地、一致地与他关联,并且在情感上一直与他交流,他只需要关心会失去的自由和可能会有的痛苦就够了。 你要给他的信息是:"我爱你,但是你选择了某些对你不利的事! "
这是动机的初期阶段。 有些理想主义的家长可能会很失望地认为,他们的孩子放下玩具是因为"记得上一次吗? "而不是因为"那是错的",或是"我不希望伤害你"。 但要记得,这个法则足以制止我们失控的自我,使我们能够慢下来听听爱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要避免因为你生气或是要处罚他而立下界线。 孩子需要控制自己来逃避后果,如果他关心的是如何逃避你的愤怒,或害怕某些严厉的处罚,就不会把界线和后果关联在一起。 学习后果的重点在于,让孩子了解,他的问题出在他自己,而不是暴怒的父母。
请比较下面这两种处理方法:
(1)瑞奇,你再把马铃薯片从架子上抓下来,妈妈就真的要生气了!
(2)瑞奇,你再把马铃薯片从架子上抓下来,我们就马上到商店外面去罚站;回家后,你要花这些跟你一起浪费的时间来帮我清理厨房。
选自——《为孩子立界线》
专注于儿童心理的幼儿园
咨询热线:18403436916 186034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