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粒妈
转载自:米粒妈频道(ID:MilimaPinDao)
1
最近,周围人都在看一部电视剧《少年派》,高考、成长、青春期叛逆、家庭教育、夫妻关系这些话题在剧中一个都不少。
张嘉译、闫妮这对CP组合在剧中过招当然是最大看点,但闫妮饰演的中国式妈妈王胜男,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讨论,网友纷纷感叹:“闫妮演的就是我妈本妈好嘛。”
“本妈”的最大特点就是唠叨,这个集中年老母各类特征于一身的妈妈,每隔几分钟,就会开启暴风式唠叨模式,以至于我每看几分钟就要快进一下。
王胜男在全剧中的第一个亮相就是这么一句,“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自此,唐僧附体贯穿始终▼
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临别时,隔着大门,她还不忘高考倒计时▼
女儿林妙妙回到家,睡觉也变成了老妈叨叨的话题▼
面对十六七岁的女儿,连洗手的步骤和程序都要管▼
头发帘更不能放过,让女儿露出大脑门是中年老母们的共同审美▼
360度无死角唠叨,连上厕所也不能逃离老妈的嘴▼
中国式妈妈的唠叨,真的会让孩子无处可逃,难怪林妙妙把妈妈喊成“女魔头”▼
对此,妈妈们永远用一句“唠叨是爱的表现”怼回来。我立马想到了“为你好”魔咒:因为爱,你就得听着;为你好,你就得受着。
知乎上有人提问:“有一个特别唠叨的妈妈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果妈妈们看到儿女这样的吐槽,不知会作何感想。
2
如果说唠叨是爱,那么它一定是最无用的爱。可生活中,爱唠叨的妈妈实在太多了。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一定是那些脱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既没用又难听。
-
很多唠叨只是情绪上的发泄
中国式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经常把唠叨发挥到极致。
前几天看到这条微博,很形象也很有画面感▼
唠叨的家长总以为孩子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发泄罢了。
作家刘震云在提到亲子教育时直言不讳地说,他非常反感唠叨式教育,“一切的啰嗦重复都是父母在发泄焦虑以及转嫁责任的表现。”
孩子因为粗心做错了题,家长一味地翻旧账,唠叨着昨天的数学题也粗心,上星期的英语题也粗心,上个月的语文考试也粗心,甚至去年的XXX也粗心……这样的喋喋不休,真的是爱孩子吗?
这是怒其不争的不满,以爱之名的责骂,不带脏话的羞辱。
这样的家长,看不得孩子犯错,只要有一点问题,就上纲上线。唠叨到最后,还不忘打苦情牌,例数这些年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和牺牲,好像孩子做错一道题就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了。
妈妈是人,不是语音导航,但我们至少应该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少一些唠叨,少一些评判。我们和孩子之间不只有作业,不只有学习,还有信任和理解,还有爱和包容。
-
能说一遍的事,千万别说一万遍
有一次,我接米粒放学,我俩都有点饿了,就选了一家学校附近的餐厅吃下午茶。
过了一会儿,一对母女在我们旁边的沙发座位坐了下来,女儿大概六七岁的样子,捧着一块熊猫造型的小蛋糕,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这时候坐在她对面的妈妈登场了——
擦手了吗?就吃!天天上学也不知道干嘛去了,弄得跟个难民似的,脏兮兮的。
这个破熊猫有什么好,其它都是今天日期的,就这块是昨天剩的,你就非要吃这个!
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吃东西要吃新鲜的,你非得去那种小店买蛋糕,拉肚子怎么办?
这么大了,叉子都不会用吗?吃蛋糕吃得满嘴都是,你是1岁小孩吗?
掉在桌上的怎么还吃?这多脏啊!少吃一口都不行吗?
一天天不好好吃饭,就知道吃零食!
……
自始至终,女儿一句话没说,只是默默地吃着蛋糕。然后,她的妈妈再把以上内容重复N遍。
因为那是一家商务餐厅,很多人都在小声谈事情,或者像我和米粒这样想要安安静静吃点下午茶,所以这个妈妈的唠叨显得尤为刺耳。
直到服务生来点餐,礼貌地提醒她小点声,她才白了一眼女儿,正式闭嘴。
走出餐厅,米粒说,他觉得那个小姑娘好可怜。我也有同感。不过看她淡定的模样,应该早已练就了一身“充耳不闻”的真本领。
回去跟几个朋友聊到这件事,居然有两个朋友同情起这个妈妈来:“如果说一遍能听,谁愿意说100遍啊!”
这届中年老母亲都怎么了?!
就像餐厅里那个不停唠叨的妈妈,我相信她应该不止一次在女儿吃东西的时候叨叨擦手这件事,但她女儿应该每一次都没有主动去做。所以她反复唠叨,一遍不行就说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说一万遍,她相信只要不停地说,孩子总会记得。
但她忽略了孩子给她的反馈,明明女儿对她说的话就不认同,或者觉得不重要,说一遍和说一万遍有区别吗?没有。有些时候,是孩子自己选择关上耳朵,并不是她没听到。唠叨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一遍道理就够了。让他知道,为什么我们要饭前洗手。之后每一次,陪着孩子贯彻落实这件事,和孩子一起洗手、擦手,远比用嘴唠叨更有用。
退一步讲,家长们最好别把自己的控制欲强加给孩子,爱玩、爱吃是孩子的天性,弄脏衣服换一件就好了,吃了掉在桌上的食物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过分的控制反而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
反反复复的叮嘱,不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而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活力。
-
无场合的唠叨伤害孩子自尊
中国式家长很喜欢当众教育孩子,小至襁褓婴儿,大到中年发福,只要在父母眼中还是个孩子,就无一幸免。
樊登在讲《自尊》这本书的时候,提到他有一次跟朋友聚会,朋友带着孩子,从头到尾一直盯着孩子,不停阻止孩子做这个,阻止孩子做那个。
大庭广众之下,朋友给自己和孩子保留自尊的唯一方式就是,一直小声叨叨,或者耳语,甚至不停用手势来提示孩子不准“犯错”。
这样的孩子是没有自尊可言的。
我记得宋丹丹和儿子巴图一起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就经常当众唠叨和吐槽巴图。
《向往的生活》里,母子俩一进院子,宋丹丹就开始和黄磊他们说:快给我儿子找点活干,他太胖了。
巴图一大早起床,想给前一晚食物中毒的妈妈和黄磊煮鸡蛋,宋丹丹还是能从儿子身上挑出毛病。
巴图扇火,宋丹丹问你为什么要扇。
巴图起火,宋丹丹又问你起火干嘛。
巴图说煮鸡蛋,宋丹丹竟然一脸不屑地说:你要能把鸡蛋煮熟,我就能考虑考虑把你留下。
巴图扇火,把火星扇到妈妈那,宋丹丹又嫌弃地瞥了一眼巴图,“得咧得咧,这鸡蛋我不吃了。”
不只如此,宋丹丹还把巴图小时候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糗事翻出来唠叨。
“巴图小时候没有一次能让我开心地开一次家长会。”
她说,上幼儿园开家长会,所有的孩子都围成一圈小鱼游泳,只有巴图站在中间哇哇哭,这让宋丹丹觉得特别没面子。
巴图脸色明显难看起来。
宋丹丹没有想过,这样不分场合地吐槽巴图,巴图一样觉得没面子。
这还没完,宋丹丹转头问黄磊,“是不是你的女儿,都让你特别得意?”黄磊很尴尬地应了一句“还行”。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
这让我想起尹建莉在书中写过的一段话: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
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
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3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妈妈不唠叨就不会跟孩子说话了。
归根究底,面对孩子,我们要问问自己,到底把对方当作可以控制、支配的牵线木偶,还是一个独立鲜活的个体。
很多父母跟孩子聊天,过于高高在上,沟通过程就像布置工作的上级和汇报情况的下属。
我在接米粒回家的时候很少会问他“今天学校怎么样?”或者“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我虽然很想知道他在学校发生了些什么,但以这样的问题开始的聊天,必然会给孩子造成不太愉快的感受,也注定后面是老母亲附体的唠叨模式。
-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没学什么。
-没学什么?是不是又没有认真听课?
-听了。
-听了怎么还不知道学了什么?
-每天都上课,每节课都有新内容,有什么好说的?
-学了什么却说不出来,等于没学,还是没学透彻!
这就尴尬了,是不是?所以跟孩子聊天,千万别当那个话题终结者。
其实孩子在学校学什么了,真的不用一一跟老母亲报备。学习是自己的事,穿衣吃饭是自己的事,兴趣爱好是自己的事,交朋友也是自己的事。
可妈妈们却总是瞎操心,这也管,那也问。管还不知适可而止,问还不能点到即可,总是刨根问底,最后再以循环往复的唠叨模式终结。
我一直认为,对孩子操控得越多,孩子离父母越远。适当放权给孩子,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他们才能在摸爬滚打中学会管理自己,管理人生。
不要怕孩子犯错,没有人一辈子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不要一直叮嘱孩子,他们总有一天要远离父母,过自己的生活。
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抽离,给他们更多信任,他们的成长会出乎你的意料。
我的一个朋友,提到她的妈妈,总是一脸苦笑。
她说在家里吃的每一顿饭,妈妈都全程盯着她。只吃菜不吃肉,要唠叨,米饭吃得少,要唠叨,汤没喝完,要唠叨,把菜里的姜丝挑出来,要唠叨。
我这个朋友只好尽量不回家吃饭,她说,“伴随着妈妈的唠叨,再美味的饭菜也难以下咽。”
想想米粒姥姥,也是个爱唠叨的妈妈,吃饭的事更是从小唠叨到大。
不过还好,米粒姥姥现在只唠叨吃饭的事,其它都不太过问,而且米粒姥姥懂得适可而止,我们才能在每周末愉快地聚会。
米粒姥爷就特别不爱唠叨,什么事情只说一遍,而且只给建议,不强制执行。从小,米粒姥爷就把我当大人对待,他说希望我会思考、会判断、会努力、会选择。
所以从过去到现在,我们都是相对独立的。他有建议会跟我探讨,但从来不会用父亲的身份和威严强迫我做什么事。
我们一家三口去非洲旅行,米粒姥爷虽然非常不认同我们的旅行方式,但自始至终没有唠叨一句。因为我们是独立的家庭,独立的个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喜好,没理由把自己的观念和看法强加给对方。
我们在非洲住的帐篷酒店,清晨窗外大概有几百种鸟叫
我们在非洲看动物的时候,米粒姥姥姥爷去了南法度假,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生活,这样不是很好吗?
妈妈们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在老公和子女身上倾注过多的心血和精力,只会看到对方一身毛病,还会不自觉地计较自己付出是不是值得。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
你以为唠叨是爱,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
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破坏了亲子关系,也扼杀了孩子自尊、自信、自立的内在人格。
唠叨,真的是最无用的爱。
作者简介 :作者米粒妈,美国海归、原500强高管麻麻一枚,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剁手推荐。2-6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频道 (ID:MilimaPinDao ),0-3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milima666)
相关阅读:
◈ 我老公985博、我985硕,我们儿子是学渣,但我为他感到骄傲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