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董事长谢一宁遇害,侨界友人、传媒界纷纷悼念!

美国侨报声明:

  谢一宁董事长悲剧发生,案件仍在警方的调查中。个别媒体采用未经证实的信息来源发布案情,未经许可曝光逝者家属信息,此举不仅有违新闻操守,也有试图引导舆论影响司法公正之嫌。

  我们将对此进行收集取证,并保留追诉法律责任的权利。

  

  侨报社启

  2018年11月17日

谢一宁先生是新闻界的风云人物,儿时灯下苦读助其在他热爱的新闻事业上成就斐然,在全球华文传媒界众口皆碑。他为《侨报》发展到今天,成为华文报纸中的一面旗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多人在怀念他。逝者已矣,精神未远。老同学胡舒立说,谢一宁人去了,关于他的生命的大故事刚刚开卷……

ab5690da604f101a88f5c72133be1fb3.jpeg

▲谢一宁旧照。

《青玉案·清明》

作者:谢一宁

杨絮柳烟凤山雾,冥纸飘,断肠处。旧栖新垅相对苦,哀思茫茫,凄泪几许?且看清明雨。

华章炼成谁与叙?香茗煮就捧无主。衣锦归来空换取,南屋空余,北堂肃穆,龛炉香一炷。

新闻人:

采访蒋纬国轰动一时

谢一宁先生离开的这一天,亲友、同仁、侨界皆闻之大悲,悼念文像雪花片一样涌现,沉痛缅怀着这位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新闻人。

谢一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这代人是幸运的,以时间为纵线,我们身经‘文革’到改革开放,体验社会遽变和进步的痛与乐;以空间为横线看,我们身处东西方之间,观察两种社会形态的优与劣。”

f482dcc9b8479cf9548fc537b09acc86.jpeg

▲2009年9月19日,正在上海参加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侨报》(美西)总裁谢一宁出席媒体高端论坛。中新社

谢一宁的人生看起来一马平川。据微信公号“新三届”梳理回顾,小时候生活在广东潮州的谢一宁,面对的是连电灯都没有的现实,而陪他勤读并考上知名学府的,是一根蜡烛和一根芯油灯。

“当十七八岁的我就着蜡烛读书的时候,报上所写的全是我完全看不到的‘莺歌燕舞’,也正是现实和新闻的反差,让我有了考上新闻系的决心。”在年轻的谢一宁心里,上新闻系、讲实话成了他灯下苦读的理由。

他说,我们潮汕家乡人说话比较直接,两个人吵架,一个人骂另一个讲话不实在,就会说对方“嘴臭过报纸”,我们传媒人要通过身体力行和作品来化解这种“悲哀”。

中国恢复高考第二年(1978年),刚从体校毕业的他找了两本书复习,便顺利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走上工作岗位没多久,他便在1984年、1986年连续两次拿到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87年4月,被中新社派驻美国华盛顿时,他才26岁,是当时中国外派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位。1992年,创办《侨报》旧金山版。

刚到美国时,谢一宁有一个官方的头衔:中新社驻美国特派员。在华盛顿,拿着白宫核发的记者证,谢一宁过了多年在白宫追问的日子。里根和布什当选总统时,谢一宁都在华盛顿。

在这一段白宫记者生涯中,令他最感温暖的是当年结识的很多朋友,直到现在仍保持着联系。而他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对方是当时的台湾“总统府资政”蒋纬国。

“我的这次采访在当时曾经相当的轰动。在这次采访中,蒋纬国第一次说他赞成邓小平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他表示自己非常尊重邓小平,自己对于大陆改革开放的成绩非常认同。”谢一宁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

在1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蒋纬国谈兴甚浓,提到了许多焦点话题。“尽管我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是非,但这次访问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谢一宁说。

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蒋纬国接受一位大陆记者的采访,本身就极具新闻效应,更何况他一下子讲了这么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采访见报后影响很大。当蒋纬国到达纽约,大量的记者抓住他不放,希望他能亲口证实是否确有其事。“最后这件事甚至闹到了台湾的立法院,有人叫嚷要立法禁止蒋纬国踏进台湾。”谢一宁说。

毕生思索 如何在美报道中国

在谢一宁完成过的“不可能的新闻”中,对蒋纬国的采访不算特例,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与他的新闻理念是分不开的。

“我一直认为,一个记者的立场应该是超然的。因此在海外多年,许多说起来我不应该参加的场合我都有所参加,我觉得这对一个记者来说是有好处的。”谢一宁认为。

d05066daecd0b6a3aa72e6f02acea79c.jpeg

▲2017年1月22日, 新媒体平台“美国头条”APP在洛杉矶举行上线仪式。图为东方格律美国头条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宁致辞。中新社

斯斯文文却讲话一针见血的谢一宁这样分析自己的成绩:我年轻时一直思考,像我这样一个没什么家庭背景,书读得也不比别人多多少、成绩也不比别人好的人,为什么会发展得快一些?后来,我明白,幸好自己身处开放的环境和开明的媒体,而我又坚持了自己的新闻理念,有十分的能量就写出十分,相比在中国,这有先天优势。

在华盛顿当驻美记者多年间,谢一宁主要负责发布与中国有关的重大美国新闻,这些新闻多数和白宫及国务院有关。此外,他十分关注美国移民问题、当地的华人新闻,如华人在美发展情况和一些对华人群体有重大影响的华人大型社团年会等。期间,他做过不少调查,包括披露布什政府共任命了多少位华裔担任联邦政府官员的报道。

“没有人给我布置发稿任务,没有人对我有具体的要求或监督,所以自我要求非常重要。”谢一宁感慨,一个驻外记者,了解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人所共知。但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你对本国了解有多少?对两国了解的深入程度,决定你工作的成功程度,因为对外报道和驻外报道,实际上是多方对话工作。为此,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和思索

1992年,在旧金山,到美国第四年的潮州青年谢一宁迅速转身,辞去中新社驻美记者职位的同时,他参与创办《侨报》旧金山版。

开拓事业的过程也面临着许多风险。报纸刚创办时,就有人打电话威胁要打他,还有人放言,某天他会在走出电梯时被杀。为了办报,他家里被人砸过,在洛杉矶的办公楼甚至遭人枪击,警察上门时,子弹还留在墙上。刚搬进新办公楼时,短短一段时间里,《侨报》员工被人故意打砸的车子竟有十多辆。

然而,正是《侨报》这支新军生逢其时地竖起了“大陆报道权威”的旗帜。谢一宁说,你不讲中国故事,别人会讲;你不把它讲清楚,有敌意的、不了解、了解不深刻的人就会瞎讲,最后以讹传讹,中国与世界的鸿沟就会愈来愈大。事实证明,美国社会需要这样的报道。

赤子心:每年回潮州三四次 

被亲戚称为“二十五孝”

离开家乡30余年,谢一宁走过世界各地,却仍是一口浓厚的潮音。离世前,他仍保持每天空腹喝一壶功夫茶的习惯,和他刚去世不久的父亲一样,他只喜欢喝凤凰单丛。

每次回潮州探亲,他喜欢坐上三轮车,边徐徐前行,边和车夫聊天,这么多年没人听得出来他是从海外回来的。

在新闻理念上非常国际化的谢一宁,内心却十分传统,保留着很深的家庭观念。到美国工作后,他仍每年三四次回潮州看望双亲,反而比在中国工作的哥哥姐姐回得还勤。在亲人朋友中,谢一宁的孝顺是出了名的,有亲戚甚至给他封了个绰号叫“二十五孝”。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好在还有一句:游必有方。为了开拓、守住一方事业,不得不远游,我的内心对父母有愧。”去年9月,谢一宁父亲的突然去世给他留下了无限哀伤和遗憾。

“表面看,我的人生似乎是一帆风顺的,事业也没有遇到过什么了不起的困难;但必然地,在其他方面会有遗憾,比如父亲一下子就走了。在失去亲人的时候,我对人生的价值有了很深的反思。”父亲去世后,谢一宁曾这样说。

伤心中,在老家的屋里,悲伤的游子写下了一首《青玉案·清明》:

杨絮柳烟凤山雾,冥纸飘,断肠处。旧栖新垅相对苦,哀思茫茫,凄泪几许?且看清明雨。华章炼成谁与叙?香茗煮就捧无主。衣锦归来空换取,南屋空余,北堂肃穆,龛炉香一炷。

追思情:

老友林旭:谢一宁,有朋友记着你呢

谢一宁一生交友无数,在他骤然离世后,其生前好友纷纷回忆起与他交往的点滴。好友林旭在的他自己的专栏里这样写道:

我和谢一宁认识十多年了,真正开始打交道是2005年。那年美中文化协会成立,建立了美中文化艺术团,但排练场地如何解决呢,程远会长说,《侨报》有个文化中心,他们有场地。在程远会长的引荐下,我在谢一宁董事长的办公室见到了他。我说“谢总好!”,谢说“别那么客气,随便坐,抽烟吗?”,我说“抽”,谢说“那就请便,我抽的烟特别,咱们各抽各的”。

初次和谢一宁见面,感觉他是个痛快人,行就行,不行直接拒绝。当天谈得比较顺利,在程远会长赞助下,谢一宁同意把《侨报》二楼场地每周六晚长期租给我们。于是美中文化协会与艺术团开始了长达7年在《侨报》驻留的历史。

美中文化协会在《侨报》的7年应该是自身发展壮大的7年,一点不夸张地说,得到了《侨报》上上下下全体员工的支持和理解。报社应该是个安静的场合,而且是晚上上班,周六我们艺术团在排练的时候,《侨报》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工作,我们这边热闹的音乐声,锣鼓声,嘈杂声常常会影响到《侨报》工作人员。但热闹处,上班的人也常会依着栏杆观看。也有他们的员工告诉我们:“老板对你们活动太吵影响我们上班这件事很生气,你们要注意点。”但实际上,我们消停不了几天就会一切照旧。

有一天在《侨报》撞见谢一宁,他边走边近乎吼地说“你们也太能折腾啦!”然后就走了。

后来好几次周六晚上,他正好在三楼加班,然后走下二楼,我俩就坐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台阶上抽烟聊天。谢一宁说“你们在这里排练,不但弄得声音震天响,说实在的我是亏本的,夏天开着空调连电费都不够。电梯一坏,最少900块。唉,知道你们也不容易,我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我时不时必须吼几嗓子,不然说不过去,你们也自觉点”。我说“谢谢”,谢却说“别来虚的,有啥事给我说,我可以帮你们疏通,别弄得好像我这人不近人情”。

2014年7月4日,大陆女歌唱家宋祖英在洛杉矶举行万人演唱会,《侨报》是主办单位,他们找到我,希望开场来个击鼓表演,我同意了,并和艺术团负责人去现场看了场地,随后开始排练。后来美方剧场不同意击鼓有伴奏音乐,说是把观众的乐感破坏了。没有伴奏就没法表演,我就说不演了,结果马上接到谢一宁电话,劈头盖脸就说:“你们咋回事?节目单都印好了!克服困难必须演!”于是我们艺术团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终于上场了。演出当天,正好撞到谢一宁,谢大声吼道“这不演得挺好吗?你就糊弄我。我知道只要你们想办法,就能解决!”,然后边走边骂骂咧咧地指着我,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

谢一宁走了,我心情很难受,也有点不相信。今早想了一早晨,写下这段往事回忆来深切哀悼谢一宁先生。

谢一宁,有朋友记着你呢,记着你的好,记着你的个性,也记着你这个人。

同学胡舒立:

人去了,他生命的大故事刚开卷

谢一宁离世后,他的大学同学们相继表达了对他的悼念和缅怀。

●胡舒立:一宁是个有才情的记者,有激情的媒体企业家,有爱心的侨领,他的人生有许多大故事。人去了,关于他的生命的大故事刚刚开卷。

●杨大明:1982年盛夏,人大新闻系70位同学结束四年学业各赴南北西东。大家每人提供一张照片,一段赠言,集成一本纪念册。一宁的话极为质朴:“尽量记住别人的优点,你的心地便会广阔而又深邃。”这些年,很多人看到他的事业和风光,殊不知都离不开其真诚、谦逊而且潇洒的底蕴。相识40年,同学又同行,他始终是很本色地活着,在今天看来尤其可贵。怀念一宁。

●卓培荣:在异国他乡突闻谢一宁遇害,惊愕、悲伤之极。刚毕业那会儿,我们曾在一个楼上班,一个食堂吃饭,几乎天天见面,好像同学的关系又延续了好多年。想起许多往事,历历都在眼前。

●朱舫:7月相聚记忆犹新。一宁谈笑风生,快人快语,还是当年“小广东”的风格,在大家面前还是“小同学”。约大家组团美国见。不曾想,竟是永别。

●范蔚萱:永别了,一宁!一年了,一个接一个噩耗传来,将这颗心捅得千疮百孔。已不知该如何了!愿你在天国安宁!

●姜波:悲从天降!难以置信!小谢呀!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这般不幸?!在我的记忆里,他脸上永远洋溢着真诚的笑容,永远散发着春风般的温暖!

●郭少达:痛失一宁,悲凉悲痛悲愤,前路茫茫,人类文明仍在被黑暗面吞噬中,吾辈要更加努力,奋力向前,向上。

●陈平:几个月前,他将悼念周建明兄的小诗发过来,其情也切,其心也悲,没料想几个月后就是天人永隔,别人悼念他了。

“我总觉得他没有走”

侨界友人、传媒界悼念谢一宁先生

16日上午,美国《侨报》董事长,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总裁谢一宁先生不幸遇害,享年58岁。谢一宁从事新闻业三十六载,在业界众口皆碑,备受尊重。他遇害的消息传出后,令侨界、传媒界倍感震惊和惋惜。《侨报》17日已在报社一楼临时布置了追思堂,供各界人士前往吊唁,追思堂将开放一周。

侨报员工、传媒同仁沉痛悼念

16日上午9时30分左右,位于阿罕布拉市 (Alhambra) 华文媒体《侨报》大楼内突发枪击事件。美国《侨报》董事长,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总裁谢一宁先生遇害,享年58岁。当日,南加州报界、传媒界同仁,以及侨界友人,无不表示难以置信,更不愿相信。17日,侨报一层多功能厅临时作为了临时“悼念先生”的灵堂。

e983a5252772ceeaec5b7ad864c3c7d3.jpeg

“痛失谢一宁先生”纪念灵堂。侨报记者聂达摄

17日上午,侨报一层走廊内便已经摆放了由员工崔国建亲自题写的“痛失先生”毛笔字样的指示牌——方便引导前来追思的宾客走向灵堂。侨报员工陆续自发地来到侨报,手捧白色菊花和蜡烛,来到每日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但却带着最复杂的心情,祭祀那位永远离开我们的人——谢一宁先生。陆陆续续地祭祀、时不时地痛哭,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员工们将一层原本摄影图片展览的陈设,布置成了临时悼念谢一宁先生的灵堂。

00e4ff2ec9ab33b8c1875e809e458c5d.jpeg

同仁们为谢一宁先生点燃的蜡烛。侨报记者聂达摄

整个上午,侨报员工们都在有序而紧密地准备着悼念的所有物品: 供前来悼念宾客佩戴的白花,悼念先生的挽联,供人们瞻仰吊唁的相片,黑布, 花束,以及蜡烛等等。平时原本一群叽叽喳喳的年轻女员工,今日聚在一起,一语不发,各自忙着的手里的事情,仿佛是不想给猝不及防的情绪半点空隙。忙碌的同时,侨报同事们还不停地回应着微信,接受各界人士对“痛失先生”的关切和询问。不到11时,灵堂已经基本布置完毕,面对着眼前的陈设和改变,舒岚女士一句——“我总觉得他没走”让在场的所有人一瞬间不能自已。

整个上午,还有不少手拿讣告缓缓走进一层灵堂,有的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是淡淡地说:“我知道他,可以停留一下吗?”人人默默地走进灵堂,静静看着谢一宁先生的遗照,有的出神发呆,有的掩面痛哭,有的也闭上眼睛静静地就那么陪着他。,

17日上午,中国新闻社驻洛杉矶的记者、谢一宁多年好友张朔,身着一身素色手捧白色花束,满脸泪痕地走进灵堂,眼泪一刻也止不住的她,看着忙碌的侨报同仁,不断问道:“需要我帮忙做些什么?”

众多侨报前员工得知噩耗后悲伤不已,他们纷纷询问何时举办追思活动,前侨报编辑施明表示一定要回来侨报参加先生的追思、悼念仪式。 已经离开侨报多年的前侨报记者田霞目前居住在旧金山,她说:“谢先生是我来美国后遇到的最好的老板。” 表示无论如何要赶来洛杉矶送他最后一程。更有身在中国的员工、前员工在微信上转发对谢先生的悼念。现身在中国的前员工马小姐表示:“老板,那么多枪,您怎么受得了的呢?” 来自前员工的真情哀悼,最能显现谢先生的为人之道,以及这段经历给他们带来的美好记忆。

继续支持侨报 侨界追思先生

17日,距离谢一宁先生意外离世已经过去了一天,对于谢先生的亲友以及侨报员工来说,这是漫长一天,也是感受侨界人士备至关怀的一天。

谢一宁先生遇难的消息震动洛杉矶侨界,当地华人媒体纷纷在头条头条或显著位置刊登此噩耗。媒体同仁均对谢一宁先生的离开表达了哀悼和追思。

一家媒体在地方版头条位置引用多位侨领的话表示,谢为人亲善,待人和蔼,一向支持社团活动。

侨界人士徐和生先生转达侨报员工,愿意在追悼会那天做停车位义务管理员。陈军先生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公告表示考虑如何支持侨报度过难关,并号召侨团订报,刊登吊唁广告。并把作品《东京大轰炸》无偿提供给侨报连载。

唁电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

服务在美侨胞、促进华媒发展

为增进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11月17日就美国《侨报》董事长谢一宁遇难发表声明。声明称:“我们对谢一宁先生在枪击案中不幸遇难表示深切哀悼,向谢一宁先生家属及美国《侨报》全体员工表示诚挚慰问。在谢一宁先生领导下,《侨报》为扩大资讯传播、服务在美侨胞、促进华文媒体发展、增进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相信,《侨报》全体员工将团结一心,共度难关。”

中国新闻社

勇担媒体人责任和道义

为美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新闻社17日向美国《侨报》及谢一宁董事长家人发唁电,对于谢一宁董事长辞世噩耗,深表哀悼,深感痛心!全文如下:

惊闻谢一宁董事长辞世噩耗,中新社全体同仁深表哀悼!为美国华文媒体失去一位敬业报人深感痛心!

在近40年的媒体从业生涯中,谢一宁先生勇担媒体人责任和道义,为美国华文媒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贵报的老朋友,中新社期望贵报全体同仁化悲痛为力量,一如既往为在美华文读者服务,持续推进华媒事业发展。

谨电致唁,尚望谢董事长家人节哀保重!

东方网

失去一位专业师范的业界前辈

业务能力在全球华文传媒界众口皆碑

美国侨报集团、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

突闻谢一宁董事长在处理公务中遭枪击身亡的噩耗,我们无比震惊,无比悲痛。在此谨通过你们,向谢一宁董事长的家属表达我们的哀悼。同时我们相信凶手的恶行必将遭到严惩。

谢一宁先生是华文媒体的风云人物,他的爱国激情与业务能力,在全球华文传媒界众口皆碑,他为侨报发展到今天,成为华文报纸的一面旗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谢一宁先生是东方网的老朋友、好朋友。我们有着常年友好的沟通与高效的合作,东方网与侨报集团联袂举办“中国留学生的40年”大型系列报道活动空前成功,与谢一宁先生的倡导与指导是分不开的;2017年1月东方网与侨报合作共建“美国头条”,同样倾注了谢一宁先生的热情与心血。

谢一宁先生热爱生活、学养深厚,为许多东方网人举手称赞,他的突然离世,不仅是侨报与格律公司的损失,也是东方网的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专业师范的业界前辈,深表痛心。我们将深切缅怀谢一宁先生的音容笑貌,我们相信谢一宁先生的专业风范,将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加倍努力取得成绩。

谨代表东方网向谢一宁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向谢先生的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

谢一宁先生千古!

谢一宁简历

1960年出生于广东潮州;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中国新闻社任记者。 

1984年之后曾经多次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事件的采访工作。

1984年其新闻作品《李宁笑答外国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84年至1987年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

1986年,因报道汉城亚运会金浦机场爆炸,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87年外派担任中国新闻社驻白宫记者。

1988年获得俄克拉荷马州名誉副州长及俄克拉荷马市荣誉市长称号。

1987年至1991任中新社驻华盛顿首席记者。

1992年6月1日辞去中新社记者职务创立旧金山侨报。

1994年6月1日创立洛杉矶侨报。 

离世前为《侨报》董事长暨美国格律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在其经营之下,美国《侨报》已经是拥有日报、周报、中文网站、英文网站,并在全美15个华人聚居的城市设有发行点的全国性媒体集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