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侨报》社论:焦虑与质疑不能创造价值?

  戳上面蓝字美国侨报或搜uschinapress关注我们哦  

 最近,由于北大校长在校庆庆典上把“鸿鹄”念成“鸿浩”,以及随后的致歉信内容引发广泛争议。中国网络上展开了“北大校长念错别字意味着什么”,以及“焦虑与质疑能不能创造价值”的大讨论。对于前者,涉及到了中国大学校长的学养修为问题。对于后者,更涉及中国大学的办学方向,人才的培养目标等根本性问题。有人认为,中国顶尖大学的校长认为“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是大学批判精神的丧失和大学的没落;也有人认为,离开具体语境抽离地解读一句话,难免也有不妥之处。

北大校长林建华

不可否认,在这场“网络狂欢”中,有的是在“消费名校”、发泄情绪,但更多参与者(不乏年轻人)是在寻找答案、表露对顶尖大学的高期许。一言激起千层浪,恰恰反映了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并不缺乏质疑者,敢于质疑权威、质疑名校的大有人在,也需要这样的人在。但在质疑之后呢?各行各业的人需要把质疑精神贯彻到工作中,付诸行动,创造价值,才能给社会带来变革。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焦虑与质疑的确是创造价值之源。西方圣哲推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东方文明里则有“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训诫。从科学真理的发现,到社会变革的产生,再到人类文明的跨越,莫不是“质疑”这个原动力发挥了作用。

——哥白尼通过大量的科学观察和计算,质疑并推翻“地心说”,提出“日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安徽小岗村农民对旧有生产方式的质疑和革新,改革先驱者们对国家前途的焦虑与大胆的先行先试,中国才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以马丁·路德·金为首=代表的人们,对美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种族不平等发起质疑和挑战, 才有了脍炙人口的“我有一个梦想”,才逐渐趋近“我希望人们不再以肤色和种族评价我,而是根据我的个性、成就和品德”的社会。

然而,创造价值显然又并不能仅靠焦虑与质疑。一种,是政党之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质疑,能给民众创造多大的价值?还有一种,是陷于焦虑与质疑而不去行动,不过是自我纠结和内耗,又怎能真正抵达创造价值的阶段?北大校长所言之“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也同样是创造价值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因此,焦虑与质疑,也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对于个人来说,正向的焦虑与质疑,可以导向新的顿悟,遇见更好的自己,负向的焦虑与质疑,可能陷入悲观的情绪,跌入病态的人生。对于家国来说,正向的焦虑与质疑,可以改变社会窠臼,创建一个“美丽新世界”,负向的焦虑与质疑,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派别争斗,错过发展机遇期。

而对于这场讨论所指向的大学来说,大学作为理想圣地、精神家园,承托了人们最美好的希望,不论从科研、思想还是从人才层面看,都是家国未来的孕育之地。一方面,外界对大学是爱之深责之切。而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商业化的冲击和犬儒化、庸俗化的浸染之下,砸钱办学、什么专业挣钱多就扩招什么专业的思路甚为流行。尤其是近年来,在”创一流大学“的口号下高歌猛进的中国大学,在排名不断突前的背后,其根本的缺失被掩盖,被无视。经典教育、通识教育被扭曲,科研精神和质疑精神被侵蚀,人文情怀被淡忘,反而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者钱理群语),离过去大师辈出、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辉煌渐行渐远。对此外界深感痛心,对“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这样的表达也就分外敏感和反感。

这场讨论,希望收获的不是“一地鸡毛”,而是对大学发展路径的一次矫正,对大学精神的一次强化和回归。中国需要兼具质疑精神和行动力的大学校长,培养出更多兼具质疑精神和行动力的大学生。

Related Post

往期回顾

北大校长因演讲读错“鸿鹄”发音致歉 但好像没人买账……

留美3年不熟英文?留学生告学校不给翻译!

Uber曝惊天丑闻:美103名司机涉性侵或性虐乘客!

免交学费 食宿免费 还享受生活津贴…华裔学生报考军校有优势?

特朗普与马克龙在白宫亲手种下的“美法友谊树” 五天后竟神秘失踪

大麻是开启留学生“毒瘾”的大门?

印度外包公司不再给留学生办H-1B又一条留美的路凉了?

加州华人职场性骚扰时隐时现 看律师怎么说?

台湾交换生孙安佐因威胁射杀学校被捕 上铐出庭后第一句竟是这个!


本文为美国侨报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作者:萧东

小编:高侨

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