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了《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该报告以多元视角,对世界主要西方国家的移民现状与政策取向、中国的移民新政与治理方式等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进一步解析了全球移民政策趋势、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等备受国人关注的议题。今天,小编就带您来看看这份最新报告传递出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信号。
报告指出,近年来,国际移民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出几个特征:
-
国际移民数量增加,所在区域相对集中,但流动性下降;
-
欧美国家民粹主义兴起,脱欧进程使英国人才吸引力受到负面影响;
-
经济发展刺激短期迁徙;
-
移民流动形式多元化,尤其在大规模移民流中,迁徙的动机具有很强的混合性;
-
美国与英国虽然不断加高投资移民的门槛,却特别制定了吸引企业家移民的政策与规则;
-
新加坡为增加人口规模相对放宽移民规划,加拿大结合国际教育战略增加高素质移民的数量。
中国国际移民则呈现以下特点:
-
中国大陆地区国际移民占总人口比重仍是世界最低;
-
中国是第二大侨汇汇入国,第四大移民来源国,并成为第四大(2016年)、第五大(根据2017年不完全数据统计)侨汇汇出国;
-
从2008年到2017年,我国13批次的“千人计划”,目前共引进人才7千余人。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留学人才5.39万。尤其在中国的一线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各领域专业型人才;
-
中国在不断从国际移民来源国,成长为治理方式与机制不断进步的国际移民目的国,外国人“来华逐梦”也呈现上升趋势;
-
中国移民迁出量增速放缓,移民美加英德中国人数连续下降;
-
全国各地掀起“人才争夺战”,各地在争抢人才时将争夺国际人才作为重要着眼点;
-
出国游增长速度远高于入境游客的变化速度,入境旅游赤字明显;
-
西方国家签证、移民等政策收紧,使得中国出国留学增速放缓,来华留学增长迅速;
-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成为中国规范移民的重要流向地区;
-
成立国家移民管理局,地方外籍人员管理与国际社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以下为报告部分要点:
国际移民流动性下降 经济发展刺激短期迁徙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显示,欧盟作为对移民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也呈现出欧盟国家内部的人口流动增长要快于非欧盟国家迁入欧盟的速度。此外,接收移民数量最大的国家为美国(4700万),接收近世界移民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19%);德国和俄罗斯为世界移民的第二大接收国(1200万);第三位为沙特阿拉伯,有1000万迁入移民。
外国出生者仍居住于出生地所在大陆的占比(%)
数据来源:European Political Strategy Centre, “10 Trends Shaping Migration,” P.3.
当然,国际移民流动性下降的现象在OECD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从1995到2014年这20年时间里,迁入OECD国家的永久性移民一直处于较为显著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增长较快。金融危机后,虽然永久性迁入移民的数量有两年的短暂回落,但很快又恢复增长。
1995-2014年迁入OECD国家的永久性移民数量(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OECD, Permanent Immigrant Inflows数据整理。
民粹主义阻碍人才吸引 英美定制企业家移民政策
报告显示,从2015年开始,美国开始了加高投资移民门槛的步伐:国务院签证办公室的官员先于当年4月宣布,“开始针对中国大陆出生的投资人实行两年排期。” 6月4日,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宣布拟立法提高投资移民门槛,计划将金额从50万美元提至80万美元,并将“非目标就业区”的投资金额从100万美元提高至120万美元。2017年1月,国土安全部宣布改革EB-5签证项目,欲将金额从50万美元提升为135万美元,非目标就业区域中心的项目由100万美元提至180万美元。但直到2018年2月,EB-5的区域中心项目以及其他签证规则的变更问题,在国会与白宫之间陷入僵局。
可以看出,在民粹主义影响下,美国在不断收紧移民政策,同时提高投资移民门槛;而受脱欧进程影响,英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减弱,但仍然试图通过有选择性的移民政策,将国家所需的紧缺型人才从移民潮中甄选出。相比通过投资移民增加房地产行业的收入,美国同英国等国家更重视创新。创新会带来企业的转型,这种转变会影响到世界的劳动。经验研究已经证实,国际移民在创业与创新方面活力要高于非移民人群。企业家移民比投资移民更能通过创造本地就业、贡献税收等方面,直接使移民所在社会受益。美国与英国虽然通过出台新规,加高之前广受欢迎的投资移民门槛,使投资移民批准数量陡降,但却全力吸引企业家移民来本国创业、拉动本国的就业与创新,成为美国与英国等呈现“反移民”政策倾向的发达国家有悖于政策宣传表象的趋势。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还指出,尽管一直以来舆论认为的美国政府将停止发放H-1B签证的消息并不属实,目前H-1B工作签确实在名额、申请标准和申请过程上有了调整。多年以来,数十万的外国熟练技术工作者,甚至科技行业领军人物,都是通过H-1B签证留下,从而解决了美国技术工作者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印度人和中国人位居获得此类签证的前两位。H-1B签证获得者中的大部分都成为了美国的永久居民或者公民,他们同其他的移民一起,为美国社会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巨大价值。
2007-2017美国H-1B 的申请与批准量(单位:份)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公民身份与移民统计数据(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Data)整理。
2007-2017年前三季度美国H-1B申请量(受益人排行前十出生国家/地区)
数据来源:根据美国公民身份与移民服务数据(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Data)整理。
中国移民迁出量增速放缓 移民美国人数呈下降趋势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显示,中国人获得主要移民目的国的永久居留以及公民身份数量连续下降。美国的EB-5投资移民签证在内的一些系列西方国家签证,中国人申请量占比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虽然这些特定签证的申请量与公民身份的申请与获得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迁出移民的存量,但仍充分反映出中国移民迁出数量增速的放缓、收缩的大致趋势。其中,2017财年,一共有74194名中国人获得美国合法永久居留资格,同比下降9.2%,呈总体下降趋势。
2011-2017财年获得美国合法永久居留(绿卡)的中国人数量(单位:人)
数据来源:根据DHS发布Yearbook of Immigration Statistics整理。
报告中指出,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2017年7月的最新数据,主要依赖于中国人申请的EB-5签证,中国人申请占比也从2014年的峰值85.37%一直下滑至2016财年的75.56%。
2007-2016年美国EB-5签证签发对象为中国人的签发数量(单位:份)与占比(%)
数据来源:根据Report of the Visa Office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发布数据整理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成为中国规范移民的重要流向地区
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侨汇汇出国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重点分析了中国国际移民的现状与特点。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国际移民来源国,大陆地区国际移民占总人口比重仍是世界最低。即使包括了出生于香港和澳门地区但在大陆生活的人的数量,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只有约100万境外迁入移民,迁入大陆的境外出生人口(包括港澳居民在内)仅占中国总人口的0.07%。“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也成为中国规范移民的重要流向地区,中国大陆移民的前20大目的国中有7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加坡(44.86万)孟加拉国(17.78万人)、泰国(10.03万人)、印尼(7.03万人)、俄罗斯(5.62万人)、菲律宾(3.6万人)、缅甸(3.37万人)。
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移民的前20大目的国家(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数据整理
外国出生居民占总人口比重最低的十个国家(单位:%)
随着来华就业的外籍人士的增加,根据世界银行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侨汇汇出国,虽然相比2015年的第四名下降一名,但与排行前一位的德国差距很小,而且连续两年处于前五名,已经能说明中国不再只是国际移民的来源国,以及侨汇的汇入国,而是不断成为国际移民的目的国。侨汇的汇出金额也能反映出外籍人士在中国的工作与发展情况。
2017年世界十大侨汇汇出国(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World Bank, April 2017。
出国留学增速放缓 来华留学增长迅速
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54.45万人)的增速较2015年有所放缓(增速下降8.17%),但中国依然是美、加、澳、日、韩、英等国家的主要外国学生生源地。 同时,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留学中国计划”,以及预备将中国于2020年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外籍学生数量也不断增加。2016年,来华留学生数量就达到44.3万,较2015年增长11.3%,较2004年的数量(11.1万),增加了近3倍。
更多相关信息请参阅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8)》
来源:CCG
往期精彩
赴美旅客注意!奶粉、咖啡粉等逾350ml粉状物将禁止带入机舱
最新数据:7月美国移民排期出炉!
听证会快讯 | 9·30前可能无法完成移民局版EB-5改革
移民不移居,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青睐“轻移民”?
美国国务院澄清:未收紧对中国公民签证,留学签最长依旧5年
移民去哪里?这里空气最新鲜! | 2018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报告发布
广告